摘 要:日本人有著很強的“內”“外”意識,這種意識體現(xiàn)在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和語言當中。文章討論了日本人“內”“外”產生的原因、“內”“外”的含義,以及在日本人的言語行動中所體現(xiàn)的“內”“外”意識。
關鍵詞:敬語;“內”;“外”;思維方式
在我們學習敬語時,有這樣的注意點:列如日本人在家庭內部應該講“私のお父さん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但是對外人講的時候就必須改為“父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在公司內部應該講“課長さんはまだ出張からお帰りになりません”,而向公司以外的人講的候時就必須改成“課長はまだ出張から帰りません”。對于初學敬語的人來說難以理解為什么要這樣使用敬語,但從日本人的“內”“外”意識來看,就可以輕松接受。
一、日本人“內”“外”意識產生的原因
在日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內”“外”意識,其起源有二:一是源于古代日本人對生活場所的認識。古代日本人把生活場所明確區(qū)分為“內(うち)”和“外(そと)”?!埃àΔ粒笔侵阜蚱?、親子等共同生活的場所,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圓形內部,包括自己以及夫妻、父母、孩子等。如果把這個圓擴大一點兒,還包括“村全體”(有時指全團體),再擴大一點兒,甚至包括全國。另一起源是日本傳統(tǒng)的“いえ”(家)制度。所謂“いえ”制度,即指:“超越世代而存在,經營一定家業(yè)的廣義上的企業(yè)體,它給予其成員以恩惠和俸祿,同時要求他為家效勞?!比毡镜摹挨いā笔且粋€超越成員的生死而存在、經營家業(yè)和家產的經營體和生活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團體。該團體內部的人為“うち”,是自己人,是熟悉、了解、親睦和不分彼此的對象,而“そと”則是疏遠、對立、敬而遠之的對象。
二、“內”與“外”的含義
(一)日本人的“內”
“內”在《大辭泉》中有以下的幾個意思:1.ある一定の區(qū)域·範囲の中。2.自分が屬しているものを言う。3.建物としての家。4.物事の行われる狀況を表す。
用“自己所屬的地方”來解釋“內”的意識,自己所屬的家庭、公司和國家之內,除此之外,朋友之間的內,自己所屬的組織集團之內。日本人一般不會將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而是將自己放在集團的內部,作為集團內部的一員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另外,日本人只有在集團的內部才會感到輕松、放松和愉悅,以及只有和集團組織內部的人交談時使用的是“本音(真心話)”,而不是“建前(場面話)”。
同時,在日本人的內部集團中還存在著嚴格的上下關系和分明的長幼序列。無論是在政界還是企業(yè)界都是論資排輩,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日本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時時處處必須首先考慮自己在團體內部的所處的等級地位,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等級地位來決定自己的所作的行為和所使用的語言。在集團內部除了有嚴格的上下關系之外,還有分明的長幼序列。比如說在家庭內部中,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要使用敬稱。長輩對晚輩,年齡大的對年齡小的則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從“あなた”這個人稱來看,對自己的長輩如父親時,就不能使用:“この本はあなたの?(這本書是你的嗎)”,而對自己的晚輩可以這樣用。
(二)日本人的“外”
“外”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有以下幾個意思:1.空間的、平面的に、ある範囲や區(qū)畫、限界などから出ている部分、また、中心や手前から遠いほうをいう語。すなわち內側でないほうをいう。2. 囲みおおわれているものの外部。3.自分の家でない別の所。また、家庭や會社機関などの外部。よそ。4.家人や仲間以外の人。また、自分以外の人。他人。よその人。
與“內”相對應,用“自己所屬的地方的外部”來解釋“外”意識。自己所屬的家庭、公司和國家之外,以及朋友或組織機關的外部。日本人在面對這些外部時,與在內部感到輕松所不同,日本人認為“外”是包圍和監(jiān)視自己的地方,因此對外部感到恐怖和拘束,對外部的人也是持著冷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
三、“內”“外”意識在言語舉止上的體現(xiàn)
(一)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在行為舉止上的體現(xiàn)
日本人有著很強的“內”“外”意識,并可以從日本人的行為舉止中看出這一顯著特點。例如在電車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電車上當身邊站著老人或是殘疾人的時候,會裝作沒看見的樣子。但是一旦看到自己公司的前輩上司上車時,會慌慌張張地站起來給前輩讓座。從這個現(xiàn)象來分析的話,老人或是殘疾人對于當事者來說就是屬于“外”的范圍,而公司的前輩或上司是屬于“內”的人。對于“內”的人會嚴格遵守內部的上下秩序,在上司前輩的面前必須保持彬彬有禮和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與此相對,在對“外”的人時,保持不關系,冷漠的態(tài)度。
另外,在日本的外國人總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無論我在日本居住了有多久,無論我比真正的日本人更像日本人,我在日本人的眼中仍然是外人。”這樣的排外現(xiàn)象就是從日本人的“內”“外”意識所造成的。對日本人來說,“內”“外”的界線很嚴格,會擔心自己內部的秩序會被外人打亂而不會輕易將外人包圍到自己的內部范圍。
相對比對外人的排斥、不接納的冷酷態(tài)度,另一方面,日本人卻對自己人持關照,保護的態(tài)度。比如說日本政府對到海外的日本旅行者持關注保護的態(tài)度,但對移民者,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足以說明這點。即到海外旅行的日本人仍然是日本必須關照的圈內人,而移民出國者就是從地緣集團脫離出去的人,可以無視他的存在
(二)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
日本人有著很強的“內”“外”意識,并可以從日本人的語言中看出這一顯著特點。例如日本人在談論自己所在的公司、學校、團體、球隊、村鎮(zhèn)時經常在前面冠以“うち”。使用“うちの會社·學?!ぅ俩`ム…(我的公司、學校、隊伍···)”。表示自己單位的人時也使用“うちの社長(我們的社長)”、“うちの受付の女の子(我們公司接待室的姑娘)”、“うちの取引先(我們公司的顧客)”等等。另外日本人在“余人を変えぬ、水入らず(沒有外人)”的場合交談時才會出現(xiàn)“話に花が咲く(越談越起勁)”這種融洽熱烈的場面。凡是內部的事情都是“內談”、“內定”、“內分にします(保密)”、“他聞はばかる(怕別人聽見)”、“他見を許さぬ(禁止外人看)”、對“他人”、“よそ者”充滿警惕和冷漠。
另外,在日語中關于“內”“外”表達方式的典型體現(xiàn)就是敬語。敬語的使用規(guī)則有二:一是上下關系,即職位低的對職位高的、年齡小的對年齡大的用敬語;而是親疏關系,即對生人、外人(そと)用敬語,對親近的人、自己人(うち)不用敬語。敬語表達被稱為“待遇表現(xiàn)”,被視為“親近感的晴雨表”,與對方的人際關系決定語言表達方式。把某一對象視為“自己人”、“縄張り”內的人時,是“うちの者”,不必使用敬語;不屬于此范圍的人是“そとの者”,是“心を許せぬ”的人,是“あなた”(あちらの方の人),要敬而遠之,要用鄭重的“よそ行き言葉”,以保持人際關系的距離。
四、結語
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存在于他們的內心深處,從他們的語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中都能看到這種意識的體現(xiàn)。因此在我們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文化時,今后與日本人所接觸的時候,要時刻注意日本人的“內”“外”意識。
參考文獻
[1] 肖傳國.日本人的內外意識與日語表達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1-09-25.
[2] デジタル大辭泉の解説.https://kotobank.jp/word/%E5%86%85-440222.
[3] 精選版.日本國語大辭典の解説https://kotobank.jp/word/%E5%A4%96-456686#E7.B2.BE.E9.81.B8.E7.89.88.20.E6.97.A5.E6.9C.AC.E5.9B.BD.E8.AA.9E.E5.A4.A7.E8.BE.9E.E5.85.B8.
[4] 饒玲玲.中國人與日本人意識的差別——從對自己人和外人的態(tài)度分析.今日南國,2009-03-25.
[5] 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第一篇 日本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6] 肖傳國.日本人的內外意識與日語表達.日語學習與研究,2001-09-25.
作者簡介:李群群(1980-),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