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過去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不是很注重科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使用,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未曾帶領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探究,都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據(jù)書本上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教學理念逐步被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所代替,小學科學教育也慢慢往科學探究方向發(fā)展。對此,筆者將在下文對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進行簡要分析,旨在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科學探究;小學科學教學;科學素養(yǎng);教學研究
小學科學是為學生之后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打基礎,是科學類學科的啟蒙,所以小學科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思維去探索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只照本宣科地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而科學探究模式就是適合學生的新型模式之一。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靈活運用科學探究模式,不僅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擴寬學生的知識維度,讓學生對科學更具有探索欲,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一、 科學這門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重要地位
(一)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課堂參與度
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大腦還未開發(fā)完全,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是比較薄弱的且不能形成完整的思維模式。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講課內(nèi)容太過枯燥無趣,小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經(jīng)常會開小差,講話等。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建立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融入課堂氣氛中,提高新知的輸入率。而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是其他科學類學科的基礎,它的知識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根據(jù)小學科學知識的性質(zhì),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有目的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二) 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其綜合素質(zhì)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其所處的環(huán)境、接受的家庭教育、所接觸的人群不同而千差萬別,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格及吸引他人的人格魅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制定對應的教學模式,而不是忽略學生的個性差異,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由于小學生年紀小,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會導致他們面對開放性的科學知識失去學習信心與興趣,所以教師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指導,鼓勵他們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游刃有余地遨游。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能自主進行科學探究,培養(yǎng)他們個性的科學素養(yǎng)。
(三) 科學能夠架起學科之間溝通的橋梁
科學知識是有趣且神秘的,因為這個特性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科學知識涵蓋生活日常,自然現(xiàn)象,宇宙奧秘等,將科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能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像文學作品中就有很多關于科學的內(nèi)容,能夠架起科學與語文學科之間溝通的橋梁。
二、 對于目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簡述
(一) 探究成效低,小學生缺乏探索精神
新課改下提倡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在小學教學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的成效是較低的。許多教師在課堂僅僅是講學書本上的知識,沒有對其進行相應的擴展,且都是單方面地灌輸知識,沒有與學生形成互動。這就造成小學生對科學興趣低下,沒辦法全身心投入課堂,更別提自主探究學習了。此外,小學科學其實是有很多探究實驗的,但是許多教師因為課時緊張、器材問題,都只是簡單地進行講解,沒有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學生動手機會少,也會導致學生探究欲不高,探究效率低,缺乏探索精神。
(二) 創(chuàng)新意識弱,小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阿西莫夫說過:“創(chuàng)新是科學房屋的生命力?!庇纱丝梢姡瑒?chuàng)新思維對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并且,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如果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將來在社會將寸步難行。小學生剛在啟蒙階段,是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最好的時期。但是,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都太過僵化死板,學生在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之下,自然而然地就會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嚴重缺乏。
(三) 科學實踐活動缺乏,小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币霗z驗學生是否掌握牢固所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實踐。但是在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的講解,對于實踐這方面很多教師直接忽視。也就是說,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環(huán)境被教師約束在課堂上,而科學知識更多的是關于自然生活的,所以僅僅在課堂上單向灌輸其實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為教師較少組織科學實踐活動,就會造成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只會用于應試,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能力低下。
三、 科學探究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幾點應用方法
(一) 通過問題引導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欲對小學生學習的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有探究欲就會主動進行學習,探索問題,把不理解的知識探究到理解。對于小學科學來說,探究欲同樣重要,因為科學知識都較為開放,強調(diào)實踐性和綜合性,因此在小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問題引導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問下一步步進行探究,進而學會自主思考。
例如,在學習《使沉到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這一課時內(nèi)容時,我在課堂上先給同學做一個雞蛋放入水里的實驗,實驗前先讓同學猜一下雞蛋放進去后是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
學生:會沉下去。
我:接下來老師要開始實驗了,你們睜大小眼睛看清楚了??纯茨銈兊牟孪雽Σ粚ε丁?/p>
學生:好。
(我把雞蛋緩慢放入事先放入鹽水的水中,雞蛋浮在水面上)
我:同學們,最后雞蛋是浮在水面上,你們猜錯了哦。你們想一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雞蛋浮在水面上的現(xiàn)象呢,老師給你們五分鐘自由討論一下。
(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中間有學生會翻閱書本)
學生:老師,我們知道了,因為您這杯水是加了料的,所以雞蛋會上浮。
我:真不錯,你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答案。那接下來,老師再出一題,你們敢挑戰(zhàn)嗎?
學生:敢。
我:橡皮泥放入清水中,會上浮還是下沉呢?
學生:下沉。
我:那你們有什么辦法讓橡皮泥在清水中上浮嗎?接下來,同桌組成一組,自行進行實驗探究,最后告訴我你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都專心地投入實驗中)
我先通過魔術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再通過一個個問題有淺到深地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興奮的、熱情高漲的。所以這節(jié)課的效果也是極佳的,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而且學生在實驗中動手能力得到明顯的進步。
(二) 開展課外實踐,激發(fā)學生探究欲
如果把小學科學僅局限于課堂,那么無疑這門課程的教學是失敗的。我們都知道,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如果僅僅只是按照書本上的內(nèi)容機械地進行教學,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將如何培養(yǎng)?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而且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不是把所學的知識僅用來考試。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教師要把課堂延伸到室外,可以是大自然、動物園、實驗室、操場等等。相信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學生的進步將會非常明顯。
例如,我在講《尋找有生命的物體》這節(jié)內(nèi)容時,在教室內(nèi)先向?qū)W生介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體,他們要有什么特征。待學生了解后,我把課堂轉(zhuǎn)移到校園,讓學生在校園內(nèi)找尋有生命的物體,并且說出如何判斷找到的這個東西是有生命的物體。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是喜歡的,而且投入度也是非常高的。通過自己在校園內(nèi)探究有生命的物體,學生都能夠把這個知識點掌握得牢固,因為探索過程有趣,后面復習也會記憶猶新。
(三) 家校結合,構建探究氛圍
除了課堂,家庭其實是學生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學生的學習場所也應該延伸到家庭,在家學習和在學校學習是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很多時候,在家學習能讓學生探索出新知。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在課堂之外遇到的有趣、新奇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等等,再拿到課堂上進行探討,共同進步。
例如,在《饅頭發(fā)霉了》這課時的講解時,我先讓學生在家找一下自己的家中有沒有什么發(fā)霉的東西。如果有,把發(fā)霉的東西收起來,連續(xù)觀察兩個星期,看這個發(fā)霉的東西有沒有變化。如果家里沒走發(fā)霉的東西,那買個饅頭,自己在家做一下實驗,看如何能讓饅頭發(fā)霉,要同時達到什么條件饅頭才會發(fā)霉,然后同樣對發(fā)霉的饅頭觀察兩個星期,并記錄下它的變化。這樣的作業(yè)對學生來說是具有吸引力且輕松的。在學生做這個觀察作業(yè)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不聞不問,而是要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完成作業(yè)的情況。
(四) 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驗相結合,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
科學即生活,它由生活而生,也終將服務于生活。小學科學教師要有將日常生活融合在科學教學的意識,在設計教案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興趣
愛好,學情,學習態(tài)度等,構建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科學情境。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之下,生活之中也能觀察探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
例如在《果實和種子》一課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學生常見的果實如蘋果、橙子、橘子、香蕉等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有這些果實的種子也可以一起找過來,如果沒有,就用多媒體展示這幾個水果的種子,然后學生通過觀察,說出對應的水果的種子。因為都是生活中常見常吃的水果,學生們對他們種子的探究都會充滿興趣。在課堂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分別給學生提高不同的水果種子,讓學生回家去種植,等到期末的時候,再拿到教室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種出來的水果樹苗,并分享在種植過程中是如何呵護它的。
四、 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模式,其中,科學探究模式就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通過科學探究,除了能促進學生的成績提升,還能開發(fā)學生的探究思維,拓寬學生思維廣度,讓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能學以致用,而不是僅限于在考試中。
參考文獻:
[1]于琪,曹慶明.科學探究教學模式在小學自然課堂中的應用與分析[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5):45-49.
[2]馬巖.小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農(nóng)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4-6.
作者簡介:王鋒,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王官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