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環(huán),廖旭嘉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狹窄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壞死的心臟病,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心前區(qū)疼痛、氣短,嚴重者出現心律失常等等。在現階段我國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對于其的主要治療方式也是以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為主[1]。研究發(fā)現,在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老年患者治療過程中,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功能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诖?,本文對系統(tǒng)護理在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5~78歲,平均(67.2±3.5)歲;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4~79歲,平均(69.2±4.1)歲。兩組患者均符合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具體要求,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例如常規(guī)病情監(jiān)測、遵醫(yī)囑服藥等等。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系統(tǒng)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健康教育。在患者手術前,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冠心病的相關發(fā)病機制,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相關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進行告知,并在術前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以一個積極輕松地心態(tài)面對手術。②心理護理。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無論是出于對手術的恐懼還是其他原因,難免會出現一些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因此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及時了解患者訴求,并將一些手術成功案例對患者進行告知,以此為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2]。
1.2.2 術中護理
在患者手術過程中,相關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主要包括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等等,并做好相應的協(xié)助工作。
1.2.3 術后護理
①飲食護理。在患者手術完成后,患者應禁食6 h,在術后24 h后應以流質食物為主,并以少食多餐為主,然后慢慢過渡到普食[3]。②密切患者病情。對患者術后留置引流管引流情況進行密切關注,一旦出現異常,例如彎折、堵塞或者脫落等,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并觀察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情況的發(fā)生。③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待患者手術完成后,在患者意識未清醒時,應使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并將穿刺肢體抬高,促進其血液回流;在患者意識清醒后,抬高患者的頭部,這樣不僅有利于患者的呼吸,而且在引流管引流方面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患者的深呼吸以及有效咳嗽進行指導,每3 h進行一次,一次進行3遍。除此之外,還應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術后心功能情況。
本次研究所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則表示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術后心功能恢復情況主要是以左心室射血水平為標準,對患者術后心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觀察組患者術后左心室射血水平為(56.27±4.33)分,對照組患者術后左心室射血水平為(50.18±3.89)分,兩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水平對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75.68±14.26)分,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61.49±14.20)分,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作為現階段我國治療冠心病患者的最為有效的一個手段,在保證患者生命健康方面發(fā)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患者在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諸多不良心理,對患者的手術的順利進行以及預后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系統(tǒng)護理作為一種較為科學的一種護理干預模式,通過對患者進行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后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此來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以及生活質量。研究發(fā)現,在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其優(yōu)質護理,患者的心功能恢復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均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且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系統(tǒng)護理,對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