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瓊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急性腦梗死是患者腦血供出現(xiàn)忽然中斷之后引發(fā)其腦組織發(fā)生壞死的情況,對此例患者開展動脈取栓術能靶向取出其血栓,具有相對比較高的血管再通概率[1]。本文主要是評估和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動脈取栓術的相關護理方法。
患者李某,男性,41歲,2017年12月18日主因“頭暈一周,加重伴意識喪失3小時”入院,入院診斷:1.腦梗塞,2.2型糖尿病,3.高血壓3級(極高危)。入院時意識:淺昏迷,不自主運動,呼之不應,自主呼吸,患者的雙側瞳孔不等大,右側2.0mm,左側2.5mm,對光反射存在。T 36.5攝氏度,P 86次/分,R 19次/分,BP 145/89mmHg,患者對查體不配合,CT顯示患者的基底動脈尖梗塞。對患者開展介入下“靜脈溶栓+動脈取栓術”治療,并對此例患者開展對應護理干預。2017年12月19日患者的意識轉為嗜睡,2017年12月22日患者的意識轉清,患者的右側肢體肌力4級,左側肢體肌力正常。2017年12月30日患者的病情平穩(wěn),將出院手續(xù)辦理后出院。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一般比較突然,對治療時間窗存在一定的要求。急性腦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后需要考慮對其開展動脈取栓術的可能性,對動脈取栓術的相關風險性進行評價,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其家屬開展一定的心理護理干預,將動脈取栓術相關準備和轉運護理做好,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動脈取栓術的過程中需對其血壓進行嚴密關注,在實施動脈取栓術之后需嚴密觀察其并發(fā)癥情況并做好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第一,首先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家屬進行動脈取栓術的治療效果及治療風險的介紹,告知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動脈取栓術后能夠將血管再通率明顯提升,不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動脈取栓術的過程中以及取栓之后會引發(fā)再次灌注損傷、再次梗死以及顱內出血的情況等。而且,護理工作人員需按照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對患者和患者家屬實行積極談話交流,將急性腦梗死患者和患者家屬存在的緊張、害怕等不良心理消除,保證急性腦梗死患者和患者家屬于治療的過程中持有積極心態(tài)。
第二,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時間窗相對比較窄,多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之后8小時之內開展動脈取栓術治療,所以,需要盡快完成相關術前準備工作。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資料檢查和核對、提前備皮、有效導尿等。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轉運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心電監(jiān)護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脈搏快慢、血壓高低、呼吸速率和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嚴格監(jiān)測[2]。
第三,當急性腦梗死患者送到介入治療室之后,護理工作人員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命體征改變進行嚴密關注,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是否發(fā)生神經功能改變進行評價,并將急性腦梗死患者放置于DSA床上。因為實行動脈取栓術的過程中有可能導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梗死更為嚴重或是血管再通之后出現(xiàn)再次灌注損傷等情況,所以,護理工作人員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生命體征改變進行時刻監(jiān)測,特別注重血壓觀察,每3分鐘進行1次血壓測定,保證其血壓水平處于120~130mmHg/60~80mmHg范圍內[3-4]。
第四,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動脈取栓術相關治療之后,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管穿刺部位實行加壓包扎處理,且采取專用的沙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穿刺部位實行壓迫處理6小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穿刺側的肢體進行12小時制動,并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穿刺位置滲血與否、皮膚色澤改變、皮膚感覺情況、皮膚溫度高低、足背動脈的搏動狀況、末梢血液相關循環(huán)改變狀況等進行嚴密的關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實行早期按摩,避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下肢靜脈出現(xiàn)血栓情況和血腫現(xiàn)象[5-6]。
本文相關數據展示,此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行動脈取栓術治療和對應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的意識得以逐漸轉清,其肢體肌力獲得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平穩(wěn)之后出院。體現(xiàn)動脈取栓術及有效護理措施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行動脈取栓術及有效護理得到良好效果,展示重要應用意義,呈現(xiàn)進一步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