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時來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贛州 341000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但進展迅速且惡性程度高,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這也是HCC患者的5年生存期低于20%的重要原因[1]。手術(shù)切除是早期HCC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而對于已經(jīng)錯過最佳手術(shù)治療時機的晚期HCC患者,血管介入治療、放療、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多種方式綜合治療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案,雖然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所改善,但遠期療效不佳[2]。目前以索拉非尼為主的分子靶向治療是治療晚期HCC患者的標準方案,但針對單一靶點不足以遏制腫瘤的進展[3],而且大部分患者難以承受索拉非尼的價格,因此,需要探索治療效果不錯且價格更加合理的藥物。阿帕替尼是新型抗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可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2)的自動磷酸化,達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以及腫瘤生長的作用,2014年10月阿帕替尼被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批準用于治療晚期胃腺癌。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shù)治療中晚期HCC患者效果明顯。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阿帕替尼治療晚期HC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并觀察HCC患者治療前后血清LDH變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晚期HCC患者54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4]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②巴塞羅那分期為C期;③無手術(shù)指征或拒絕手術(shù)治療;④年齡25~70歲,病程1~5年,性別不限;⑤預計生存期不低于3個月;⑥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并簽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合并精神疾病;④過敏體質(zhì),存在藥物禁忌;⑤妊娠、哺乳期婦女。隨機數(shù)表法將5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安慰劑及最佳支持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5,規(guī)格:250mg/片)治療,500mg/次,1次/d,飯后頓服。出現(xiàn)Ⅲ級或以上不良反應則暫停服藥,予以對癥處理,暫停服藥時間不超過2周。當不良反應下降到Ⅰ級即可恢復用藥,將劑量下調(diào)至250mg/d。治療周期為3個月,若患者出現(xiàn)腫瘤進展或者無法耐受等情況及時終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考《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指南1.1版》[5]制定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全部腫瘤消失,并持續(xù)4周及以上;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50%腫瘤減少,且維持4周及以上;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腫瘤減少不超過50%;腫瘤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腫瘤增大20%及以上。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②生存期:本次研究開始時為觀察起點,截止時間為患者發(fā)生死亡或末次隨訪時間。③指標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的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變化。④不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記錄并比較差異。
1.4 隨訪采用電話、門診或住院隨訪的方式,隨訪內(nèi)容包括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LDH、AFP、增強CT或MRI以及藥物不良反應,隨訪截止時間為2019年5月31日。
1.5 統(tǒng)計學處理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ORR為40.7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4.81%,P<0.05;觀察組患者的DCR為85.1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56%,P<0.05。見表2。
2.2 生存期觀察組患者的生存期為(5.43±0.84)月,對照組的生存期為(3.76±0.91)月,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007,P<0.05)。
2.3 指標變化治療3月后,兩組患者的LDH、AF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各類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大部分不良反應為Ⅰ~Ⅱ級,Ⅲ級及以上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共11例,對照組共8例,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χ2=0.731,P>0.05),見表4。
HCC是中國排名第三的腫瘤致死病因,發(fā)病率位于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四位,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而HCC腫瘤生物學極其復雜,各類治療方法均有其局限性,使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方法成為HCC治療領(lǐng)域的共識[6]。2018年HCC治療領(lǐng)域的最大熱點是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索拉非尼是一種在2007年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準、在2008年獲得CFDA審批用于治療晚期HCC的靶向治療的藥物,近十年來一直是延長晚期HCC患者生命周期的首選治療方案[7]。然而,索拉非尼的臨床治療效果仍存在部分局限性,其反應率低,延長晚期HCC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生存獲益有限并且價格昂貴,使其在臨床推廣受到限制[8]。
阿帕替尼是中國歷經(jīng)數(shù)十年自主研發(fā)的一種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藥物,競爭性地阻斷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與VEGFR結(jié)合的信號傳導,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從而達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作用[9]。腫瘤細胞的擴增依賴于新生血管提供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因此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則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zhuǎn)移。在腫瘤血管生成過程中,VEGFR介導的信號傳導通路發(fā)揮重要的調(diào)控作用,而阿帕替尼與VEGFR-2結(jié)合,阻斷VEGF與VEGFR-2結(jié)合,抑制VEGFR-2的自動磷酸化,強有力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10]。阿帕替尼在2014年被CFDA批準用于治療晚期胃腺癌,近年來研究表明其具有廣譜抗腫瘤作用,在治療肝癌、肺癌及乳腺癌等腫瘤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1]。本研究應用口服阿帕替尼的方式治療觀察組的晚期HCC患者,其ORR和DCR分別為40.74%、85.19%,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生存期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與廖景升等[12]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接受阿帕替尼治療之后,觀察組晚期HCC患者的血清LDH、AFP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與未接受阿帕替尼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但降低機制尚不明確,需進一步研究。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月后指標變化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月后指標變化對比()
注:與治療之前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阿帕替尼的安全性值得重點關(guān)注,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類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提示口服阿帕替尼治療與常規(guī)安慰劑治療的安全性相當,不可否認的是,兩種治療方案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高,需要及時對癥處理。其中高血壓主要是由于阿帕替尼的抗血管作用,致使外周阻力增大,也有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guān),用藥期間需積極監(jiān)測血壓,必要時暫停服藥;蛋白尿的發(fā)生與腎小球血管通透性的調(diào)節(jié)有關(guān),應定期檢測尿常規(guī)及腎功能,出現(xiàn)Ⅲ級及以上蛋白尿時停止服藥;手足綜合征發(fā)生原因并不明確,可能與VEGF/VEGFR-2傳導通路損害真皮血管有關(guān),多在用藥3周后出現(xiàn),可通過保持皮膚濕潤、避免皮膚受到刺激與摩擦來預防手足綜合征[13]。
綜上所述,晚期HCC患者應用阿帕替尼治療臨床效果滿意,可有效降低血清LDH、AFP水平,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率較高,需及時對癥處理,必要時暫停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