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
摘 要 對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的高校,本文論述了當前“建筑構造”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現(xiàn)狀,以不影響建筑學專業(yè)整體教學計劃為前提,探索了建筑構造課程中存在的授課問題,從學生學習能動性到教師個人授課模式、構造與設計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 建筑構造 建筑設計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43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urse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UO Duo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cours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n the premise of not affecting the overall teaching plan of architecture major, it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course, from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to teachers' personal teaching mode,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 and desig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gives the thought of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1 課程體系
建筑構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構造組成以及各構成部分的組合原理與構造方法的學科,其基本理論知識較多,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前導課程有“建筑制圖”、“建筑力學”、“建筑設計基礎(一)(二)”,同時進行的課程有“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后續(xù)的課程有“建筑物理(聲光熱)”、“建筑結構選型”。
我院在建院初期,建筑構造課程分為“建筑構造(上)”和“建筑構造(下)”,選用的教材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的《建筑構造設計》(上)(下),建筑構造一定為48學時,開設于第4學期,這部分主要講述民用建筑構造設計的基本原理、構造組成,內容包括地基與基礎、墻體、樓地面、樓梯、門窗、屋面構造這六大部分;建筑構造二定為32課時,開設于第5學期,這一部分以專題的形式闡述了民用建筑構造中的特殊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結合我國建筑工程技術的最新成就,介紹大量的工程構造實例,這一部分包括建筑物的防水防潮構造、聲學構造、保溫隔熱構造、幕墻構造、裝修構造、變形縫構造等6個專題內容。這兩部分內容能夠讓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理論體系,在掌握建筑構造設計原理的基礎上,還能了解到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在近兩年的課程計劃中,由于課時的縮減,原先的“建筑構造(上)”課程和“建筑構造(下)”課程合為“建筑構造”,定為40課時,開設于第3學期。課時的縮減使得建筑構造教學擴展外延的專題內容減少,只能把握住最核心的構造設計原理,這樣的課程體系并不利于學生去把復雜的構造問題理解清楚。
2 教學現(xiàn)狀
2.1 現(xiàn)行相關教材、課程的聯(lián)系性較弱
建筑構造的教材與前幾年相比,已經有了不少的改觀,對于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更新能有提及,但傳統(tǒng)的教材依然是把建筑從下到上分解為六大構件,每個構件獨立章節(jié)去講解,學生在學習完每個章節(jié)后,難點在于如何把這幾大構件的整體組合并應用于設計。我院沒有開設“建筑材料”課程,導致在構造課的講解中,學生對這一塊知識的空白及無法理解,筆者也嘗試在建筑構造課程中加入建筑材料知識的講解,可由于課時的限制,只能是遇到什么材料講什么材料,點到為止,學生更是沒法系統(tǒng)的去理解構造層次中所涉及的材料。
筆者作為學生在求學階段,也遇到一種困境,“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建筑施工”這幾門課程是獨立的,有各自的重點,作為建筑學專業(yè)的建筑設計課更是獨立的,這樣作為學生,很難把這些知識整合在一起,很難實現(xiàn)建筑設計——構造設計(材料選擇,連接方式選擇)——施工圖設計這一個連貫的過程,想來這也是我國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的最大困境,也是很多學生在畢業(yè)多年后,通過實際項目訓練中建筑設計——施工圖設計這一過程中才真正對建筑構造知識能夠理解和運用,甚至是創(chuàng)造。
2.2 繁瑣的節(jié)點詳圖和構造原理
建筑構造這個課程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構造的原理及繁瑣的節(jié)點詳圖,我們現(xiàn)行的教材上都是黑白簡圖,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去讀圖,而國家建筑標準圖集上的圖量很大且分類細致,也不適合作為課堂教學使用,建筑構造明明是三維的節(jié)點,到了課堂卻只能用平面圖或者圖片來展示,因此構造課程變成了枯燥的原理灌輸及圖集描繪的上課模式,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輸出,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課堂缺乏互動性,學生缺乏積極性。
2.3 構造知識不能只在建筑構造課程上學習
當前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授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學計劃有限學時中,建筑構造課程只能夠教給學生六大構件的基本構造原理,實際的教材中,對于施工方面的知識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對于新式建筑構造沒有提及,對于生態(tài)建筑以及節(jié)能建筑的概念普及是缺乏的,因此建筑構造課的授課過程中,重部分構件的講解,而缺乏學生對整體建筑技術的感性認知的培養(yǎng)。
對于相并行的建筑設計課程,一般采用小組上課討論的模式,設計課老師不能把所有的構造問題都推給建筑構造課程去解決,而是應該在學生當下的設計中,就幫助學生解決構造的問題,在建筑構造課程中學到的是基本原理,而在設計中才是運用原理解決構造問題并且創(chuàng)造構造做法的時機,這是一個很好的復習鞏固理論知識的機會,應該由設計課的老師給予相應的指導。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建筑設計的老師對建筑構造知識有很好的理解和運用,對于缺少施工經驗的年輕教師,這一方面能力會比較薄弱。
2.4 建筑構造教學效果欠佳
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檢驗,總體來看效果欠佳,主要反映在學生不能運用構造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我院三年級的課程設計和四年級的畢業(yè)設計中,存在墻身細部不會設計、立面材料及構造概念不清晰,學生中存在大量的模仿、拼接的設計,而缺少技術細節(jié)……在我院近兩年的畢業(yè)設計答辯中,專家的提問也由之前的對功能、空間、形式等方面的問題,慢慢轉向對于空間形式與構造技術的銜接,我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因此更加批判脫離構造技術追求形式和空間的行為,學院要求高年級學生在考慮建筑的功能、空間和形式的方案階段就要考慮到與構造相關的設計元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并且能夠用正確的圖示語言表達出來。
3 教學根本
以上教學中反饋出的各種問題是在現(xiàn)行的建筑構造教學體系下普遍存在的,針對學生就業(yè)后,設計單位反饋的信息,表明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還遠遠不能滿足建筑設計院的要求,在教學中,由于教學計劃學時的限制,筆者認為構造設計原理仍然是教學的根本,市面上各類構造書,側重點不同,選取一本適合學生水平及就業(yè)方向的教材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構造原理,主要包括選材,構造層次順序、連接固定這三個方面,只有把握住這個層次進行分析和引導,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構造問題,萬變不離其宗,因此,在建筑構造的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構造設計原理這個根本。
4教學實踐
(1)校園及周邊建筑的實例調研。將學生分組,并制定調研范圍,讓學生在校園中進行實地調研,選取其中一棟建筑,把建筑的細部以節(jié)點的方式繪制出來,用PPT的形式進行匯報,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去觀察、查閱構造圖集,讓學生了解建筑實體和建筑標準圖集之間的關系。
(2)具體工程項目的引入。校園內在建或者已建的項目做實例,帶學生去參觀,或者用相機將施工過程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比如湖邊改造、景觀節(jié)點的設計安裝、花壇貼面的細節(jié)、運動場施工的地面涂料等施工過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出來的。
(3)建筑構造實訓中心實踐。為彌補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缺乏,在建筑構造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對建筑實施過程是一無所知且難以想象的,設計中的構造節(jié)點是如何實現(xiàn)的,圖紙和實體建筑到底是如何轉換的,都是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在廣州城建學院構造實訓中心的展示中,學生可以看到一棟建筑從基礎到屋頂施工過程的全方位展示,從而了解到建筑材料與建筑構造的關系,專業(yè)知識與工程應用的結合。這個構造實訓中心實踐活動,在我院已經開展了一屆,學生們反映收獲很大,但還存在實訓中心路途遠、實訓時間短等弊端,不能在整個構造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和理解。
(4)籌建建筑材料構造展示實驗室。我院專門籌建了建筑材料與構造展示實驗室,里面除了防水材料、保溫材料、聲學材料和裝修材料等,還陳列了大比例的構造節(jié)點實物模型,將配以構造節(jié)點詳圖,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同學們去參觀,使構造教學模式從書面走向實際,尤其是屋面防水、變形縫的設置等,都有賴于對構造實體模型的認知,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5)構造模型的制作。制作模型對于啟發(fā)學生的三維視角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培養(yǎng)計劃中教學的時間是無法預留出這段時間的,這就要靠學生業(yè)余的時間安排,筆者曾嘗試著組織學生做一個1:50的教學樓建筑,為學生提供模型選材,雪弗板,計劃在制作完畢后進行噴涂或者繪制的方法以表達材質,完成1:50教學樓主體后,在對墻身進行1:10 的模型制作,可是這一進程在學生的業(yè)余時間中推進非常慢。綜合分析得出,學生的課業(yè)壓力較大,每周難有一個集中的時間來分組制作,有很多主干課程的作業(yè)需要完成,尤其是在設計課作業(yè)上交的各階段,更是難以完成,因此模型制作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難推進。
但是,構造節(jié)點模型的制作,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且表達出構造原理及準確繪制斷面部位的填充圖案,對于學生理解知識點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還將繼續(xù)推進模型制作的環(huán)節(jié),并結合實際將這一環(huán)節(jié)落實進課堂教學中。
5 結語
“建筑構造”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需要深入去思考和研究探索其“教”與“學”的關系,隨著社會進步、材料的更新、規(guī)范的修訂、技術的發(fā)展、建筑構造教學改革必然是一個長期動態(tài)的過程,要求教師不僅要知道建筑構造的原理和方法,還需要將建筑構造和建筑設計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思考不再單純停留在造型、空間方面,如何結合建筑技術進行綜合性的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建筑構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關于建筑構造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是非常有意義的,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讓我們在建筑設計中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 王鑫剛.獨立學院“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福建建筑,2017(1):102-104.
[2] 方菁,蔣瑛.《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分層次教學研究與實踐[J].才智,2019(03):38.
[3] 傅巧玲.淺談《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改革[J].四川建材,2017.43(3):229-230.
[4] 楊璐,程玉,簡潔.面向工程應用的建筑構造課程教學研究[J].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