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墨
老家靜臥在蕭臺山下,是鄉(xiāng)音最重的地方。
老家的方言屬吳語一支,沒有北方的狂放,沒有西部的悠揚,卻透著幾分南人并無惡意的嘲弄。與普通話截然不同的語言習慣也讓外人摸不著頭腦。而小小的我,就在這小小的習慣中成長起來了。
還記得剛記事起,祖父每天一字一句地教我,先教方言,再教普通話,其中的一個詞語“好兮好”,在普通話中表示“很好”,但卻不能這樣表達。開始,我對此并不在意,畢竟年齡尚小,就這樣習慣地記著。直到上了高中,語文老師在一篇課文中講到對“極暖旋極暖”這句話的意義時,把方言中的“好兮好”搬上臺面舉例子,方才使我對自己常掛在嘴邊的“土話”生出幾分欣賞。
“兮”在文言文中常做助詞,并無實意,還有一義即為“很”。至于后者的用法,大多在兩個相同的形容詞中間添加,如前文中的“好兮好”,或有在句中與語氣詞連用,如“好兮也”。讀之尚為陌生,然而在對話中,卻顯得格外親切。
“兮”在方言中的讀音與“斜”相同,音律中為升調,在與褒義詞結合使用時能提高語氣,聽起來非常舒適。但也有不少情況下,“兮”字也會與貶義詞連用。記得小時候,沒有上過學的祖母自嘲說“笨”兮“笨”,自然而然中就教會了我謙虛;父親口中的“遲”兮“遲”教會了我守時;母親口中的“臟”兮“臟”教會了我保持衛(wèi)生。一言一行,都透露著長輩的言傳身教。
時之長兮長,時之短兮短,在離開老家求學的那些年歲里,“兮”字雖然總是在古文中時隱時現(xiàn),點著故鄉(xiāng)長明的燈,卻再無那種在詞與詞中間被呈現(xiàn)出的隨性了。
言之生(生疏)兮也,言之悉(熟悉)兮也。烙在心中的方言,言于口中的自然。不經意間,我總還是會把這些話找回來說說,說給別人聽,也說給自己聽。畢竟,遠兮遠,當惜之,當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