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麗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三小學)
科學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科學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是小學生科學思想的啟蒙階段,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依托,蘊含著大量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知識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qū)崿F(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科學實驗的重要性,通過科學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小學教學的特殊性,保證教學方法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相適應。因此對教師而言,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第一步,就是要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相關問題研究中指出,觀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無數(shù)的科學成果是通過仔細觀察得出來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將“觀察”作為基礎,引導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科學的樂趣。
例如,在課程《觀察春天的植物》教學中,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布置作業(yè),鼓勵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到公園來觀察不同植物的情況,如“柳樹有沒有長葉子?花朵有沒有綻放?”等,并鼓勵學生用畫筆畫出自己眼中植物的情況。到了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先采用小組討論法,將本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春天植物的樣子”,在學生討論之后,邀請每個小組代表上前臺發(fā)言。在學生代表發(fā)言時,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在每個同學的眼中“春天的植物”是不同的,有的同學看到的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而有些同學看到的是早已經(jīng)盛開的迎春花等。此時同學們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有的花卉開放,而有的花沒有開放呢?”針對學生的這種疑問,教師利用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分別展示迎春花與其他花卉的圖片,并鼓勵學生觀察兩種花卉之間的差別。學生在仔細觀察之后會發(fā)現(xiàn),原來盛開的迎春花并沒有長葉子,而沒有盛開的花卉上長了葉子。這樣,同學們就掌握了一個知識:并不是所有的植物先長葉子后開花。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科學實驗內(nèi)容,以動畫的形式展示不同植物從春天發(fā)芽一直到秋天枯萎的動畫,在動畫播放過程中,學生會保持相當高的注意力,觀察是否有的植物會像迎春花那樣,花先于葉開放。在動畫結束之后,教師留下作業(yè),有時間再到公園,觀察一周之后的你們所畫的那些花是否有變化呢?如果有,請畫出來。
通過上述教學,學生養(yǎng)成了“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在做事之前,能夠仔細觀察、細心對比不同植物之間的差別,有助于加快小學生識別不同的植物。
小學科學教學源自于生活,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也需要強化學生生活能力。所以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努力還原生活場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
如在《多樣的巖石》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擺放多種多樣的石頭,如普通石塊、雨花石、大理巖、花崗巖、石灰?guī)r等。之后教師依次邀請學生上臺,分別指認這些巖石的名稱。很多學生在走上講臺之后,都表示不認識這些石頭。在每個同學都急的抓耳撓腮時,教師公布答案,用圖片的方式來展示不同的巖石的特征與名稱。這樣同學就知道不同巖石的特點,如大理巖堅硬、雨花石漂亮等。此時教師將課堂內(nèi)容聯(lián)系到學生的生活中,指出這些巖石可以做成的裝飾物,如盆景、地磚等。很快,在教師的提示下,部分學生會反應:“我家的磚是大理石的,原來真的大理石是這樣的啊?!币灿行┩瑢W表示在海邊玩耍時看到了鵝軟石,并且公園的卵石路上有很多的鵝卵石。
為了能夠讓學生對這些巖石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教師還可以給全班級同學分發(fā)一些小塊的巖石(碎石),先要求學生按照多媒體設備來識別不同的巖石,在學生們都正確回答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手摸、聞、按等方法,分辨不同巖石之間的差別。在進過親身體驗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一些巖石表面圓潤、一些巖石十分堅硬、一些巖石易碎。在放學之后,學生很容易在路上回想起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nèi)容,在路上發(fā)現(xiàn)一塊石頭之后就有可能研究一番,判斷石頭的種類,并判斷自己家中有沒有這種石頭。
通過這種方法,教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各類石頭的認識,也能通過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方法,讓學生對各類石頭在生活中的運用有了基本了解,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科學實驗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應該根據(jù)課程安排進行調(diào)整,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進行科學實驗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如在《骨骼和肌肉》的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擺放人體骨骼及其圖片,還應該鼓勵學生開發(fā)自己的身體,與教師一起參與到科學實驗中。在講解人體骨骼的基本結構時,先讓同學明確骨骼的定義,包括人體中有哪些觸手可摸的骨骼,如手指骨骼、胳膊關節(jié)等。之后,教師帶領同學觸摸自己的骨骼,此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骨骼是堅硬的”,在學生對骨骼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教師播放骨骼的三維動畫圖片,讓學生了解手指骨骼的基本結構。此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大家試一試,在不用骨骼的情況下你能抬起你的胳膊么?”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很多同學都會露出自己的胳膊,任憑自己怎么用力,都無法讓胳膊上動起來。此時教師可以指出:骨骼具有保護人體器官、支持人活動的作用,所以大家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因為貪玩而讓自己的骨骼受傷。
在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的骨骼”好奇不已時,教師提出問題:“骨骼能獨立運動嗎?有哪些組織與骨骼協(xié)調(diào)工作呢?”,學生之間議論紛紛。此時教師左手拿起放在黑板上的粉筆盒,緩慢的將其移動到自己的胸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右手不斷觸摸左手的不同部位。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拿文具盒、書本等,觀察自己左手運動過程中的狀態(tài),并思考自己的手臂在拿文具盒的過程中,有那些組織參與了這個活動。一些同學會表示:感覺自己的“肉”在動。這樣,教師開始講解肌肉,并介紹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關系,通過自己手臂的彎曲,展示屈肘、伸肘時的肌肉狀態(tài),此時的學生會跟著教師的講解來做屈肘、伸肘動作,通過觸摸的方法來感受不同狀態(tài)下的肌肉運動。
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對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有了深入的認識,了解了骨骼和肌肉對人的影響,對骨骼的構造、肌肉分布等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學生在能夠在未來生活學習中保護自己,避免骨骼和肌肉受傷,不會讓身體遭受損害。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特征,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科學實驗,將觀察、生活、學生參與等諸多細節(jié)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助于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達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