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溫云
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顧之川先生是從四個方面概括的:一是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yǎng)等的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具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包括口語與書面語)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四是獨立思考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 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 本文主要就“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即思維能力的提升展開幾點思考。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思維最高級也是最核心的能力。 然而,當前的教育雖口頭上都強調(diào)重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但最大的問題恰恰是在很多的地區(qū)和學校,培養(yǎng)的是“能考試的人”,而不是“會創(chuàng)造的人”。 導致學生思辨能力不夠,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 2018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圍繞“浙江精神”這一話題,要求學生談?wù)勛约旱乃伎肌?那些擅長準備材料,且在通常的考試中頗顯“游刃有余”的考生頓感無從下手,因為它要準備的不是那些可套用的材料,而是考生敏銳又理智的思考。 這個現(xiàn)象明確警示,無論是從學生長遠的發(fā)展的角度,還是著眼于高考成績的獲得,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的訓練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思辨能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有哪些途徑呢?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嘗試早已不是陌生之事。 而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學類文本在數(shù)量上也遠遠超過了論述類文本。 但相對于以說理為主的論述類文本而言, 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訓練就顯得單薄蒼白了很多。 文學類文本教學一般情況下都是以“多元解讀文本主題”為基礎(chǔ),誘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各抒己見為主要手段。 這確實也是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好方法, 然而如果每篇文章都如此教學, 學生雖然不至于厭煩卻也會覺得毫無趣味,甚至有些學生則鉆起了牛角尖以至“誤入歧途”,認為所謂的批判就是“否定一切”,就是“標新立異”,沒有依據(jù)的憑空揣測和臆想就是思考。
實際上, 老師常常忽略了對文學類文本的主體——語言的涵泳、咀嚼與品味。 語言的涵泳、咀嚼與品味原本就是文學類文本教學的核心之一, 也是文學作品解讀最重要的切入點。 抓住文本中的語言點,以問題驅(qū)動學生的思考, 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自然融入課堂中, 這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比如《山羊茲拉特》這篇外國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的譯文有兩種不同的表述,王國森的譯文是這樣表述的:“在持續(xù)八天的燈節(jié)里,阿隆的母親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雞蛋薄餅給孩子們吃,茲拉特也有一份。 ”(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而劉興安、張鏡的譯文中則是這樣翻譯的:“光明節(jié)到來時,阿隆的母親每晚都做薄煎餅,茲拉特也得到一份。 ”就這個不同的譯文,設(shè)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教材的編者,你會選擇哪種表述,為什么? ”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曾經(jīng)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過這個問題,問題初提出時,學生們爭論紛起,意見不一,但經(jīng)過一番討論交流之后,大多還是認可王國森的譯文,理由是比起劉、張的譯文,王的譯文“阿隆的母親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雞蛋薄餅給孩子們吃” 中 “也能”“些”的使用說明寒冷冬季的來臨雖然解了阿隆一家的燃眉之急,但并未能使這家人從貧困中徹底解脫出來,他們的生活還是很窘迫的,因為做的餅不多,而且只限于孩子們可以享用。 在這種狀況下, 茲拉特 “也有一份”,說明茲拉特的地位已等同于孩子們,這就讓文章主題“情感的力量”得到了凸顯,讓我們相信茲拉特的未來不會再因一次暖冬而再次改變。 而劉、張的翻譯,就讓人不禁懷疑改變茲拉特命運的究竟是“愛”,還是那場“及時雪”,也難免要為它的下一個冬天擔憂了。 一個看似平常的語言分析比較, 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批判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這樣的不斷爭論碰撞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培養(yǎng)與提升。
文學類文本教學中這樣的語言生成點是很多的,如劉光成老師在《語文課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一文中所舉的《祝?!分械摹按蠹胰越兴榱稚敝小叭浴本褪且粋€很好的生成點。 一個有心的語文教師就應(yīng)該尋找、探究、利用好這些生成點,有意識地讓涵泳、咀嚼和品味語言成為閱讀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途徑。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考的態(tài)度,其要素是:認真積極地思考,善于接受新觀念,用理由和證據(jù)支持觀點。短評論的寫作要求嚴密而充分地表達觀點, 不人云亦云,有精神上的獨立,在身處少數(shù)的情況下仍能堅持真理。 因此,在高中學生中進行短評論寫作教學是實施批判性思維訓練,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評論的內(nèi)容既可以是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 也可以是學生必然要進入的社會生活。 教師選定題材,認真做好評價,引導學生以積極地思考、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判別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事件,表達自己的觀點。 評論的內(nèi)容初始階段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 再慢慢地將時事新聞引入。 評論的點評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的”基礎(chǔ)上提出“可以有而未有的”觀點,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短評論的寫作中讓思維得到訓練,讓思考變成一種習慣。
我校有位教師從高二開始, 基本保證學生每周能寫一篇短評論,一般要求學生在300字內(nèi)精練、簡潔又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堅持至今,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曾經(jīng)在運動會前讓學生評論在運動會上“精神文明獎的設(shè)置”這一話題。 具體操作如下:
1.給出短評論寫作的話題和要求。
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即將拉開帷幕, 我們又一次聽到了“精神文明班級”這一稱號。 與這一稱號相關(guān)的,是“為什么要做好事”這一道德與實利的兩難選擇。 請對此作評論。
請用理性之筆記下你的看法。
要求:該環(huán)節(jié)以本人提供材料,同學根據(jù)材料進行或贊同或反對或另有他說的方式進行。 只許發(fā)表觀點、理由,不得寫廢話——包括“看上去很正確的廢話”。 每篇字數(shù)為300字左右。 寫在下發(fā)紙張上。
評判:有觀點,有理由且較有說服力,文字通順的,A等;有廢話,只有觀點無理由或有理由無觀點的,沒有理性思維純粹發(fā)泄的,C等;居中為B等。 不加評語,每周進行點評。
2.學生獨立寫作。
3.教師批閱點評。
4.展示學生佳作。學生評論佳作選:
道德也需要“親吻”
現(xiàn)代社會,物欲橫流。 如何在道德與追求物質(zhì)中平衡,成為了一大熱點。
即將到來的校運會,特別設(shè)置了“精神文明獎”,可以看到,每個班都在力爭,各類好事層出不窮,可他們難道僅僅只為了一個獎項嗎? 顯然不是。
在此過程,興許初衷只是為了獎項,但其中,卻是每一次的熱心。 道德不會不依賴物質(zhì)世界而單獨存在。如果每一次的助人為樂,都被扣以虛情假意之名,又有誰會一直樂此不疲? 如果小小的物質(zhì)或精神的獎勵,能激起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那何樂而不為? 人人皆有道德,但不是人人皆行道德之事,獎項的設(shè)立,只會給躊躇的人一個正當?shù)睦碛?,去行道德之事,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道德也需“親吻”,它的魔力也將彌漫人間!
從選出的佳作中可以看出,這樣的短評,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這里只是歸納了兩條常見的途徑。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途徑可以嘗試, 比如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