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榆樹臺鎮(zhèn)郊學校)
初中文言文的教學在學生學習階段的作用是打基礎和啟蒙的。學生這個時期對文言文的“感覺”影響到整個學習生涯和終身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是“愛”,還是“恨”,這個時期至關重要。初中時期的文言文教學中包含很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學得扎實,受益無窮。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很值得一線教師和學者思考和探究。
首先,文言文是學生了解古今文化對比和中國語言的發(fā)展進程的首個途徑。小學階段的古詩并不完全涉及到詞匯、語法等問題,但這些角度確實是古今文化對比中的重要內容。比較文言用語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在差異中感知生活細節(jié)和語言發(fā)展。在文字描述的細節(jié)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理念,由古鑒今,體會和自省。
其次,初中文言文是了解古代語言美的重要方面。初中時期的文言文都是經典傳誦篇目,讀時朗朗上口,內容貼近實際生活,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程度和理解能力程度。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理解其內容和欣賞其意境。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學品位、道德修養(yǎng)。如在著名篇章《三峽》中,文章用語獨到,短小的語句中,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象就在眼前。又如,在著名篇章《愛蓮說》,由花聯(lián)想到人,由一株蓮花的品相上升到君子的品格,初中生亦能感受到古人的奇思妙想。
最后,作為中考必考內容,題型的設計難度適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出題者的目的,加強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所以,文言文題型在卷子分數分配比例中,比例較大。中考是決定農村地區(qū)學生能否選擇自己喜歡高中的第一次的、真正的選擇。中考成績也是高一入學時的新起點,也是對整個初中時代最后的句號。與此同時,這個成績也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的肯定程度和新學習階段中對自我的認可。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有韻腳,誦讀時朗朗上口,在開展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同教師先誦讀,共同感知古文的韻律感,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多讀后,也利于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理解。同時,本文側重,在誦讀時不能“不求甚解”,誦讀時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第一次誦讀時,就是學生和這個文言文文章的第一次見面,初次印象是很重要的。這時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生大腦的最初和直接的反應,讀一句,譯一句,也直接給了學生邏輯思維上的反饋,直接參加信息處理,同時鉛筆標注自己當時的思想。長此以往,理解的偏差減小,信息處理反而迅速和夯實。
在新課程改革中,很多學校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進行學習。小組合作在語文教學中,效果較好,小組內明確分工,責任分明,一人讀一人譯,同時角色互換,小組長總結段落大意。同學之間的參與會使得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單一的教師“獨白”會使學生進入“疲勞期”,再形象生動的文章,學生也會感覺枯燥乏味。
以上是誦讀的“讀”的部分,要在“讀”的基礎上,實現“誦”的結果。在“誦”的夯實中,增加“讀”中語感的提升和理解的加深。語感,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將在文言文文章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這里要提下,語言學習是相同的,不只是語文文言文教學,語感的方法同時也應用于其他語言的習得。學生反復誦讀也就是在反復地回放第一次和這個文言文篇章的第一次見面,同時,回味第一次大腦對這個篇章的感觸、教師對問題的反饋、大腦對全部信息的快速處理,最終,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思維訓練過程,會讓大腦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思維得到訓練。
這里說的預習是指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用語,書寫習慣,用詞選擇同現代自然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預習。教師是新課程改革中的課堂引導者,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才能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完成基本工作,也就是內容講解和疑問解答,更重要的是,能夠找到恰當的時間節(jié)點選用適當的方式完成對學生學習和思考方向的引導。教師要明確安排預習內容的先后順序,先易后難,預習內容的細節(jié),先少后多,先基礎后拓展,形成體系和習慣后,學生自然而后就能知道教師留作業(yè)的順序和重要性。如在學習《愛蓮說》前一節(jié)課,教師可以這樣留預習作業(yè):
1.標注讀音后讀五遍,之后再根據注釋理解一遍,同時鉛筆記錄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2.查找作者生平資料。
3.查找當時的中國社會發(fā)展資料和世界發(fā)展資料(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同時,教師的流動檢查和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鼓勵、監(jiān)督盡最大可能保證預習作業(yè)的完成,避免掉隊,才能在上課見到文言文時不會感到非常困惑。
教師要在課堂和平時明確自己的教學觀念,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初中語文中的文言文學習是與考試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在不斷的認識中,進一步感受文言文學習的意義與文言文自身的價值,感受中國文化的內容和底蘊。大多數學生甚至是部分教師都會認為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也就是考試時才出現,能得分就行了。為了得分而學文言文的功利性學習方式,有這種思想,對文言文的理解也就難以達到作者要表達的高度和深度了,思想限制了潛能,制約了發(fā)展。所以,教師要把這種教學設計成“課上課下教學”“線上線下周邊拓展”的形式。針對中考文言文考試的題型,直接進行題型分析,怎么抓分,在打消學生對文言文的困惑和消極思想后,在涉及到課堂知識積累和課下聯(lián)系生活。初中生有著特有的思維特點,讓他們獨自去感悟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很難,所以要循序漸進。在這時,加入篇章當時和現在的社會價值,課上課下,線上線下,同時構成篇章背景下的活動,如感悟演講、改編劇本、角色互換(文中主人公和學生)、辯論會,等等。引導學生課上認真,課下反思,在古與今、古人與自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中,真正去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在,端正其學習文言文的態(tài)度。
總之,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至關重要,也越來越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視。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文字記載,被重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初中語文教師在學生初次與文言文見面時,這個引導者的身份決定著學生對文言文的“愛”與“恨”。所以,要在有效開展初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教學方面大膽嘗試。誦讀,重視預習,課上課下教學聯(lián)系考試和生活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主體出發(fā),改變學生面對文言文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到文言文的意義和價值,抓住這個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