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暉
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就是具有濃濃的“語文味”,失了“語文味”的教學就會與政治、歷史相混淆,成為干巴巴、沒有語文之美的平庸課堂。有些課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學情相脫離,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能透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去揣摩語言文字的精妙,教學效果不佳。語文教師必須依托教材、鉆研學情,創(chuàng)設有“語文味”的情境教學,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語文世界,品味語文之美。
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是情境教學極好的素材,是學生語文興趣的重要來源,也是“語文味”的呈現(xiàn)載體。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多媒體演示等手段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理解,藉著生活細節(jié)來體會教材內容,既理解了文本內容,也體驗了不同的生活。例如,在學習《孔乙己》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小段課本劇表演,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孔乙己、伙計、老板、酒館客人等角色,將孔乙己的喝酒片段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們一下子就進入了這個情境,感同身受地體會了孔乙己的心情,體會了“排出九文大錢”這個精妙動作背后的心理,為進一步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礎。在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我設置了一個“母親與我”的小情境,即讓幾位同學說一說在和母親相處時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尤其是具體的細節(jié)、母親的動作、神情、話語等,再說一說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將學生的心理帶入濃濃的親情氛圍內,引起同學們的情感共鳴,此時再進行文本學習,學生猶如打通了“任督二脈”,解讀全文、品味情感毫不費力。再如學習《端午日》時,我精心搜集并剪輯了一些端午的習俗、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等視頻資料,在情景導入時帶領學生觀看,并用簡單的詞匯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用這種方式補足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而去體會文本中的情感,體會其中的語文味道。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語文味”的根本所在。如果語文教學離開了文本,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依托。要對文本進行解讀,就需要“咬文嚼字”,因為文本的內涵不是一遍兩遍就能看出來的,需要讀者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因此,語文教師要在鉆研教材、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認真推敲、反復揣摩關鍵字詞,在不斷地體察、品味中領略文本內涵、感受蘊含其中的“語文味”。以《中國石拱橋》教學為例,我借鑒了陳鐘梁老先生的例子,設置了一個文本咀嚼情境: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直接地認識中國石拱橋,我在黑板上簡單幾筆勾畫出趙州橋的外形,讓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橋的外形特征符合書中的描繪嗎?”學生在細讀課文后回答:“不符合,缺了四個小拱!”“這四個小拱應該在哪里?”“橋的兩邊!”“仔細揣摩一下,‘兩邊’這個詞用在這里合適嗎?”同學們認真想了想,“‘兩邊’指的是橋的兩邊,已經(jīng)到了橋的外部,而四個小拱是在橋的內部,所以用‘兩邊’不合適?!薄胺治龅煤芎?!如果不能用‘兩邊’,該用什么詞來表述呢?”在學生產(chǎn)生疑惑后,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本中“大橋兩肩各有兩個小拱”,“兩肩”的表述既準確又形象,成為了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的獨創(chuàng)。通過這樣的“咬文嚼字”,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文字內涵,能夠品出濃濃的“語文味”。
想要學好語文,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語文世界中自由翱翔,而誦讀文本則是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能夠感悟文中真意,能夠建構出想象空間,能夠啟發(fā)自己的思維,能夠觸摸文本內涵,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誦讀,在課堂上給學生留足讀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深入地讀、有感情地讀,在一遍遍用心讀中斟酌言語、體會情感、發(fā)展想象、飛揚個性。以《我愛這土地》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到詩歌中,與作者的情感連接起來,我引導學生多次朗讀文本:首先,讓學生聽配樂示范讀,一邊聽一邊想象,“鳥、暴風雨、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讓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想象的世界;其次,自己朗讀,結合剛才的想象以及生發(fā)出的情感來處理自己朗讀時的重音、節(jié)奏等,特別要重視情感的表達,詩人對祖國的熱愛用“土地”的象征符號來體現(xiàn),在朗讀中要細細品味并用合適的方式誦讀;再次,再聽一遍配樂示范讀,目的是與自己的朗讀相對照,感受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在領悟中積淀感情,讓學生通過“暴風雨、悲憤的河流”等意象的理解,想象曾經(jīng)美麗的土地遭受了多么大的傷害和痛苦;最后,配樂跟讀,讓學生的領悟、情感都隨之表達出來,將作者的愛國情懷和自身的愛國情感融匯在一起,噴涌而出,將滿滿的“語文味”讀出來。
情境教學的目的是以情感人、以境染人,在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心理共鳴,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頂點,進而主動去探究文本、走進語文世界。情境教學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調動學生的情緒,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必須要選取能夠“撥動學生心弦”的情感元素,引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讓師生共同進入情境,在思想的交流中體會情感的融合,在思維的碰撞中感受獨特的“語文味”。以《紙船》教學為例,因為我班同學對詩歌很感興趣,所以在借鑒王君老師教學實例的基礎上,我也為同學們設置了一次“詩歌評改會”的情境:讓同學們對《紙船》進行評改,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同學們一下子就沸騰了,很多孩子先是忐忑,隨后又表現(xiàn)出躍躍欲試之感,在短暫的討論、交流后,紛紛說出自己的改動之處,與不同意見的同學激烈爭論,十分投入??梢娺@一情境貼合了學生的心理:一是挑戰(zhàn)權威,符合學生的爭強、反叛心理,評改冰心老人的著名散文,在經(jīng)典上“動刀子”,想想都覺得刺激;二是挑戰(zhàn)自我,符合學生不斷突破、要求進步的心理,自己能不能吟出更好的詩句,能不能寫出更優(yōu)秀的文章?帶著這樣挑戰(zhàn)的豪情,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教學情境,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成就了一節(jié)熱熱鬧鬧、韻味十足的語文課堂。
總之,“語文味”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語文味”是體驗出來的,是咀嚼出來的,是誦讀出來的,更是從心靈生發(fā)出來。語文教師要站在人文教育的高度,潛心鉆研文本,“批文入境”,要樂于去“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學,讓“語文味”回歸課堂,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而又富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