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雯 龔小萍
摘要: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影視作品成為主要文化負載體之一,字幕翻譯就顯得格外重要。雖然我國字幕翻譯的研究相比于國外起步較晚,隨著影視作品在觀眾群體中受歡迎程度的上升,有關字幕翻譯研究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積極的勢頭。
關鍵詞:英語影視作品 字幕翻譯 國內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78-02
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外國電影和電視劇,特別是英美國家的作品進入中國,占領中國影視領域。這些影片不光豐富了人們的娛樂休閑生活,也為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機會。但是這些來自于不同語言文化和背景的影視作品要想在中國觀眾群體中得到很好的傳播,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語言上的障礙。翻譯作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主要交流溝通手段,影視作品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其字幕的翻譯也顯得更為重要。高質量的字幕翻譯才有利于觀眾理解影視作品的信息內容和欣賞其文化含義。國外對于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研究要遠遠早于國內,由于英語影視作品現(xiàn)今占有極大的中國觀眾市場,人們對其字幕的翻譯研究也重視起來,但國內研究體系目前不夠完善,仍需深入研究。
一、國外研究現(xiàn)狀
西方學者對于影視作品翻譯上的研究起步較早,如今在西方影視翻譯研究中比較活躍的主要為西歐學者,影視翻譯研究在歐洲得到良好發(fā)展與歐洲各國之間語言文化的多元特征不可分割。西方影視作品的翻譯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到6O年代初期間。1956年出版的期刊Le 1inguiste/De taalkundige中的“Traduction et Cinema”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雜志Babel的特別版“Cinema et traduction”算得上是歐洲最早的影視翻譯理論研究。1974年,Dollerup發(fā)表一篇題為“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的文章,文章分析了英語翻譯為丹麥語時出現(xiàn)的問題和錯誤,他也提出了字幕翻譯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意義。
20世紀9O年代屬于西方影視翻譯研究的鼎盛時期,期間影視翻譯研究理論大有進展,很多理論和成果都是這個時候被西方學者提出的。1995年以后西方影視翻譯研究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發(fā)展迅猛,有關字幕翻譯的理論研究數(shù)量增加,比較突出的是歐洲學者的研究成果。丹麥的Gottlieb算得上是影視翻譯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譯理論,對字幕翻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有的西方國家還舉辦了一些有關影視翻譯研究的會議,主要是有關于字幕翻譯。例如,在2004年2月,倫敦主辦了一場主題為“屏幕上的語言轉換”的國際研討會議,這對影視翻譯領域的研究起到創(chuàng)造性的促進作用。
歐洲影視翻譯協(xié)會(ESIST,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tudies in Screen Translations)是一個成立于歐洲的影視翻譯研究組織,最初這個協(xié)會是由十幾名熱愛影視翻譯的教師成立的,如今,這個協(xié)會的研究人員來自全球各地。其中有教師和專業(yè)翻譯人士等等,還有很多成員都是當今字幕翻譯領域的知名學者,歐盟對于這個組織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二、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9世紀初期,當時的影片基本都有外文字幕,最常用的是劇情說明書,它主要包括劇情的說明和其他有關信息。后來,隨著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字幕翻譯就隨之誕生,把字幕翻譯帶入中國的是當時的留學生程樹仁。到20年代后期,中文字幕就開始變很常見。1936年左右,大量的外國影片開始涌入中國市場,外國的片商把影片輸入中國的時候早已配好了中文字幕。在1946年左右,配音電影漸漸顯現(xiàn),由于當時中國文盲和半文盲觀眾的存在,相比于字幕來講,配音電影要更受群眾歡迎,但是配音電影也有一個問題,比如口型對不上,翻譯失真等等。改革開放前后,由于政治原因,我國進口外國影片數(shù)量有限,電影和電視翻譯的真正流行,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近幾十年,大量的國外影視作品涌入中國,字幕翻譯漸漸呈現(xiàn)出蓬勃的發(fā)展趨勢。
與一般的文學作品相比,影視作品的翻譯對于對白自然和語言清晰的要求更高。雖然文學作品中也有對白需要翻譯,但是讀過許多文學作品的人就知道,在早期的著作中,比如狄更斯的作品,很多長篇幅的對白與日常交流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而影視作品中,不管是字幕還是配音,都要依據(jù)畫面上的內容,畫面中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人物、場景等內容,因而劇中的人物只需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樣交流即可。而文學著作,由于沒有畫面幫助展現(xiàn)出各種人物和場景,描寫人物間的對話必定和平時人們使用的口語有所不同。從這一點來說,影視作品的翻譯對于翻譯口語化和生活化的要求遠高于一般文學作品。
早期外國影視作品引入中國,其字幕翻譯一般由電影制片廠或者電視臺的專業(yè)翻譯完成?,F(xiàn)今,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達和國外影視作品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程度之廣,極為多數(shù)的英語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由影視字幕翻譯隊伍完成,也就是我們平時稱作的字幕組。除了真人秀和頒獎禮這種臺詞不是預先設定的情況,普通美劇劇集都是有英文字幕的。所以其實字幕組翻譯成員的主要工作是筆譯。由于字幕組中翻譯員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字幕組的翻譯標準規(guī)范各不相同,字幕翻譯的質量急需提高。
國內對于英語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國家,發(fā)展不完全成熟。通過梳理近幾年有關于字幕翻譯的文章,大概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理論有:功能對等理論、生態(tài)翻譯論、關聯(lián)理論、順應論、功能目的論、認知翻譯觀及其他等。除了從理論視角出發(fā)的研究以外,有些文章直接從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做起了研究,比如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以及直譯和省略的翻譯方法。
我國在影視翻譯研究方面比較知名的研究專家有: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錢紹昌教授和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的麻爭旗教授。錢紹昌教授在2000年發(fā)表的論文《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中明確指出了影視翻譯的重要性,而且他自己本人也長期從事影視翻譯工作,他的影視翻譯作品有美劇《成長的煩惱》《大飯店》《荊棘鳥》等等。1997年,麻爭旗教授發(fā)表了論文《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2005年6月,出版了《影視譯制概論》。他主要研究翻譯與跨文化傳播領域,有著近30年的影視翻譯實踐經(jīng)歷,他翻譯的《失蹤之謎》和《居里夫人》還曾經(jīng)獲得全國優(yōu)秀譯制片“飛天獎”,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影視譯制研究”和“媒介與跨文化傳播”。另外,由于美劇現(xiàn)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一些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時也選取字幕翻譯為研究對象,而且在一些期刊學術論文和碩士畢業(yè)論文中,有關于字幕翻譯的學術成果數(shù)量也漸漸增多。
三、結語
影視作品作為不同語言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其翻譯質量影響觀眾對于作品和文化的理解,字幕翻譯的譯者必須注意語言的表達,以觀眾為中心,幫助觀眾最大限度地得到原文化信息,縮小文化差距。影視作品作為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文化形式之一,其翻譯研究的好壞影響中國外語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字幕翻譯應當引起有關翻譯人士的重視,從服務大眾的視角出發(fā),搭建起一架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總結前人在電影字幕翻譯方面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希望影視作品字幕翻譯這個研究領域能夠越來越成熟,有更多的人關注電影字幕翻譯,為字幕翻譯提供更有效的理論研究依據(jù),最終達到提高字幕翻譯水平的目的,為字幕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上所做的貢獻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麻爭旗.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5):81-84.
[2]魏欣.字幕翻譯在東西方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8(4):166-167.
[3]鄧微波.中西字幕翻譯之歷史“沉浮”[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29(2):45-50+57.
[4]陳玉萍,張彩華.英文電影字幕的中文翻譯——一項關注圖文關系的多模態(tài)分析[J].中國翻譯,2017,38(5):105-110.
[5]徐蕾.功能對等理論視閾下的電影字幕翻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3.
[6]孫璟珊.《破產(chǎn)姐妹》字幕翻譯實踐報告[D].西南科技大學,2015.
[7]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