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qū)西集中學 張喜艷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的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現行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由于受傳統(tǒng)閱讀理論和英語標準化測驗的影響,存在如下問題: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默讀;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練習。
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明確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將來靈活運用英語奠定扎實的基礎。語篇閱讀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語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
目前,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片面強調語言符號的符號性分析,忽視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重語言表層結構,輕篇章整體意義;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等諸多問題。此做法的錯誤之處在于壓抑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動性,教學課堂沉悶,多數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教學效果差。
語篇(discourse)指的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xù)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語篇閱讀以認知心理學和交際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探討語篇整體意義為原理。閱讀應以理解和吸收文段的整體意義及信息為主要目的,把文段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進行理解,更多地利用概念推動閱讀。
語篇銜接層次根據語篇結構特點, 語篇銜接層次可分為: 段際銜接、句際銜接、詞際銜接。段際銜接手段實現的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語義關系。語篇一般由主題段、主體段、結尾段三部分組成。主題是貫穿整個篇章的靈魂,主題段引出主題,并展開主題, 結尾段呼應主題。段際銜接手段服務于主題思想的連貫性,使語篇脈絡流暢,中心思想明確。句際銜接手段實現的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語義關系。
初中英語閱讀一般常見三種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說明文使用來說明、解釋某一客觀事物的特點、性質以及解釋某種抽象概念或科學原理、自然現象等闡明事理的一種常見文體。議論文是通過對某個問題或事件進行評論并陳述自己的觀點的一種文體。
就語境而言,可分為語言語境(上下文)、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指語言外的事件,參與者和時空因子。對語篇的理解需要結合這些非語言因素。任何語言使用者屬于一個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習俗、行為、習語和價值標準的言語社團,在使用語言時必然有其反映,這就要參考其歷史文化語境來理解某語篇。
(一)研究的設計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將語篇分析理論應用于真正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包括研究問題、前測試卷及結果分析。初二(3)班為試驗班,初二(4)班為對照班。試驗將嘗試回答下面的問題:
1.語篇分析理論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否有促進作用?
2.語篇分析理論是否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分析意識?
表1 .1在前測中兩個班的平均分對比
(二)閱讀課的教學程序
1.課堂導入
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聽、說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情境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情境化、形象化。導入經常包括文本的預測和背景描述。文本的預測主要建立在圖示模式上。在呈現一篇課文之前,老師讓學生預測課文的內容,或者是有選擇的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這些措施能夠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內容圖示。
2.快速閱讀
3.集中閱讀
(三)后測: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在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考試的時候,兩個班的學生一起進行期末考試,取其成績?yōu)楹鬁y成績。試卷為通州區(qū)八年級第二學期統(tǒng)一期末考試試卷(見附錄六),具有可信度,能很公平的反應學生的成績,也能夠保證研究的有效性。
(四)數據分析及討論
表2 .1兩次測試均分比較
表2 .2試驗前后的數據對比
用T檢驗對數據進行檢測,我們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在表2.1中,統(tǒng)計出后測結果的t值,t=2.1,p<0.01,說明兩個數據對比出現了顯著性差異。通過對表2.2的數據對比,我們也能發(fā)現在采用語篇分析教學的實驗班的各項成績都高于采用傳統(tǒng)閱讀教學法的對照班,說明語篇分析法應用于我校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是顯著的。
實驗班的學生接受了一學期的語篇閱讀教學后,無論在做細節(jié)題的能力上,還是在分析文章中心,做推斷題的時,或在做猜詞題的時候,都比接受傳統(tǒng)閱讀教學法的對照班的學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本實驗研究證明,在我校初中閱讀教學課堂上采用語篇分析教學,有利于訓練學生獲取文章結構和中心的能力和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整體提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