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明 楊緒東
內容提要:人工智能自動生成作品的能力逐漸增強,對以自然人作為創(chuàng)作者為倫理基礎而構建的著作權制度構成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人工智能生成物與著作權保護價值的倫理沖突。人工智能生成物與自然人依靠自己的大腦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表達形式上并無差異,兩者的功能、用途基本一致?;谥鳈嘀贫仁且宰匀蝗藶楸局级鴺嫿ǖ膫惱硪?guī)則體系,實難接納人工智能作為作者而給予保護,否則會造成整個制度倫理及功用的傾覆。人工智能生成物本質上屬于人類的投資行為,將其歸屬于以激勵投資者為原則的著作權制度,在法律倫理上是十分契合的。而且,從人工智能的產業(yè)發(fā)展而言,將著作權授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投資者更為恰當,這不僅可以保持既有制度倫理基礎的穩(wěn)固,而且可以激勵人工智能生成產業(yè)的投資。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fā)展與應用,使其效能越來越強勢,導致在眾多領域對人類產生了挑戰(zhàn)。因此有人認為“人工智能是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①《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載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5月31日。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挑戰(zhàn),在著作權法領域,現(xiàn)今主要表現(xiàn)在作品的生成能力上,并且其生成速度差不多已經超越了人類作者。②日本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等四部作品,于日本第三屆“星新一獎”賽事中通過初審,毫無破綻。但是,基于當今著作權倫理基礎可知,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只能是自然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而限制了人工智能成為作者的可能性。這種以自然人為創(chuàng)作者的倫理規(guī)則,使得既有著作權立法范式不可能將人工智能作為其生成物的作者給予有效保護③參見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2018)京0491 民初239 號民事判決書,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案,該案為我國首例AI 生成內容著作權案。,由此可能對我國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產生影響。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我們需要認真研究著作權法律規(guī)范,妥當?shù)靥幚砗萌斯ぶ悄苌晌膶W藝術表達保護所遇到的倫理問題?,F(xiàn)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學者們傾向于借助法教義學的研究方法,對人工智能生成物適用著作權或者鄰接權等規(guī)則暗合的體系性解釋。然而,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模糊了傳統(tǒng)法律社會中人與物的界限,呈現(xiàn)出非“人”亦非“物”的新情勢④雖然人工智能不是“人”,但也不是“物”。不能因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創(chuàng)作主體不是自然人,就否定其可版權性。引自易繼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作品嗎?》,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 期,第137-147 頁。,使得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可能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因此,如果建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規(guī)則,就需要正本清源,嚴格遵循人類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再者,因為“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⑤[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鄭戈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49-52 頁。,所以對新技術引發(fā)的重大變革作出新的規(guī)制,當然應當以社會倫理規(guī)范為基本原則。德國著名的倫理學家漢斯教授曾指明,此研究的最終功用確是為尋求一種可達致“技術手段與人類需求及目的”之間的平衡。⑥[德]漢斯·約納斯著:《技術、醫(yī)學與倫理學》,張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7 頁。
眾所周知,人類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技術開發(fā)的最元初動力就是彌補自然人肌能、體能、技能、藝能等綜合能力的欠缺,以提升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最終達到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fā)展的目的。人類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技術開發(fā)所產生的技術、產品或工具設備等,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包括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們研究人工智能的本因就是將人類從簡單、機械、重復、繁雜、瑣碎的體力勞動或智力勞動中盡可能地解放出來,讓人類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就此而言,人工智能仍然是輔助人勞動的工具,以解放人類為己任。然而,現(xiàn)階段的人工智能不僅超越人的體能,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人的智能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深藍機器人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初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智能超越了人類;2016年的ALphaGo 戰(zhàn)勝人類圍棋超一流棋手李世石、2017年Master 打敗圍棋棋手柯潔以及 2018年初圍棋機器人以 60:0 的不敗戰(zhàn)績碾壓人類圍棋棋手,已經肯定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具有超越人類的智力。,對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主宰者的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尊嚴。⑧“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fā)展的唯一手段”。參見百度詞條:勞動,載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A%B3%E5%8A%A8/976265?fr=aladdin#7_5,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6月17日。面對已然來臨的智能社會,人們正陷入一個倫理困境:人工智能以其卓越的體能和智能為人類服務的同時,有可能取代人類成為地球上的“主宰者”,甚至主宰人類。然而,不管未來的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夠與人類稱兄道弟,平起平坐,或者主宰人類,至少這種可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不會變成現(xiàn)實。⑨到目前為止,我們有四個理由確認AI 機器人不可能超越人類:1.哥德爾不完備定律;2.錢德拉塞卡極限;3.思維的量子本源:這個概念,我不知道如何解釋,其結論是,人類的量子思維模式,AI 是不可能做到的;4.生物細胞生長原理。因此,學者認為,人工智能至少在未來300年內不可能超越超越人類。為什么是 300年?只有估計,沒有論證。人工智能的先驅馬文明斯基說過:情感、直覺和情緒是人類獨有的,人工智能根本無法學會。他在人與AI 之間畫了一條線:機器的事由機器做,人類的事由人類做。盡管如此,為了防患于未然,當今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在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戰(zhàn)略”⑩我國已于2017年7月20日正式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目前已發(fā)布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數(shù)字經濟戰(zhàn)略》《泛加拿大人工智能戰(zhàn)略》《丹麥數(shù)字技術增長戰(zhàn)略》《歐盟人工智能通訊》《法國國家AI 計劃》《印度國家人工智能戰(zhàn)略》《日本人工智能技術戰(zhàn)略》《新加坡人工智能戰(zhàn)略》《英國人工智能行業(yè)新政》,美國正在加緊制定《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發(fā)戰(zhàn)略計劃》《美國人工智能未來法案》等。實施的同時,制定了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2016年日本制定人工智能研究倫理指針草案,提出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為了確保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未來仍然具有倫理和社會意識,2017年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宣布了三項新的人工智能倫理標準。2018年英國上議院發(fā)布人工智能報告,指出在發(fā)展和應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必須把倫理道德置于核心位置,以確保這項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歐盟委員會2019年發(fā)布人工智能倫理準則,以提升人們對人工智能產業(yè)的信任。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人工智能倫理的研究階段,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李彥宏就專門提出有關我國人工智能倫理研究的提案。,以確保人工智能永遠處于輔助人類工具地位的前提下,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現(xiàn)實已經肯定人工智能能夠根據(jù)操作指令自動生成各種類型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稊⑹驴茖W》(Narrative Science)也發(fā)布報告指明,未來15年90%的新聞稿件將由人工智能完成,大量的音樂、文學及攝影作品也將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參見楊延超:《機器人來了,法律準備好了嗎?》,載《檢察時報》2016年6月17日第005 版。
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僅正在逐步降低自然人的主流勞動身份,同時也在加速塑造人工智能的勞動能力。正是因為自然人勞動者身份才確立了對其通過勞動而創(chuàng)造的財產享有財產權?參見吳漢東:《財產的非物質化革命與革命的非物質財產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 期,第122-133 頁。,羅馬法就是賦予勞動者以財產權利之制度建構的肇始者。著作權制度則是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自然人對其創(chuàng)作作品的權利保護,開創(chuàng)了智力勞動者的產權身份?;谶@種格局,自然人所從事的勞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通常意義下,智力勞動只能由人類即自然人自己完成或者是某種工具、機器、設備等在人類即自然人的支配、主導或指示下完成。體力勞動既可以由人類自己進行,也可以由人類即自然人支配、主導或指示某種工具、機器或設備進行。然而,發(fā)展到今天,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在人類(即自然人)的支配、主導或指示下完成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還能夠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算法、軟件、模塊、數(shù)據(jù)等獨立進行智力勞動或體力勞動。例如,具有文學藝術表達生成能力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就具有按照人類即自然人事先發(fā)出的指令或者事先設計好的功能,獨立生成詩歌、小說、新聞稿件、拍攝照片、設計圖片、語言會話等。雖然當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根據(jù)場景設計、指令安置、功能設計可以生成多種多樣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并且在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兩個方面并不必然比人類差。但是,因為世界各國民事法律規(guī)范或者著作權法還沒有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以民事主體資格,所以,從法律上講,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如果符合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作品條件,?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以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可知,一種表達形式能否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形式條件,包括該種表達形式蘊含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屬于《著作權法》第3 條所規(guī)定的作品類型;二是實質條件,包括獨創(chuàng)性、可復制性、合法性,不屬于排除對象;三是本質條件,即該種表達形式的創(chuàng)作者是自然人,而不是動物、計算機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應當特別注意:這三項條件就是某種表達形式是否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作品的充分必要條件。當然可以作為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但是,該作品的作者和著作權人都不是生成該作品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只能是自然人。?[美]吳軍著:《智能時代》,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版,第314-315 頁。事實上,由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生成物——的生成行為實現(xiàn)了由信息到知識再到表達的人類路徑的超越,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人機協(xié)作。
2016年3月,日本“人工智能(AI)小說創(chuàng)作”的研究人員在東京發(fā)布會上首次介紹了他們研發(fā)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所創(chuàng)作的四篇小說。?宗仁:《不敢想象!日本AI 人工智能系統(tǒng)能寫出完整小說》,載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3/Tz4N9YkA6KHggIwK.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6月17日。概言之,該四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依然存在人的智力參與。這種人機協(xié)作模式即可表明人工智能可以作為自然人創(chuàng)作的助手,更進一步地表明人工智能在該創(chuàng)作模式下仍不能完全脫離于人類,只是增強了自然人的創(chuàng)作能力,代替人類完成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繁瑣的創(chuàng)作要素編排任務。然而,事實上人機協(xié)作創(chuàng)作模式依然對既有創(chuàng)作范式作出了許多改變。質言之,在文本生成過程中,人工智能實現(xiàn)了思想與表達的分離,自然人只是向人工智能系統(tǒng)貢獻了的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思想或素材,人工智能算法則是獨立地對自然人提供的創(chuàng)作思路、思想或素材進行了具象化表達。然而,因為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guī)定的創(chuàng)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學》(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0 頁。,在人機協(xié)作模式下,人工智能的生成行為則是在自然人指導下運行算法的一種機械過程,打破了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思想與表達的一元主體體系,使人工智能算法本身逐漸有了獨立的創(chuàng)作地位。
隨著技術的迭代,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實際上就是算法自主的結果,其中包括設計算法、內置數(shù)據(jù)、功能安排的人類智慧。2017年5月,微軟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創(chuàng)作”(實際上應當是生成)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由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參見百度百科:《陽光失了玻璃窗》,載https://baike.baidu.co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6月17日。該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創(chuàng)作”詩集的事實肯定了人工智能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能力。嚴格地講,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就是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算法獨立于自然人完成的行為?;诖?,人們認為,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不再需要自然人給予其指導,更不需要人類經驗素材上的訓練。至此,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實現(xiàn)了由人機協(xié)作模式向算法自主模式的跨越,自然人不再能夠參與到具體表達形式的生成過程,因此,自然人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關系發(fā)生變化——人類與人工智能生成物的關系弱化到單純地依靠投資行為來維持。
當今時代,除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具有“創(chuàng)作”詩集的能力,其他種類的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生成能力?;谶@種客觀現(xiàn)實,人們已經開始高度關注是否應當將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視為作品給予著作權保護。?參見熊琦:《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認定》,載《知識產權》2017年第3 期,第3-8 頁;梁志文:《論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物的法律保護》,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5 期,第156-165 頁;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載《法律科學》2017年第5 期,第128-136 頁;等等。單純就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成的結果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比較簡單,作為“作品”對待也沒有什么不妥。但是,“技術有變,然法理有常,評估技術對法律的影響,切不可脫離其體系化的思維”。?參見李?。骸墩撊斯ぶ悄艿姆▽W分析方法——以著作權為例》,載《知識產權》2019年第7 期,第14-22 頁。繼言之,從著作權賴以存在的勞動理論、人格理論或者功利理論角度分析,將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作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對待,就存在著倫理障礙。?參見彭立靜:《知識產權保護應當遵循的倫理原則》,載《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 期,第18-21 頁。因為著作權并非一個單純的立法技術上的概念,還是一個維持公平正義價值的倫理概念,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何以可準據(jù)著作權保護,首先必須經由制度基礎倫理的重新檢驗。
關于財產權的本源,近代啟蒙思想家洛克的勞動理論甚為經典。據(jù)而言之,人類對其財產所享有的財產權,既不是君主的恩賜,也不是社會契約,而是基于人類自身的勤勉勞動而產生。?[英]洛克著:《政府論(下)》,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9 頁。著作權作為一種財產權,相較于傳統(tǒng)的財產權是一種新型權利,其仍然以勞動理論作為重要的權利基礎。?參見馮曉青:《試論構建知識產權理論基礎的增加價值理論》,載《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第2 期,第76-80 頁。概其緣由,該理論與知識產權存有淵源上的同構性,其對知識產權中所蘊涵的勞動創(chuàng)新價值的增加給予了財產權上的肯定。?參見劉曉霞、蔡永剛:《知識產權保護之法理學檢視——基于洛克勞動財產權理論視域的研究》,載《人民論壇》2014年第19 期,第113-115 頁。概言之,勞動理論可以論證著作權的合理性在于,人類利用其智慧和知識進行的創(chuàng)作就是一種在社會公共元素之上增加新的價值的勞動,勞動成果就是作品;國家法律明確承認人類創(chuàng)作作品的著作權,就是保護其勞動成果的權利,保護社會公平價值。深入探究勞動理論的要義,不僅使著作權在名義上擺脫了封建特權的惡名,還將其上升為人人得以追求的自然權利,而且使著作權在制度上摒棄了封建社會王權賞賜的個例方式,轉變?yōu)楣裆鐣趧迂敭a的普遍分配機制。因此,現(xiàn)行著作權的產權分配正義的基礎多規(guī)定著作權屬于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自然人(公民)是作者。?參見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9 條、第11 條規(guī)定。
如果從人工智能輸出的并不是原樣輸入的信息,而是經過計算機使用人的加工而形成的新作品,那么這時的輸出信號就構成了創(chuàng)作。?鄭成思著:《計算機、軟件與數(shù)據(jù)的法律保護》,法律出版社 1987年版,第 24 頁。然而,隨著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的廣泛應用,其生成文學藝術表達的能力對著作權制度構建所依據(jù)的勞動理論產生沖擊。概因著作權領域的勞動具象化為創(chuàng)作,其不僅決定著著作權保護的宏觀正義,而且決定著著作權授予的微觀正義。所以論述人工智能生成物對勞動理論的沖擊,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項:第一,在宏觀正義上,著作權的保護源于創(chuàng)作,其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該智力活動在質的定義上應歸屬于人的勞動,在量的定義上應達到勞動的謹慎勤勉。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在形式上僅具備作品的外觀,其在質上實應歸屬于一種脫離了人的勞動范疇的算法生成物,與人的創(chuàng)作作品的智力活動相去甚遠;在量上應歸屬于一種依賴指令的被動執(zhí)行過程,并未滲入任何人的謹慎勤勉的勞動。?參見黃玉燁、司馬航:《孳息視角下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權利歸屬》,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 4 期,第 23-29 頁。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歸屬于著作權體系而得以授權。第二,在微觀上,著作權的授予也源于創(chuàng)作,即依據(jù)創(chuàng)作貢獻決定著作權利益的分配模式,僅為他人創(chuàng)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服務的,均不視為創(chuàng)作,不能參與創(chuàng)作的利益分享。當今人工智能所為的生成,無論在人機協(xié)作模式中由人提供思想再由人工智能生成相應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還是在算法自主模式中由人工智能完全自主地生成文學藝術表達形式,人工智能所謂的這種生成物就沒有人的直接參與。這種情形下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權利歸屬就需要認真研究,而不能簡單確定其分配模式。如果這種生成物符合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作品構成條件,則可以作為普通作品產生著作權,歸屬于相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否則,該人工智能生成物就不能作為普通作品受著作權保護。至于這種生成物能否作為其他創(chuàng)作成果受保護,需要根據(jù)具體情形決定。
較之英美法系采納以財產權激勵為中心的版權體系,我國則移植了大陸法系以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元并重的作者權體系。?參見劉宇瓊:《著作人格權的性質:歷史和體系之思》,載《知識產權》2011年第9 期,第49-54 頁。因此,我國在法律中將作者享有的著作權劃分為著作人格權和著作財產權兩類,并規(guī)定了截然不同的兩種保護路徑。著作人格權在理論淵源上,與著作財產權的勞動理論完全相異,其可溯源于歐洲近代人格理論的興起與人權保護的興盛。?參見吳雨輝:《著作人格權的歷史與命運》,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 期,第149-157 頁。論及人格理論在法哲學中的思想資料,康德與黑格爾可謂貢獻豐厚,給我們思考人格之本質提供了兩種范式。首先,開創(chuàng)倫理人格主義哲學的康德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其不僅指人類認識感知世界的事物及其規(guī)律性的能力,而且也包括人類識別道德要求并根據(jù)道德要求處世行事的能力。?[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100 頁。其次,黑格爾指出,人的本質是自由意志或自由精神,意志以人格為外化,人有權把他的意志體現(xiàn)在任何物中,使其成為自己的財產,該財產并不限于有體物,只要在人的自由意志的支配下,精神產品的外部定在亦可成為財產權的客體。?[德]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52 頁、第203 頁。不管是理性中心的康德,還是精神中心的黑格爾,兩者都將人定性為“絕對價值”,享有“絕對權利”。質言之,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擁有理性的人,只能作為目的,不能作為手段,即人的“尊嚴”必須被尊重。
人是倫理學上的基本概念,后被移植到私法領域,并以意志或理性來源為標準,對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義務的履行者和責任的承擔者進行著合理配置。?[德]卡爾·拉倫茨著:《德國民法通論(上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8 頁。在此意義上,人格理論不僅為著作人格權的保護提供了正當?shù)膫惱砘A,更為著作人格權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倫理支撐。以著作人格權中的署名權為例,因作品中滲透著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其表征著創(chuàng)作者的理性思考與意志抉擇,在作品完成后賦予其表明身份的權利并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署名權中也暗含著“理性認知,自主決策,自主負責”的理性人邏輯,即創(chuàng)作者基于理性認知,在創(chuàng)作新作品的同時,承擔著應尊重他人作品合法權益的法定義務。因此,在上述意義上,著作人格權事實上是基于人格標準,對相關權利、義務與責任進行協(xié)調分配的倫理架構。然而,在新興的智能社會中,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所踐行的“機械推理”卻在不斷超越著“人的理性”,甚至出現(xiàn)了“機械推理”完全取代“人的理性”的自主生成,以致對著作權構建的以自由意志為基礎預設的理性人架構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概此沖擊,首先因人工智能生成中人的理性不再能夠滲入到所生成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上,使得人的人格無法體現(xiàn),由此標榜作者創(chuàng)作的署名權便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其次更因人對人工智能生成的表達缺乏參與,無法對最終成果獲得理性的認知,法律原預設的“理性人”便難以再繼續(xù)承擔著作人格權所賦予的相應義務與責任。
受邊沁功利主義哲學的影響,功利理論成為著作權制度論辯的又一倫理范式。功利理論的核心是激勵機制,即著作權制度為作品創(chuàng)作者提供產權激勵,鼓勵其持續(xù)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努力為社會增加新的知識價值,最終促進社會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繁榮。知識產權法的激勵機制以公平、公正為標準,主要體現(xiàn)于公平競爭和分配機制上,如果知識產權法不能體現(xiàn)公平(尤其分配公平)原則,勢必會大大挫傷創(chuàng)造者的積極性。?參見申來津:《知識產權法的激勵功能及其發(fā)生機制》,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 期,第152-155 頁。因為在傳統(tǒng)的作品生產過程中,人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絕對中心,是故現(xiàn)行的著作權制度激勵機制是以激勵創(chuàng)作為標準。具言之,為踐行分配的公平價值,在私權的歸屬上,著作權制度采取了以創(chuàng)造為中心的分配原則,將作品的著作權授予作者。然而,當人工智能生成諸種文學藝術表達形式成為廣泛存在的事實,這種以作者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著作權激勵機制便陷入激勵上的失靈。具其表現(xiàn),首先在激勵的對象上發(fā)生異化。因為傳統(tǒng)的著作權制度是以激勵創(chuàng)作為中心,但由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便捷性、高效化,實現(xiàn)了文化市場由“創(chuàng)作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若賦予人工智能生成物以同等的著作權保護,則其實際上并非在激勵人的創(chuàng)作而是在激勵著人的投資。其次在激勵的目的上發(fā)生背離。傳統(tǒng)的著作權制度通過賦予作者以產權實現(xiàn)其創(chuàng)作的回報,可激勵更多的創(chuàng)作行為,但由于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效率上都具備著遠超于人的優(yōu)勢,若賦予人工智能生成物以同等的著作權保護,則會使得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挫傷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最終造成著作權制度原有的激勵目的無法實現(xiàn)。
綜上之述,隨著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的迭代,文化產業(yè)正面臨著由以人為主的創(chuàng)作密集型產業(yè)向以技術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轉換,概此源于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逐漸實現(xiàn)了由人機協(xié)作的扶持向自主生成的自立的變革及國家對該變革在戰(zhàn)略上的推進。應此情勢的變化,從著作權制度的倫理范式考察,無論是以創(chuàng)作為基礎的勞動理論,抑或是以人格為基礎的人格理論,還是以激勵創(chuàng)作為基礎的功利理論,在指導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分配時,其制度體系均無法有效的踐行與規(guī)范分配的公平正義價值。鑒于此,若因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的類作品性,就斷然固守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應授予著作權保護的倫理范式范式,不僅不會有效地解決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分配問題,而且還會使原本協(xié)調運行的著作權體系陷入失靈,實為不明智之舉。
早在198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既已對計算機創(chuàng)作作品的版權問題作出傾向性的回應,即“采用計算機系統(tǒng)創(chuàng)作出可以受版權法保護的新作品,主要應當用現(xiàn)有的版權國際公約中關于版權保護的一般原則去調節(jié)”。?同注釋?,第72 頁。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生成雖在形式上表征著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但本質上卻為依賴機械推理的算法生成物,其中蘊含的人類貢獻率卻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參見陶乾:《論著作權法對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保護——作為鄰接權的數(shù)據(jù)處理者權之證立》,載《法學》2018年第4 期,第3-15 頁。鑒于此,關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問題,不僅需要考察人工智能生成物本身的問題,更需要考察人們?yōu)槭谷斯ぶ悄塬@得強勁的生成能力所進行的巨額投資。事實上,為了人工智能獲得足夠的生成能力人們必須進行投資,而且投資的數(shù)額還十分巨大。在當今著作權體系下,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只能是自然人,作品的著作權人雖然可以是擬制人即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人工智能機器人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對其在成的文學藝術表達既不是作者,也不是著作權人。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研發(fā)投入,有必要在現(xiàn)行著作權體系內尋找合適保護路徑,為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提供更加符合投資規(guī)律的保護。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2年發(fā)表在《中國法學》的文章《合作作品法律規(guī)定的完善》就作品著作權歸屬原則進行了探討,其中提出了作品著作權歸屬于投資者原則。以著作權歸屬于投資者原則來決定人工智能生成文學藝術表達的權利歸屬,不僅能夠妥切地解決其著作權歸屬問題,更能符合倫理原則。從倫理角度看,著作權法律制度是以自然人為基礎設計構建的,即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是著作權(尤其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的依歸。此后,為了應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著作權制度造成的沖擊與挑戰(zhàn),法律擴張了著作權主體,使之由單純的自然人主體擴張至包括自然人在內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直到今天,法律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這種制度擴張的實質并沒有改變著作權領域的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因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創(chuàng)設目的仍然是為了自然人的權利和利益,并沒有違反基本倫理規(guī)則。將著作權主體擴張至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制度設計,為什么沒有違反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呢?其實質要義就是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或者作者就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以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換言之,當今世界各國的著作權法所確立的作者或者創(chuàng)作者就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只是該項原則即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的補充。
第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并不是作者,而且不可能成為創(chuàng)作者,而只能被視為作者。這種制度設計實際上是對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的補充,以彌補特殊情況下自然人作為作者或者創(chuàng)作者有違公平原則。單純從法律位階角度看,公平原則在法律上的位階高于著作權中的自然人中心主義原則。因此,為了彰顯著作權制度是符合并貫穿公平原則的法旨,就需要對自然人中心主義進行補充。例如,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 11 條第 3 款規(guī)定了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條件。?《著作權法》第11 條第3 款規(guī)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由此規(guī)定可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需要符合四個條件:(1)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具有主持者身份,即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例如,由各個大學發(fā)布的招生簡章或者學校宣傳資料,肯定是有該學校的某個自然人或者某些自然人創(chuàng)作編寫的,但必須是由學校主持的。這樣的招生簡章或者宣傳資料,如果是編寫者個人自己主動編寫的,就不能作為學校的招生簡章或者宣傳資料使用,只能作為該撰寫者個人作品。(2)意志宣示,即:某個自然人或者某些自然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進行表達形式必須“代表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志”。這是一個看似抽象但卻非常具體的條件,例如,學校發(fā)布招生簡章或者宣傳資料,必須能夠代表學校意志,不能只是代表撰寫者個人意志。此處所講的“學校意志”,就是學校集體領導決定的意志。(3)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義發(fā)布。以學校名義發(fā)布招生簡章或者宣傳資料,才能夠具有公信力,還可能產生宣傳學校,吸引生源的效果。(4)法律責任承擔者,即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仍然屬于自然人的結合體或者自然人利益集合體,為了人類即自然人的財產利益或者人身利益而設立的。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充其量只能是服務于人類的輔助工具,現(xiàn)在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是與自然人平行的物種,更不可能是超越人類的新興物種。?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成果得知,人工智能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可能超越人類,究其原因包括人工智能是“被”制造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在于人;人類大腦經過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進化,其生物機理是人工智能不能模仿的;人類智能是一個需要億萬細胞協(xié)作,產生化學反應,電流刺激的自然產物。人工智能是一個程序、軟件、芯片“設計”的“純”電流反應。即使是1 歲大的嬰兒的吃飯能力,學習認識世界的能力,也是人工智能所無法模擬的。引自靈盾者文化:《我為什么說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類,原因有四個》,載http://www.sohu.com/a/196526218_479097,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8月27日。截至目前,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動物,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規(guī)范秩序都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表達,包括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中,只有擁有意識的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在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中,應當貫徹人是目的的思想;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活動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一切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引自百度百科詞條:《人類中心主義》,載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8月27日。其他動物不可能與人類并列,更不用說由人類研究制造出來的器物,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或者其他機器人等。基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原則,人工智能機器人只能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遠超人類個體,但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整體。在這種倫理原則指導下,我們針對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的新制度就是以自然人為中心,將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問題劃歸為普通作品之列,具體規(guī)則如下:第一,針對人工智能生成物,按照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作品構成條件進行判斷:(1)如果符合作品構成要件,則可以確認該行成文學藝術表達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否則就不屬于作品。(2)當人工智能生成物符合作品條件被認定為作品之后,緊接著需要對該作品進行類型分析:第一種類型分析就是看其是否屬于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規(guī)定的作品類型;第二種類型分析就是看是否屬于合作作品、翻譯作品、委托作品、職務作品等;第三種類型分析就是是否屬于其他種類的作品。因為不同類型作品的著作權歸屬是不同的。(3)權利歸屬分析。首先,對參與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研究、開發(fā)、生產、制造等相關的個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分析確認;其次,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成過程中付出了實質性勞動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行分析確認;最后,根據(jù)合同約定確定其著作權歸屬。如果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約定,或者由若干合同約定但相互之間存在分歧,則根據(jù)智力貢獻者、投資者、物力支持者、人工智能操作者、指令發(fā)布者或者其他相關者的具體情形進行協(xié)商確定。無法進行協(xié)商或者協(xié)商無法達成協(xié)議的,可以請求版權管理機關調解、申請仲裁或者起訴解決。
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未來將會發(fā)展得更快,所具有的生成能力將更加強勁,其生成物的保護將更加復雜。因此,關于人工智能生成能力或者生成物所涉及到的基本倫理規(guī)則也可能面臨新的挑戰(zhàn)。截至到現(xiàn)在,人們對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成能力或者生成物所關涉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只是剛剛開始,現(xiàn)在給出的答案只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需要人們更進一步的研究。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也許還不能成為人類的競爭者,無法挑戰(zhàn)人類這唯一高智慧動物地位。盡管現(xiàn)在有學者從技術角度、倫理角度、研發(fā)角度或者其他視角研究,得出了人工智能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可能超越人類的結論。?同注釋? 。根據(jù)該結論,界定人工智能生成能力或者生成物所涉及的倫理規(guī)則沒有受到太多的挑戰(zhàn)或者過于強勁的沖擊。但是,現(xiàn)在的學者還不可能對未來一百年、一千年或者更長遠的未來作出絕對的結論,不可能完全排除人工智能在將來某一天成為人類的終結者。到那時,現(xiàn)在我們討論的人工智能生成能力倫理或者生成物倫理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至于那樣的時代是否真的會到來,什么時候到來,誰也不知道。希望學界同仁繼續(xù)關注,為人類的未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