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欣 朱龍 田海燕
摘要:本文從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yè)的三個方向(平面設計方向、影視制作方向、室內設計方向)出發(fā),結合學生在企業(yè)進行頂崗實習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探討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環(huán)節(jié)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數字媒體;頂崗實習;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置;實習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2-0243-02
一、前言
我院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yè)原名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yè),于2015年在進行專業(yè)調整時正式更名為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該專業(yè)共設置了平面設計、影視制作和室內設計等三個藝術設計方向。本專業(yè)培養(yǎng)面向企事業(yè)單位生產一線,掌握圖形圖像處理、影視編輯、室內設計和虛擬現實制作技術,具有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能夠勝任建筑表現、平面設計、影視制作、UI設計、室內效果圖設計、虛擬現實制作等崗位的第一線技能型專門人才。
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是實踐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頂崗實習安排在大三下學期,由學校聯(lián)系就業(yè)單位或者校企合作單位,為學生提供專業(yè)對口的實習崗位。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能夠近距離接觸就業(yè)崗位,熟悉工作環(huán)境,掌握工作流程,這種模式符合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通過對近三年該專業(yè)畢業(yè)生頂崗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跟蹤調查,發(fā)現在實習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二、平面設計方向學生出現的問題
1.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熟練。平面設計方向的學生一般會進入廣告設計、視覺設計之類的公司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崗位為平面設計師或助理設計師。一般流程為由市場部的銷售人員與客戶洽談好項目后,要求設計師在短時間內拿出設計稿。客戶一旦對設計稿認可后,往往要求作品迅速成型。而學生在校期間,教師會給較長的時間來完成作品,對工期沒有較高要求。剛進入頂崗實習時,學生對高強度的工作不適應,同時對軟件的應用不熟練,過度依賴于鼠標、菜單的操作,工作效率較低,導致出圖的周期明顯加長。
2.學生與客戶的溝通能力偏弱。作為設計師,在設計之前需要對客戶進行需求分析,了解客戶的喜好、風格,掌握設計的主題、尺寸、材質、展示方式等。在完成設計后需要將設計理念跟客戶分享,得到客戶的認可。此時,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況且,作品從接單到定稿的整個時間是一個反復修改完善的過程,設計師需不斷的和客戶溝通交流達成共識,這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剛進入頂崗實習的學生,初入職場怕羞膽怯,無法較好的表達設計理念,更欠缺溝通交流能力。
3.學生對后期印刷的知識了解甚少。設計定稿后需要印刷成品,這要求學生掌握印前檢測技術、印刷工藝流程、印刷設備、印刷材料、常用裝訂方式、特殊紙張的用法等知識。關于印刷本身也是一個較難的領域,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后期印刷技術。
4.學生的作品創(chuàng)新性不高,停留在模仿和拼湊階段。近三年來,每屆學生在頂崗實習結束后,我們都會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展覽。在展覽期間,教師針對學生的設計作品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設計思路、設計理念。我們發(fā)現學生對設計項目思考較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網搜索類似設計,然后從素材網站上下載大量素材進行拼湊。整個設計過程中,學生沒有展現出系統(tǒng)的設計理念,沒有體現出對項目的認知價值,更談不上原創(chuàng)能力。
三、影視制作方向學生出現的問題
1.學生注重軟件學習,不重視分鏡頭。影視制作方向的學生一般會進入影視公司、電視臺等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崗位為視頻編輯師或影視特效師。分鏡頭腳本是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師進行后期制作的依據和藍圖,也是演員和所有創(chuàng)作人員領會導演意圖、理解劇本內容和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依據。而部分偏技術型的學生能熟練操作視頻編輯軟件,喜歡通過電腦技術制作酷炫特效,但對鏡頭語言把握不精準,后期剪出來的影片效果不佳。
2.文化功底較弱,創(chuàng)作熱情不高。影視方向學生普遍以較低的文化課分數獲得學校的錄取資格,這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對文化課程不感興趣,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習慣較差。整體文化積淀和藝術素養(yǎng)不夠高,導致學生對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熱情不高。部分學生有思想有創(chuàng)意,但受文化積淀的影響無法全面完整的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心有余而力不足。
3.學生作品質量不高,設計作品平庸。在與學生交流中我們發(fā)現存在著不重視獨立思考、模仿抄襲多、設計作品平庸的現象。部分學生思維模式僵化,不愿下力氣思考,抄襲之風嚴重,導致許多設計作品沒有新意。還有一部分學生受文化功底的影響,創(chuàng)作后勁明顯不足。
四、室內設計方向學生出現的問題
1.學生空間立體感較差,處理透視關系較困難。室內設計方向的學生一般會進入裝飾設計、家裝設計之類的公司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崗位為室內設計師或助理設計師。該方向的學生需要有良好的空間立體感和透視感。學生只有在了解透視的原理和法則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觀察和記憶物體的形象,準確而藝術地表現物象,傳達創(chuàng)作意圖。透視學課程本身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更談不上學習主動性。加之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施工圖和效果圖均能通過軟件實現,大多數學生對透視學的基本功訓練不重視,錯誤地認為透視學不重要。
2.學生不了解市場行情,不進行市場調查。大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期間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在進行頂崗實習期間,表現出各種尷尬。許多同學對市場調查、裝飾材料、施工工藝等在真實操作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沒有概念,特別是對各種裝飾材料的報價、用料、材質、用途等一概不知。這也導致在給客戶的預算報價和實際花費上有很大出入。
3.學生對建筑裝飾構造和施工技術了解甚少。建筑裝飾構造和施工技術是繪制標準施工圖的基礎和來源。施工圖紙不詳細、深度不夠、精確度不高,均對圖紙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這也無法達到指導施工的根本作用,容易造成施工無序,成本結算不清,易起糾紛等問題。部分學生認為室內設計師負責畫施工圖和效果圖,對裝飾構造和施工技術不看重,認為這些是進入施工現場的監(jiān)理來負責。這容易導致工程施工中不能完整體現設計意圖和客戶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五、解決策略與應對辦法
1.平面設計方向。首先,引入人文素養(yǎng)類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綜合能力。同時,相關課程在開設時應將案例與生產緊密結合,讓學生參與講解、展示,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對常用軟件進行遞進式訓練,對于專業(yè)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所有案例均來源于生產實踐,嚴格按照公司的工作流程和時間節(jié)點展開教學,通過大量的高強度綜合實訓來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第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適度引入印刷工藝方面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印刷工藝相關技術。安排學生進入印刷企業(yè)進行參觀實習,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后期印刷的知識,了解印刷流程。最后,明確提出樹立風格、挖掘文化內涵,樹立良好職業(yè)操守、做個性設計師的目標。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引導,通過參觀和賞析學生感興趣的作品,提升學生的設計感。
2.影視制作方向。首先,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引入與分鏡頭相關的課程,并聘請有經驗的校外兼職教師進行授課。讓學生理解分鏡頭的重要性,并重視分鏡頭課程。其次,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引入人文素養(yǎng)、影視欣賞等課程,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第三,實訓類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全程參與從編寫腳本到影片成型的全部過程。最后,鼓勵學生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多思考,多總結,在學習優(yōu)秀作品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盡可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努力培養(yǎng)有個性化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設計師。
3.室內設計方向。首先,讓學生認識到透視學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良好的空間立體感才能準確表現藝術設計。同時,任課教師應進行課程改革,通過情景教學,并結合動畫、視頻等方式進行授課,提高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進行市場調研,把握市場行情,對各種裝飾材料的報價、用料、材質、用途有所了解。第三,培養(yǎng)學生重技術、重建造、重細節(jié)的設計觀念,開設建筑裝飾構造和施工技術方面的課程,聘請生產一線的校外兼職教師進行授課。同時,利用生產實習的機會讓學生進入施工現場,親身體會各種施工技術。
參考文獻:
[1]崔炳德,裴祥喜,王政峰.數字媒體專業(yè)定崗實習遇到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才智,2015,(30).
[2]羅娟,等.高校影視動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問題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4,(19).
[3]李紅秀.影視文學課程的現實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9).
Abstract: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the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plane design direction,film making direction,indoor design direction)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students' internship in the enterpris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training program,course setting and practice training ring.
Key words:digital media;post practic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etting;practice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