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 蘇教版五下《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作為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類文本,蘊藏著人文元素和教學價值點,該遴選恰當?shù)慕虒W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 文眼;輻射;突出;升華
蘇教版五年級下《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主要描述了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從小受到熏陶,遭受酷刑之后不屈不撓,最終完成《史記》的故事。作者借助生動且富有質感的語言,依循著司馬遷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生遭遇,刻畫了司馬遷忍辱負重、鍥而不舍的人物形象。這篇課文究竟蘊藏著怎樣的人文元素和教學價值點,又該遴選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呢?
一、強化內在聯(lián)系,讓“發(fā)憤”輻射全篇
作者為了表現(xiàn)人物形象,在充分了解人物生平經(jīng)歷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最能體現(xiàn)人物特點和成就的事例。這些事例不僅要在內容上契合人物形象,同時彼此之間還依存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除了要引領學生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更需要在把握內在關聯(lián)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聚焦凸顯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的語段,緊扣人物心理和動作的細節(jié),將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表達出來。交流分享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盡力克制、埋在心底、重又攤開”等核心詞語,想象司馬遷正在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艱辛與苦痛,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言語表達的平臺:想象(誰)來到司馬遷面前,他一定會對司馬遷說……將學生內在積蓄的心理感知融入自身的語言體系之中;其次,教師應緊扣關于《史記》的“52萬字、13年”等核心數(shù)據(jù),并相機拓展魯迅、郭沫若等著名作家和學者對《史記》評價的語言,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感受到這部偉大史書的價值,從而感受這部著作的大筆如椽,借助烘托側應之法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氣節(ji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司馬遷為什么能夠忍受常人之不能忍,在遭受如此侮辱還堅持完成《史記》,借此將教學的關注點引向課文的第一板塊,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相機概括:環(huán)境熏陶、少年立志、父親囑托,拓展資料幫助學生掌握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根本緣由。
整個體悟過程,教師不僅靈動地運用了文本中現(xiàn)有的資源,同時也將學生的認知向整篇文本邁進,為下文司馬遷的堅守創(chuàng)作做鋪墊。
二、創(chuàng)設表達情境,讓“發(fā)憤”和盤托出
隨著語用理念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關注文本的語言形式和寫作策略,已經(jīng)成為重要范疇,各種形式的隨文練筆逐步成為了支撐語用訓練的重要平臺。不少教師只關注訓練方法的傳授,而缺少體驗的激發(fā),學生的訓練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只有真正扣住文本情境,讓學生的身心置放于此,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認知,學生的表達欲望才會如同潮水一般噴涌而來。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深入了解了司馬遷堅守理想、完成《史記》的根本動力后,教師緊扣文本故事,創(chuàng)設這樣的表達情境:早晨,東方露出了晨曦,司馬遷已經(jīng)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造,他神情恍惚,禁不住陷入了沉思,想到了……中午,烈日炙烤著大地,司馬遷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濕透,他不禁又想起了……夜晚,伸手不見五指,一盞孤燈下,司馬遷難以入眠,面對滿天的星斗,他又想到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思維的開放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喚醒生命感發(fā),讓“發(fā)憤”發(fā)酵升華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人物傳記類文本,不僅為學生敘事、記人等方面提供示范,而且這些人物身上始終散發(fā)著一股震撼人心的獨特力量,傳遞著當下社會和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正能量。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緊扣課文的震撼點,點燃學生的情感易爆點,將學生的體驗引向文本的深處。
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著名詩人顧城的經(jīng)典名句:“黑夜給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不管是身體的摧殘,還是靈魂的羞辱,都沒有將司馬遷真正擊倒,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有一個無法丟棄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完成《史記》?!睂W生的情感之火被點燃,教師順勢出示課文中“人總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一句,教師緊扣語段中“如果…就…”和“一定要、完成”等核心詞語,感受司馬遷信念和意識地堅定,緊扣課文中的“發(fā)憤”感知人物內心的勃發(fā)力量,形成了對生命的感知,并相機從司馬遷身上汲取生命成長的內在資源。
如此教學,學生對人物行為和品質的感知就不再局限在固有的標簽上,而是依托寓言、整合語境深化人物內在精神,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內在體驗。
參考文獻:
[1]王樹林.文眼導讀的操作要領[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5).
[2]夏玉蘭.談散文的文眼[J].語文天地,2004(16).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