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實踐活動強調“通過在學生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具體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是,語文實踐活動在教材中體現(xiàn)的內容較少。為此,我們要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積極開放課程資源,精心籌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并在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增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能力評價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動課;設計與實施
為保證語文實踐活動的質量,結合本學科特點,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運用多元評價的理論,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評價。
一、從語言問題開始,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語文活動課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活動課的問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使之與系統(tǒng)語文知識的掌握相聯(lián)系,從而使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wěn)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二、小學語文活動課的特點
1.獨立性
活動課的特點一是在活動過程中應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小學語文活動課主要靠學生自己主動、獨立地去完成課業(yè)。大部分學生具有顯著的主動的傾向,而活動課的開設十分靈活,作業(yè)傾向于實際應用方面,因而能引起兒童要做的愿望。為了解決問題,就要靠個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參與活動。尤其是兒童理智活動的積極展開,能促進其獨立地獲取知識。
2.實踐性
活動課的特點二是在活動中讓學生去實踐、去做,在“做”中學習。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講過:“在學校里面,應該讓學生從寫字去學寫字,從談話去學談話,從唱歌去學唱歌,從推理去學推理?!边@樣一來,學校就可以變成一個忙于工作的工場,凡是努力獲得了成就的學生就可以體驗到一句成語的真理,就是“我們同時形成了我們自己,也形成了我們的材料?!边@段話的意義是深刻的。尤其是學習語言,要掌握語言工具,就更需要親自參與實踐,從讀中學讀,在寫中學寫。
三、小學語文活動課的作用
1.激發(fā)主動探索的動機
動機是行為的誘因,舉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活動課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語文問題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如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語言警察巡邏、語文游藝宮、相聲表演會、繪畫日記展、社會考察錄、語文聯(lián)誼會、信息擂臺賽、十分鐘演講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適時地開展。
2.端正主動探索的態(tài)度
語文活動課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的,這有利于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如三年級學生開展以“春”為主題的語文活動時,每個學生說出與春有關的詞語,有個學生背誦與春有關的名句、古詩等。在說詞背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我發(fā)揮還結成了對子賽,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競爭意識強,合作精神好,活動效果佳。
3.激勵主動開拓精神
語文活動課教學強調群體間的經驗的交流,相互啟發(fā),使之產生更強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強的精神。同時同伴之間的交流還使學生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態(tài)度,養(yǎng)成能容納不同意見的習慣,從而使自信和謙虛有機結合起來。
四、巧設交際活動,讓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語文實踐活動是一塊供學生提高和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好地方。我們可以組織有價值的活動,給學生增加互相交流的機會。例如開展聽評故事、課本劇表演、熱點話題討論會、一分鐘演講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以機會,引導學生對自己、對同伴進行評價,意在給學生一個自我轉化、自我提升的空間,把評價活動置于一個更開放更廣闊的范圍當中。這樣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交際中遇到的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并能對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進行有效地指導。另一方面,自評與互評能加深學生對交際情況的更多把握,學會欣賞他人,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期待和自我調整,提高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活動要體現(xiàn)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因此,教師要開辟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提供了一片盡展才華的芳草地。例如,在校內可開展“采寫廣播稿、作文門診部、創(chuàng)編劇本等”。另外,我們還走出校園,開展“今天我當家”、“我們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等社區(qū)實踐活動。這些“走出去”的語文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設計活動方案、制定活動規(guī)則、召集會議、布置安排工作,讓他們自己去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等。在這些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他們將學會“傾聽”、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學會與別人“合作”,從而使孩子們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整個活動中,我們運用競爭機制表彰先進的同時,也關注了廣大學生的發(fā)展,關注他們的獨特感悟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設計會標,到閱讀找尋資料,到寫成觀察報告、準備展示,孩子始終處于一個獨立工作的狀態(tài)或是合作的狀態(tài)之中。他必須自主閱讀,學著思考、篩選、觀察、組織研究材料……展示的效果是否理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次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了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綜合性評價,只要學生能積極參與活動,完成作業(yè),一律得優(yōu)。
語文實踐活動課設計中,我們堅持多元化評價,為學生拓寬了學習的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平臺。
參考文獻
[1]姜柳.華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探討[J].時代文學,2008,4.
[2]盧俊霞.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J].才智,2014,8.
作者簡介
張晶(1989.10—),女,漢族,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盤錦市優(yōu)秀教師。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