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佛系”話語的記憶建構與意義實踐

        2019-01-25 18:28:29陳旭光宋奇勛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語義記憶

        ■ 陳旭光 宋奇勛

        (湖北理工學院 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集體記憶解釋為群體成員共享“過去”的過程和結果[1]。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指出集體記憶是經(jīng)由社會交往、在集體框架約束下建構的。美國學者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在沿襲上述記憶觀的同時,關注了記憶的連續(xù)性特征及其潛在的權力關系,他認為,紀念儀式和身體實踐是維系記憶的重要方式,并將身體實踐進一步區(qū)分為體化實踐和刻寫實踐兩種類型,強調了刻寫行為的重要性[2]。

        語言是記憶最直接的載體之一,每一個流行語的背后都暗藏著一個社會事件或流行現(xiàn)象,在不斷被傳播和刻寫的過程中,它們以“微敘事”的方式建構了人們“語詞化”的集體記憶?;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話語形態(tài)空前多元化,諸如“我爸是李剛”“油膩中年男”“真香”等網(wǎng)絡流行語在內容上帶有明顯的解構與娛樂風格,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風險壓力下的怨懟情緒與虛無主義,折射出轉型期中國網(wǎng)民的價值趨向。本研究試圖以新近流行的“佛系”話語為個案,觀察流行性語言與集體記憶、社會結構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揭示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佛系”作為2018年廣為傳播的網(wǎng)絡流行語,已引起部分研究者的關注。如陳龍從亞文化視角指出了“佛系”話語的流行原因,即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為頗具解構氣質的“佛系”一詞提供了“正當性”,賦予其抵抗和反叛的權力[3]。鄒詩鵬則認為,“佛系”已然躋身于時尚性的亞文化范疇,這是由于其表演性的特質和消費文化已構成一種共謀關系,最終成為了一種商業(yè)噱頭[4]。

        從整體看來,既有研究對諸如“佛系”等網(wǎng)絡流行語的探討涉及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其中,語言學視角主要探討了詞語的語義語用功能,并試圖勾連網(wǎng)民的話語權問題[5]。在該視角中,流行語由原型語義與流行語義構成,遵循特定的構式原則。通過對構式義的有意識選擇,流行語中的框填成分指向了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成為其流行的主要動因,如“蒜你狠”系列的流行在直指物價上漲的同時,宣泄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無奈心情[6]。社會學視角更加重視流行語傳播中的輿情效應,不少學者將其視為網(wǎng)民進行社會批判與輿論監(jiān)督的工具,認為新生代網(wǎng)絡流行語深化了符號與社會的內外聯(lián)系,它是網(wǎng)絡社會的話語反抗,反映了風險社會的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7]。文化研究者則傾向于探討作為亞文化的網(wǎng)絡流行語如何對主流文化進行顛覆與疏離。如“屌絲”“高帥富”“白富美”等詞匯關涉到身體消費,是“弱者的武器”和“符號暴力”的表征[8]。

        可見,不同研究者總是試圖經(jīng)由一個流行語探索出一種意義如何透過相互關系被表達出來,其研究或多或少地關涉社會矛盾和權力關系,帶有一定的結構主義色彩。然而,既有研究往往只考察流行語與宏觀社會的關系,而忽視了對個體情感和大眾生活深層結構的探討,這造成了流行語研究的“內卷化傾向”,即套用某些結構主義理論靜態(tài)地解釋一個語言現(xiàn)象。

        李明潔指出,網(wǎng)絡流行語是多樣化空間中的民間表述,折射出公眾的社會情緒、心理訴求和精神期盼,形塑為當下民眾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三類社會記憶[9]。作為一種民間表述,流行語往往能深刻地激起情感共鳴,為當下社會記憶的形成提供可資評議的“民本立場”和“主觀細節(jié)”[10]。傳統(tǒng)的記憶研究傾向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探討,流行語作為集體記憶最直接的儲存和傳播載體鮮少論及。因此,本文嘗試從話語與記憶的視角切入,探析“佛系”背后的集體心態(tài)與文化意義。具體觀照以下問題:(1)“淘寶體”“我爸是李剛”等流行語已成為中國網(wǎng)民“語詞化”的集體記憶[11]。而“佛系”這一流行語是否已經(jīng)進入中國網(wǎng)民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是如何被建構的?(2)記憶建構的過程折射出怎樣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具有何種現(xiàn)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此研究將文本分析法與參與觀察法相結合,并輔以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的線上部分主要以“佛系”話語的生產與傳播流程為線索,以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網(wǎng)站等虛擬平臺為研究場域,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8月;線下部分主要考察人際傳播中的文本呈現(xiàn)、意義解讀與記憶反饋。本研究還補充了13名青年網(wǎng)民的深度訪談。

        李明潔認為,這種“語詞化”的集體記憶包含三個層面:“基礎記憶”“創(chuàng)意記憶”與“固化記憶”[12]。其中,語詞的高頻使用是“基礎記憶”最顯著的特征,當某一語詞被反復地使用和傳播,其認知和情緒信息會得以再現(xiàn),最終,圍繞著同一語義所形成的多個語言形式聚合為一種“語義場”,成為某一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的表征。在“基礎記憶”的前提下,部分流行語會歷經(jīng)“語義泛化”和“形式孽生”產生新的仿擬形態(tài),形成“創(chuàng)意記憶”。當該流行語已進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語言工具書時,關于該事物的“固化記憶”便得以形成。

        本研究基于學者李明潔的思路,檢驗“佛系”話語如何得以復現(xiàn)、泛化和刻寫,從而形成不同層面的記憶形態(tài)。由于該流行語誕生時間較短,并不符合“固化記憶”的評判標準,因此,本研究將該話語是否被權威媒體關注、被知名網(wǎng)站收錄(如“年度熱詞”)作為評判依據(jù)。

        三、復現(xiàn)、泛化與刻寫:“佛系”話語的記憶建構

        (一)基礎記憶:復現(xiàn)與高頻使用

        “佛系”一詞在2017年12月-2018年5月間被高頻使用,僅2017年12月15日一天的搜索指數(shù)就達到50 363[13]。當熱度持續(xù)到2018年2月時,“佛系”這一流行語已關涉“職場、住房、日常消費、人際交往”等諸多領域,成為不少傳播者的話語素材。其中,手機游戲“旅行青蛙”的火爆助推了該話語的流行,使其歷經(jīng)多次再現(xiàn)、書寫與運用,進入到大眾的基礎記憶中來。研究發(fā)現(xiàn),“壓力”與“無奈”成為潛藏于“佛系”基礎記憶中的核心語義。

        在被問到“為何‘佛系’一詞會進入您的記憶?以及它給您留下了什么記憶印象?”時,以HXP(19歲,女,大學生)為代表的受訪者說道, “可能是因為那個小游戲(旅行青蛙),佛系養(yǎng)蛙嘛”。誕生于2018年1月的一款手機游戲——“旅行青蛙”助推了“佛系”一詞的廣泛傳播,并將“壓力”這一核心語義內置于該詞的話語結構中。 “因為現(xiàn)代人壓力和現(xiàn)實的問題。我把我想走就走的旅行寄托在我的崽子身上?!?ZYF,19歲,男,大學生)在談到“旅行青蛙”走紅的原因時,ZYF對“壓力”的描述表達出“佛系”的流行和“現(xiàn)實”問題有關。在網(wǎng)絡問答社區(qū)“知乎”上,關于“如何看待《人民日報》批判佛系青年的說法?”這一問題,用戶“幕楓傲雪”同樣以“壓力”進行了回應,他的憤怒和無奈正是不少網(wǎng)友的真實寫照: “當個佛系青年都被批。而且我也就周末當當,工作日還是要去上班……如果這都不行的話,那就組團搶劫吧……”

        整體看來,網(wǎng)友以“壓力”和“無奈”為主要情緒,將“佛系”的成因歸咎于“工作強度大”“買房難”等社會問題。如:

        “人家佛系也不是完全沒有計劃呀。就正常工作養(yǎng)好身體等房價降咯。”(“no hero”)

        “奮斗一輩子看不到出路,那為什么要奮斗?……兩個獨生子女婚后要贍養(yǎng)四個老人,撫養(yǎng)一個小孩,壓力真的比山大?!?“北月南安”)

        顯然,“房價過高”等社會問題給中國人帶來普遍性的心理焦慮,這種焦慮由于個體能力、客觀環(huán)境而無力排解時,便最終轉向了“無奈”“憤懣”與“自我放逐”。當溫飽不再是大多數(shù)人考慮的問題,“往更好的生活去追求”的理想與“房價增長”“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孩子”等現(xiàn)實產生了矛盾。于是,“佛系”成為青年人用以寬慰自我、緩解壓力、表達憤懣的話語資源。在不同的文本中,“佛系”得以不斷地復現(xiàn)與刻寫,最終凝聚為以“青年人的壓力與無奈”為核心語義的集體記憶。

        (二)創(chuàng)意記憶:泛化與組聚

        “創(chuàng)意記憶”是在“基礎記憶”的基礎上經(jīng)過各類變異而形成的,這種變異呈現(xiàn)的方式通常包含“語義泛化”與“結構組聚”兩個層面?!胺鹣怠币辉~的產生及其中國化的傳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語義泛化的過程。首先,該詞中“佛”的內涵與宗教意義上的“佛”相去甚遠?!胺鹣怠钡奶岱ㄗ钤缭从谌毡尽H毡镜呐噪s志《non?no(ノンノ)》于2014年3月刊發(fā)了一篇題為“攻下佛系青年(イマドキ仏男子を攻略せよ)”的文章[14]。此處的“佛系”源于日本社會的“低欲望”現(xiàn)象。其次,當該詞的語境轉換為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時,很快就泛化出了“都行、得過且過、沒關系”等語義,“佛系青年”也泛化為“凡事無所謂的年輕人”。如受訪者HXP談到“佛系”時說到:“(佛系)是一種對自我的寬慰吧?!?并且在室友消極備考的這件事上認為: “如果用佛系來形容就會覺得,好像事情沒有那么嚴肅,就仿佛找到了組織……有了這個詞的存在,我把自己的行為劃為了佛系,就會能接受很多,如果沒有這個詞,我們會形容這種行為為懶惰?!辈浑y看出,“佛系”常常是青年人消極心態(tài)合理化的話語工具?;谡Z言策略而強行借用宗教意義上的“佛”作為修飾,某些個體化的情緒和臆斷灌注到“佛”的原始能指中,從而使語義發(fā)生變異。語義灌注的過程帶有話語實踐者鮮明的主觀意識,在該詞被不斷使用和傳播的過程中,強化和改造著關于“佛系”話語的基礎記憶。

        正如索緒爾所言:“在語言狀態(tài)中,一切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語言各項要素間的關系和差別都是在兩個不同的范圍內展開的,每個范圍都會產生出一類價值?!盵15]他認為,人類有兩種根本的思維方式即組合和選擇,這導致了語言結構上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在“佛系”話語的再生產中,這種“結構組聚”體現(xiàn)為“佛系購物”“佛系戀愛”等形式上的孽生形態(tài),即“佛系+動詞/名詞”的語言構式。

        研究者對新浪微博“佛系”話語的參與式觀察發(fā)現(xiàn),不少網(wǎng)民可以通過“佛系+動詞/名詞”的構式進行結構組聚,自行定義“新詞”的語義,形成新的記憶文本。如通過“佛系”+“追星”的結構組聚定義了“佛系追星”的內涵——因自身條件所限,放棄對所追求的明星進行大規(guī)模的消費,而是象征性地給予低成本支持,如語例(1):

        (1)我對毛老師的喜愛之前在25塊錢面前退卻了,我可真的是佛系追星的典范了。(“晴朗的小哼唧” 2018.05.31)

        在此基礎上,套用“佛系+XX”的組構形式,該話語還孽生出了“佛系玩家”“佛系更新”“佛系少女”等諸多具有聚合關系的短語。如語例(2)-(3):

        (2)十一月的第六天,心態(tài)爆炸,好煩,好煩,不想上班,只想做個佛系少女,想一個人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待一會兒(“Linniebaby”2018.03.06)

        (3)這個系列不會連載,我覺得連載會毀……佛系更新,佛系。(“風云逝去·非梨淚”2018.08.31)

        不難發(fā)現(xiàn),正如“臺灣,祖國母親喊你回家吃飯”以“XX喊你XX”的構式仿擬了“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流行語,從而泛化出“期待民族大統(tǒng)一”的語義,“佛系”話語的變異和傳播以“語義灌注”和“結構組聚”呈現(xiàn),其所孽生出的“佛系戀愛”“佛系追星”“佛系購物”等新詞合力拓展了“佛系”在民眾心中的記憶范圍,助推了其意義空間的形成。

        (三)強化記憶:分享與刻寫

        瑪格麗特(Avishai Margalit)認為,集體記憶可以被分為共同記憶和分享記憶,分享記憶強調交流性,被聚合并不等于被分享,在聚合個體記憶之外要對分散的個體記憶進行“修正”和“校準”,使個體言說上升為可供公共空間自由討論的話題[16]。

        當某個流行語經(jīng)歷海量復現(xiàn)、語義泛化和形式孽生后,會凝聚為傳播主體“語詞化”的共同記憶,而當這些包裹著主觀情緒的話語以不同的形式再現(xiàn)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日常社交場合時,其核心語義便建構起獨特的意義空間,關于該話語的記憶也由私域走向了公域,成為分享記憶。雖然傳播機制的復雜性使話語的流行常常處于變動狀態(tài),記憶有波動性,但歷經(jīng)“復現(xiàn)”和“創(chuàng)意”后的“分享”,本身便會發(fā)揮強化作用,使“佛系”的意義更加深入人心。

        在訪談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流行中的“佛系”話語處在思維意識的興奮中心,話語實踐者一旦發(fā)現(xiàn)其經(jīng)歷或行為符合“佛系”所指的特征時,便會結合具體語境向公共空間展示“佛系”、分享意義,以期獲得同他人交流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佛系”在公共層面上的意義不斷強化,并對分散的、個體化的“佛系”記憶進行凝聚、修正和收編,最終在話語實踐者的記憶中形成某種“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即“習慣性地”“下意識地”使用),此時,強化記憶的作用得以彰顯。

        “剛開始一直以為(‘佛系’一詞)跟佛有關,后來大家都在用,各個媒體上也看到,就知道了意思?!?受訪者MJ,女,設計師,29歲)可見,社交活動與媒體報道凝聚了“佛系”的核心語義,并以此修正了個體記憶中的理解偏差。在“為什么要使用‘佛系’而不是其他詞替代”這一問題時,MJ的回答具有代表性: “流行唄,自然而然地就用了啊……沒想那么多。”可見,“佛系”一詞進入了其語言系統(tǒng)中,可被隨時調用,其“無意識”的使用行為印證了該話語已潛入其深層記憶,其“重新理解-調用-無意識傳播”的過程也成為一種被強化后的記憶表征。

        “因為她找不到男朋友,(身上)肉多,也不用在乎吃多少,只管可愛,男朋友再說吧,經(jīng)常睡覺,困了就睡吧,享受生活坐著看劇,有零食就繼續(xù)吃?!?受訪者LYX(19歲,女,大學生)用“佛系少女”稱呼她的同學。在被問到“為什么這么形容”同學時,她回答: “經(jīng)常聽吧,年輕人都用啊,一直都大概了解(佛系)?!?與MJ一樣,LYX對于該詞的使用也呈現(xiàn)出某種“無意識”狀態(tài),因為“佛系”話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生活中,所以在并未具體考證的情況下,基于社交的需要(“年輕人都用啊”),她依然優(yōu)先選擇了這一話語資源。

        在流行語的傳播機制中,“受眾”與“傳播者”常常合二為一,話語實踐者既是接受者,又是使用者和傳播者,人們總是根據(jù)既有傾向選擇性地“接觸-認知-理解”信息,并在此基礎上轉向使用與傳播。早在1932年Bartlett便指出,“記憶具有選擇性”,關于過去的經(jīng)驗與印象會集結成一種文化心理傾向,繼而會影響人們對記憶的建構與選擇[17]。因此,當受眾對“佛系”話語已上升為無意識地選擇與使用時,其“心理圖式”已基本形成,記憶也進入了較為穩(wěn)固的階段,這種狀態(tài)在個體層面體現(xiàn)為以MJ和LYX為代表的“自然而然地”話語實踐過程,在公共層面則表現(xiàn)為該話語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媒體中,其影響力得以拓展,其既有的記憶內核得以強化。

        在李明潔看來,流行語進入了權威的工具書后即標志著某個語言形式作為流行語的命運就此終結,進入了漢語民族穩(wěn)定的社會記憶中[18]。而“佛系”一詞的興起和流行時間尚短,并不具備成為“固化記憶”的客觀條件,但其2017年年末以來在各類傳媒中的表現(xiàn),已成為了一種“強化記憶”的特征。研究者在“人民日報圖文數(shù)據(jù)庫”中以“佛系”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段:2017年12月1日-2018年5月31日),去除低相關度的報道后得到文本13篇。《人民日報》廣泛關注了“佛系”議題,并借用該話語論及青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表明該話語已進入官方視域并被刻寫于權威化的記憶文本中。此外,“佛系”一詞還被網(wǎng)易新聞[19]、廣州日報[20]、搜狗輸入法旗下的“字媒體”評為“2017年度互聯(lián)網(wǎng)熱詞”;ZAKER新聞網(wǎng)、藍鯨財經(jīng)也將“佛系”選為年度熱詞,該詞的全網(wǎng)信息量截至2018年10月已達到2 513.2 萬[21]。

        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能較好地體現(xiàn)官方意志,網(wǎng)絡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關于“佛系”的“眾聲喧嘩”具有較強的民間色彩,官方媒體和大眾的上述行為會進一步擴大“佛系”話語的影響力,使其廣泛地被刻寫于各種公共空間中,“佛系”話語的傳播已從主觀的言語活動演變?yōu)榭陀^的語言事實,潛藏于人們的思維和記憶中,它歷經(jīng)“復現(xiàn)與高頻使用”“語義泛化與結構組聚”“分享與刻寫”等階段,由基礎記憶進入了較為穩(wěn)定的強化記憶。

        四、日常生活化:“佛系”記憶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

        從“基礎記憶”到“強化記憶”表明,“佛系”話語的記憶建構具有顯豁的民間色彩,它不同于傳統(tǒng)時代流行語傳播“由官方/精英流向大眾”的模式,而是從個體化的主觀事實出發(fā),廣泛流行后引起官方的關注和借用。在這種傳播過程中,日常生活化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突出地表現(xiàn)于記憶文本的“主觀性與微敘事”、記憶實踐的“解構性與娛樂性”和記憶空間的“爭奪與商妥”。

        (一)主觀性與“微敘事”:記憶文本的日常生活化

        在線書寫的網(wǎng)絡流行語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記錄著生產者和使用者的情緒與自我認知,正如“屌絲”的自我矮化反映了普通人的自嘲心態(tài),“佛系”系列話語的流行同樣包裹著較強的主觀色彩,這種“主觀”至少表現(xiàn)于“避世”“虛無”與“釋惑”三個層面?!氨苁佬汀钡姆鹣翟捳Z凸顯“柔性特色”,以一種平淡、無所謂的態(tài)度回避現(xiàn)實世界的競爭,追求某種心靈上的自由與“得過且過”,如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生活等。“虛無型”的佛系話語強調“安于現(xiàn)狀”和“空虛無聊”“無精神追求”,如“對工作喪失熱情,前已無通路,后不見歸途”的“佛系職員”等?!搬尰笮汀钡姆鹣翟捳Z則是想象性地解釋生活難題,以“文化解圍”的方式反諷社會不公,如面對高房價的“佛系買房”等。整體看來,佛系話語帶有較強的情緒意識,是對主觀事實的一種反映。由此形成的“避世”“虛無”與“釋惑”風格,也折射出“紓解生活壓力”“缺乏精神追求”“反諷現(xiàn)實秩序”等核心意義,從而構成了“佛系”文本中的三類記憶主題。

        從敘事上看,“佛系”文本簡潔明確,由修飾部分的“佛”字和限定屬性的“系”字組成,這在客觀上促使了記憶的便捷。僅僅通過聚合其他詞匯,“佛系+XX”即可完成具體場景中的簡單敘事,因此,它更適于匹配多元語境,具備強大的實用功能。在話語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民族主義、理想主義等主流價值的表述遭到摒棄,話語實踐者以“微敘事”的方式勾勒出各式各樣日常生活中的“佛系”圖景,從而框定了意義、“最大化了群體認知,錨定了社會記憶?!盵22]

        (二)解構與狂歡:記憶實踐的日常生活化

        記憶某種程度上無法直接被研究,它必須通過具體的文本和話語表現(xiàn)出來。而話語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勢必與意義建構、權力博弈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記憶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研究記憶話語背后的意義生產與權力實踐。

        近年來,以“被就業(yè)”“打醬油”“蒜你狠”“屌絲”“佛系”等為代表的網(wǎng)絡流行語生動反映了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體現(xiàn)出中下層民眾對于階層固化、資源不均等現(xiàn)象的看法。因此,傳播主體往往以解構的風格遣詞造句,以語言游戲來紓解壓力、表達情緒。當大規(guī)模的話語娛樂感形成,一種脫離了常規(guī)的、“翻了個兒的”狂歡圖景便得以呈現(xiàn)[23]。從“佛系”的海量復現(xiàn)和高頻使用就不難發(fā)現(xiàn),流行語傳播的初始階段便呈現(xiàn)出巴赫金式(Mikhail Bakhtin)的狂歡感,即民眾的廣泛參與和無等級表達,話語權被釋放到每一個普通個體身上,人們在虛擬的場域中開展話語游戲,在彼此觀展與表演中盡情表達,規(guī)避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身份秩序。語例(1)-(3)和深度訪談則表明,在“佛系”話語的進一步擴散中,充斥著大量解構性的話語實踐,傳播主體的避世、虛無與釋惑往往通過詼諧、反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消解著宏大敘事。借用“佛系”話語,以主觀事實與情感表征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最終勾勒出一種頗具民間特色的話語狂歡圖景。

        (三)爭奪與商妥:記憶空間的日常生活化

        如果說“記憶文本”與“記憶實踐”的分析微觀地反映了“佛系”記憶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那么“記憶空間”中的爭奪與商妥則是“佛系”話語較為宏觀的意義表征。

        傳統(tǒng)的記憶空間中充斥著官方話語與精英話語,當大眾的日常生活與宏大的歷史結構產生矛盾時,權力可以通過某些制度化的安排遮蔽雜音,以確立政治合法化,從而影響人們對于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建構。當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多元價值滲透到當下社會,體制和資本的重新遴選使既有的權力階層不再享有絕對的話語權,多元話語在客觀上形成了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調侃,網(wǎng)絡社會的崛起又助推了這種態(tài)勢。人們話語實踐和記憶書寫的成本大幅降低,記憶的建構也顯現(xiàn)出異于“統(tǒng)一意志”的多樣化。如果把網(wǎng)絡流行語視為這種多樣化的語言工具,可以看到,在該“民間話語場”中充斥著“矮矬丑”“屌絲”“佛系”等主觀化的表述,人們以此來建構不同于“中國夢”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時代記憶。

        正如霍爾所言,協(xié)商與對立的話語實踐是傳統(tǒng)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者轉化為意義生產者的過程,這體現(xiàn)了個體對于統(tǒng)治階層意識形態(tài)的抵制,是個體開啟主體性意識、爭奪話語權的有益嘗試。當以“佛系”為代表的民間話語補充了當下中國的主流記憶時,它們也鏡像出大眾主體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話語權的爭奪,這種爭奪不僅潛藏于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也投射到現(xiàn)實的社會空間中。

        結語:每個歷史階段都有特定的符號、話語與事件承載著記憶,如果說“上山下鄉(xiāng)”“斗私批修”記錄著一個時代的傷痕,“傷痕文學”質疑了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化,那么,以“佛系”為代表的網(wǎng)絡流行語實踐則以日常生活化的姿態(tài)書寫了新時代的“歡樂”與“傷痕”;與之不同的是,網(wǎng)絡世界的開放性使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學話語的隱喻與政治正確性,使得記憶在認知論的范疇上更接近了可靠性(reliability)而非有效性(validity)[24]。因此,“佛系”的記憶實踐更能真實地反映當下民眾生存狀態(tài)與價值訴求,更加呈現(xiàn)出日常生活化的傾向。

        空間的本質是政治的(Henri Lefebvre),是各種權力關系斗爭的產物??臻g爭奪的背后是不同主體間的協(xié)商與對話,最終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建構和諧的共生關系。實踐表明,“佛系”話語已被《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廣泛借用,強化著既有的記憶內核;資本和市場更是通過“青蛙手游”等商品固化著這種日常生活化的記憶生態(tài)??梢?,“佛系”話語在流行過程中,早已跳脫私欲的宣泄,而成為官方、市場、大眾共謀的話語。這一現(xiàn)象表明了當下話語空間的開放性和民主度的進一步延展,在此空間中,似乎潛藏著一種“日常生活政治”,它是庸常性的、關系性的政治,勾勒出多方權力的動態(tài)裂變、持續(xù)重構與和諧共生。在此圖景中,以“佛系”為代表的流行性話語以看似微小的力量推動著話語民主的進程,成為當下中國“語詞化”的集體記憶。

        猜你喜歡
        語義記憶
        夏天的記憶
        語言與語義
        記憶中的他們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當代修辭學(2011年6期)2011-01-29 02:49:50
        天天澡天天揉揉AV无码人妻斩|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色婷婷| 一区二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久久AV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 在线无码免费看黄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少妇不卡|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亚洲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一本到桃花网| 黄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女人被做到高潮免费视频| 中日韩字幕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网页|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亚洲av色香蕉第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色老板美国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人妻中文字幕日韩av|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在线| 久久88综合| 人妖系列在线免费观看| 女人的精水喷出来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人毛片在线99| 日日澡夜夜澡人人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