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江蘇省興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江蘇 興化 225700)
子宮肌瘤是婦科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該病患者的年齡多為30~50歲。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其手術中的出血量較多,手術的風險較高[1]。近年來,臨床上常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較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興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92例子宮肌瘤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1~41歲,其平均年齡為(32.6±10.3)歲;其子宮肌瘤的直徑為4~10 cm,其子宮肌瘤的平均直徑為(6.12±2.3)cm。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0~42歲,其平均年齡為(33.2±10.2)歲;其子宮肌瘤的直徑為3~11 cm,其子宮肌瘤的平均直徑為(6.23±1.8)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分別在患者的臍緣下、右下腹部的麥氏點及其上方約5cm處各做一個長為10 mm的切口,同時為其建立人工氣腹,注意將其氣腹內(nèi)的壓力控制為14 mmHg。利用腹腔鏡觀察患者腹腔及盆腔內(nèi)的情況。將舉宮器經(jīng)由患者的陰道置入其子宮體的下方,并將垂體后葉素注入其子宮肌瘤周圍的組織。對于肌瘤位于子宮體內(nèi)部肌壁間的患者,采用大抓鉗鉗夾其瘤體,并將其瘤體剔除。對于肌瘤位于子宮漿膜下的患者,采用電凝聯(lián)合瘤蒂切割的方式剔除其肌瘤。從患者右下腹的切口將剔除的肌瘤取出,然后用可吸收縫線縫合患者子宮的創(chuàng)口。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為其取仰臥位。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下腹部的正中處做一個縱向切口或在其恥骨聯(lián)合上方2 cm處做一個橫向切口。將患者切口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逐層切開,打開其腹膜,探查其子宮及附件的情況。將垂體后葉素注入患者子宮肌瘤周圍的組織。對于肌瘤位于子宮漿膜下的患者,先鉗夾其肌瘤的蒂部,再剔除其肌瘤。對于肌瘤位于子宮肌壁間的患者,在其瘤體表面的漿膜層做一個小切口,分離其瘤體周圍的組織,然后再將其肌瘤剔除。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處理,用可吸收縫線進行縫合?;颊叩氖中g部位若無滲血點,為其逐層關閉腹腔。手術后,分別對兩組患者術中取出的子宮肌瘤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并為其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畢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術后的引流量、術后引流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腸梗阻、盆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2]及其病情的復發(fā)情況。
使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兩組患者術后的引流量、引流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等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病情的復發(fā)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術畢至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畢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術后引流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病情的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排氣的時間、手術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排氣的時間、手術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切口的長度(mm)手術的時間(min)觀察組 46 31.17±1.13 104.15±48.79 15.31±5.41 42.58±3.85對照組 46 53.89±1.22 243.73±64.58 27.73±7.58 65.26±4.28 t值 60.3418 11.6962 9.0454 12.6576 P值 <0.05 <0.05 <0.05 <0.05術中的出血量(ml)術畢至排氣的時間(h)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術后的引流量、術后引流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術后的引流量、術后引流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畢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h)術后的引流量(ml)住院的時間(d)術后引流的時間(d)觀察組 46 24.77±4.89 45.89±4.12 4.54±1.21 2.22±0.28對照組 46 32.35±5.07 68.27±5.05 7.37±2.95 3.45±0.37 t值 11.1499 23.2896 6.0197 17.9788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病情復發(fā)率的比較
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該病患者可出現(xiàn)月經(jīng)失調(diào)、下腹部腫塊、白帶異常及陰道出血、疼痛等癥狀,甚至可使生育能力受到影響。對該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3]。進行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首選方法。張亞麗[4]的研究結果顯示,與進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子宮肌瘤患者相比,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子宮肌瘤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手術的安全性較高,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較低。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相比,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該病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