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
(山西藝術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對于聲樂演唱研究來說,氣息和共鳴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復雜的問題,而且目前聲樂研究界在氣息、共鳴與音色的關系方面,尚未能夠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所以筆者擬根據(jù)學習相關聲樂文獻的認識情況,并結合自身學習聲樂演唱的經(jīng)驗心得,來辨析一下美聲及民族唱法(主要是指傳統(tǒng)民族唱法及戲曲、曲藝唱法)因氣息和共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聲音效果差異,進而揭示傳統(tǒng)民族聲樂某些特定演唱技法對于當前民族聲樂表演的適用性。
聲樂演唱的技法體系主要包括呼吸(氣息)、發(fā)聲、共鳴與咬字吐字等幾個基本要素方面。氣息主要是憑借呼吸方法來予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而共鳴,則是通過聲帶及各種共鳴泛音的氣流導向特定的腔體形成集中的共鳴反射點來達成的。對于美聲演唱來說,以胸腹聯(lián)合呼吸來提供充沛的氣息,并在歌唱過程中引發(fā)全腔體的共鳴,所以造就了高亢、輝煌、渾厚,具有穿透力的聲音效果。說它高亢,是因為男女高音可以比較輕易地唱到小字三組C及其以上的高度;說它輝煌,是因為全腔體共鳴帶來了豐富的泛音,因而聽來富有華麗感;說它渾厚,是因為全腔體的共鳴方式?jīng)Q定了高位置的頭聲,也能夠受到低位置胸聲的支撐,因而顯得下盤扎實,具有渾厚的聲底;說它具有穿透力,是因為美聲高音能夠穿透管弦樂隊組成的音墻將歌聲送達聽眾的耳邊。因此,自從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之后,就憑借其上述優(yōu)勢而被奉為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了。
至于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因其多用真聲本嗓演唱,一直以來都受到聲樂表演和教育學界的輕視。然而其呼吸和共鳴方式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廣義上的民族唱法(包括戲曲、曲藝的唱法)多采用腹式呼吸來提供氣息支持,這與美聲唱法的胸腹聯(lián)合呼吸相比,在提供氣息的質(zhì)和量可能稍有遜色,但若運用得當,其差距也并不十分明顯。而導致民族聲樂演唱聲音效果與美聲演唱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共鳴方式。民族唱法采用口、鼻腔為主的局部共鳴方式,憑借提高口、咽腔壁的緊張度,實現(xiàn)更為有力的擋氣來強化共鳴效果。因此在低位置可以發(fā)出清澈、脆亮而甜潤的音色效果;當然,民族唱法也能發(fā)出高位置的頭聲,但此時需要壓縮喉腔利用聲帶邊緣的不均勻振動來發(fā)出泛音較少的假聲基音。由于喉腔受到壓縮,在拉長咽腔的同時也迫使咽腔前壁向其后壁方向靠攏,使咽腔變得窄而長。這樣,從喉腔出來的假聲基音較少向口腔分流,大部分卻都順著咽腔后壁涌入頭腔(鼻竇腔)激發(fā)共鳴,就能發(fā)出清脆、尖亮的頭聲了。這種頭腔共鳴假聲,在戲曲中也叫背工音。由于局部共鳴決定了它難以得到胸聲的支持,所以顯得明亮而尖細,缺乏美聲唱法那樣輝煌、渾厚的效果。
傳統(tǒng)民族唱法既然缺乏美聲唱法那樣豐富的聲音效果,那么勢必要對其加以改造。因此,以美聲唱法胸腹聯(lián)合式呼吸以及全腔體共鳴方式為基礎,融合傳統(tǒng)民族唱法口鼻腔局部共鳴方式及咬字吐字方式的民族新唱法便應運而生了。民族新唱法的真假聲混合音,既具備美聲般高亢、輝煌、渾厚的音色及深遠的穿透力,又具有傳統(tǒng)民族唱法脆亮、甜美的音色特征,因而很快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聲樂演唱中得到普及運用,定型為一種適用于民族聲樂表演的標準模式化唱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贏得了廣泛的聲譽。然而,相似的呼吸和共鳴模式也導致了相似的聲音效果,為民族新唱法招來了千人一腔、罐裝歌手的批評之聲。如何擺脫千人一腔的困境,也就成為民族聲樂教育界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
而龔琳娜所演唱的一曲《小河淌水》卻為破解這個難題指出了思路。2013年10月,龔琳娜在參加江蘇衛(wèi)視《全能星戰(zhàn)》節(jié)目時,采用彝族海菜腔高腔假聲的唱法演唱了云南傳統(tǒng)民歌《小河淌水》,獲得了廣泛的贊譽。原因就在于,“海菜腔”高腔假聲采用腹式呼吸為基礎,利用類似上文所說戲曲背工音的發(fā)聲及共鳴方式來發(fā)出假聲占比非常高的頭腔共鳴真假聲混合音。而局部共鳴的方式又決定了其頭腔共鳴音得不到胸腔共鳴音的有效支持,不可能非常扎實。所以整體的聲音效果聽起來顯得纖細而虛化。但是,這樣纖細而虛化的效果,卻恰好象征性地暗示、烘托出了小河淌水歌詞所要表現(xiàn)的那種朦朧、縹緲的意境,完美地詮釋了歌曲的情感內(nèi)涵。所以,龔琳娜在這期節(jié)目中力挫七強,摘得了本期演唱的頭名桂冠。
從龔琳娜演唱《小河淌水》的案例可見,包括戲曲、曲藝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民族唱法,在呼吸與共鳴方式等演唱技法方面還是擁有自身特色的。如果能予以恰當?shù)倪\用,就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民族化的聲情韻味,取得美聲式呼吸與共鳴方法所難以恰切表現(xiàn)的獨特聲音效果。因此,筆者在文章的結尾呼吁,聲樂學界應重視我國各地民歌、戲曲、曲藝中所蘊藏的那些具有獨特表現(xiàn)效果的呼吸與共鳴等演唱技法,將其挖掘出來用于進一步改良民族新唱法,從而在更深維度上推動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融合的進程,將民族聲樂演唱的表現(xiàn)效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