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qū)教育中心 胡紅梅
歷史課是整個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課程,伴隨著學生從少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育人為本、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關鍵在于教師要具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著眼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歷史教學。
學生升入中學后,面臨著各種變化。一是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這種基于課程的多元化學習使很多學生難以適應。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很多學生不適應生命的快速成長,造成失衡。三是在當今信息時代,面對海量、多元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學生往往會被信息浪潮淹沒。
當今時代,面對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心理和生理的差異、學習科目的差異等,作為教育者應著眼于學生發(fā)展,構建新的多元的學習方式,探索新的教學途徑。
歷史課程貫穿于整個中學階段。從歷史學科本質來看,歷史是“已經發(fā)生了的事情”,歷史學是“對以往發(fā)生過事情的記載和研究,特別是對人類社會活動的記載和研究”。歷史講述的是人的故事。
基于歷史學科的獨特性,歷史教學的關鍵點要指向“人”,指向學生的成長。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向內”挖掘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教給學生從歷史學習中汲取人生的經驗,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心理傾向、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實施分層次教學。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層次目標和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習活動都是多元的,目的是
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1.設計分層目標,教學目標層次化。
如學習《洋務運動》時,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素養(yǎng)”的一般目標,在一般目標的基礎上設計較高目標。
在知識方面,一般目標要求列出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的主要工業(yè)、說出洋務運動的主要影響;較高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說出各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者、背景及其運營情況,闡明洋務運動與近代化的關系。在能力方面,一般目標要求結合工業(yè)的開辦情況評價洋務運動的地位和作用;較高目標要求在廣泛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從概括經濟領域變化的角度對洋務運動作出評價。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素養(yǎng)方面,一般目標的預期結果是通過洋務運動的背景以及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社會變革和洋務派的改革精神;較高目標的預期結果是在感受社會變革和洋務派改革精神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社會責任感。
上述教學目標由一般和較高兩個層次構成,一般目標是根據課程標準擬定的,適用于一般學生。而較高目標適用于對歷史學科有更高要求或有志于人文社會發(fā)展方向的學生。不同的目標要求適用于不同的班或者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使處于不同起點學生的學習目標都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梯度,有的放矢地使每一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學習中,有不同的提升,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上述目標的擬定做到了問題化、具體化、層次化,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素養(yǎng)三維一體。三者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同時塑造了學生的人格。
2.創(chuàng)新活動方式,教學活動多元化。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活動方式,幫助學生構建適應自身發(fā)展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可根據課程標準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閱讀歷史讀物、搜集運用材料、繪制歷史圖表等都是有效易行的教學方法。
如閱讀歷史讀物,了解傳說、故事、演義與史實的區(qū)別。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可以組織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等歷史讀物,初步了解《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區(qū)別。閱讀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讓學生逐步學會從閱讀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運用歷史地圖、圖片和有關歷史讀物中的信息,對歷史問題進行闡釋,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的時空特點。
再如搜集運用材料。在學習《明朝的對外關系》時,組織學生搜集鄭和下西洋的事跡,用史實說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通過搜集和運用材料,學生初步了解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有文獻、圖像、實物等各種形式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樹立對史料證據多元化的認知。在初步運用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對有關歷史問題進行解釋和論證,逐步理解事實與觀點的區(qū)別。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逐步學會不輕信、不盲從、敢于質疑,不輕易下結論,逐步樹立證據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和判斷。
設計教學活動時,著眼于教學活動的多元化,進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把握學習過程,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參與知識構建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fā)展。
另外,在開展以上課內活動的同時,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戲劇博物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因地制宜組織學生參觀與歷史有關的場所,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歷史感受。
1.回歸教育原點。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學需要立足于教育原點,這個原點就是人,就是生命。課堂教學要關注人,要站在生命發(fā)展這個本原的角度上來審視和思考歷史學科教學的根本價值。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意味著什么,對學習者自身的發(fā)展有何價值?”如教學《美國的獨立》一課,挖掘出教學的核心價值為“自由”,北美人民為爭取自由民主權利而反抗壓迫,開創(chuàng)嶄新的政治體制。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感悟到“自由、民主、法治、創(chuàng)新是進步的靈魂”,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增強了自由、民主、法治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2.課程回歸生活。
歷史是人的歷史。就歷史學科的特點而言,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事物對人的影響如何”是彰顯歷史學科教育價值的一種有效策略。如學習《古代印度》一課,讓學生思考“種姓制度對當今人們的生活有無影響、有何影響”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采用讓歷史與生活聯(lián)系的方式,通過歷史上人類的成就看到人類的生存軌跡,看到人是怎樣生活的?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也從中汲取歷史智慧,逐漸明白做人的道理。
3.教學回歸常識。
“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課程理念。歷史教學讓學生掌握常識性的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人物及其活動,了解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以及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并在此基礎上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如學習《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一課,讓學生了解歷史紀年方法,主要有公元紀年、帝王紀年及漢武帝開始采用的年號紀年等常識性知識。在普及歷史常識的基礎上,向內挖掘歷史價值,思考“漢武帝的煩惱有哪些,是如何解決的”。學生在“位卑未敢忘憂國”中,感受西漢將軍衛(wèi)青、霍去病的愛國情懷。這樣的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活動引領課程理念走進課堂,引領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通過以上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教師逐漸更新了教學理念,并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一些骨干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引領下,以學生為中心,挖掘歷史知識所蘊含歷史價值的行為逐步轉變?yōu)槿粘5慕虒W習慣。通過歷史課堂教學,發(fā)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歷史的智慧。
學而明理,方能篤行。歷史學科的學習貫穿于整個中學階段,中學階段的學習是整個人生學習的基礎,在此階段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特點深入研究,引導學生開展多元化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