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學院 梵凈教育研究院,貴州 銅仁 554300)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功夫?!盵1]4-5高等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2]因此,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等教育不能缺位。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會議審定通過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第三節(jié)“改革任務”中,有專節(jié)闡釋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治理工作特別重視,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意見和看法,形成了他獨特的高校治理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目標確立、人才培養(yǎng)、思政教育、制度建設、特色打造、自主辦學、黨的領導七個方面的內容。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治理重要論述,有利于推進高校內涵式發(fā)展,提升辦學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其國家治理思想中,特別強調發(fā)展目標的確定。自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講話時首次提出“中國夢”之后,他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中國夢”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 13次提到“中國夢”,尤其是他再次鄭重地宣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盵3]可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在他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一流的人才作支撐。”[4]因此,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事關“中國夢”能否實現,事關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與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清華大學建校 105周年賀信中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源源不斷培養(yǎng)大批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盵5]
高校如何治理?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首先還是要確立目標,用目標進行價值牽引。有目標才有方向,有目標也才有動力。為此,他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盵6]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用“堅定不移”四個字充分地表達了對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信心和決心。
高校工作千頭萬緒。從大學的基本職能來說,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還有學者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兩大工作列入了大學職能中。高校的工作盡管如此之多,但是辦學的根本還是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不出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因此,辦好我國高等教育,“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盵2]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段論述,充分體現了他的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要義的高等教育治理觀。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還是人才培養(yǎng)。這就要求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都要圍繞聚人才、育人才和出人才來設計和開展,尤其要圍繞人才培養(yǎng)來進行,要重視對人才培養(yǎng)的反哺。只有學校所有的治理工作都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個中心來開展,才算是真正抓住了高校治理的核心要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佩頓校長任職期間,學校辦學規(guī)模迅速擴大,學生人數翻了一倍多,教學樓等硬件設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學校成功由學院升格為大學。應該說,佩頓校長的治理成績可圈可點,但是由于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生均教學資源越來越少,教育教學質量每況愈下,引起了師生和社會的強烈不滿。接替佩頓的威爾遜校長一走馬上任就進行改革,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建立了“導修制”“榮譽制”等,使普林斯頓大學逐步走出危機。這個過程給普林斯頓大學以深刻的教訓,大家認識到:只有始終將人才培養(yǎng)放在學校辦學的中心地位,并通過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建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使普林斯頓大學闖過難關并不斷前進,走向卓越。[8]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和2018年5月2日兩次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2016年12月 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重點講的就是人才培養(yǎng)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培養(yǎng)的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對廣大青年大學生的要求和希望。2014年5月 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圍繞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廣大青年提出要求: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給廣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第一,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第二,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第三,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第四,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大學生的這些要求和希望,也是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和希望。
二是對高校教師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才培養(yǎng),教師是關鍵?!盵9]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教師隊伍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教師要銘記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甘當人梯,勇于奉獻,“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6]習近平總書記還認為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由一個個好老師組成的,也是由一個個好老師帶出來的。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個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三個統一”:一是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二是要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三是要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教師只有做到了“三個統一”,才能更好地擔當起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責任。但是,要做一個好老師,還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回歸課堂,敬畏講臺,講好每一節(jié)課,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服務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在習近平總書記高等教育治理思想中,思政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不僅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思政教育進行了專門闡釋,還在其他多個場合對思政教育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在他看來,思政教育關系到學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帶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政教育治理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思政教育要在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wěn)立場。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的優(yōu)良傳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支點,思政教育缺失或不到位,高校治理就會出問題,甚至出大的方向上的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wěn)定、堅持不懈培育優(yōu)良校風和學風。因為一所高校一旦在辦學方向上走偏了,在人才培養(yǎng)上出了問題,“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樹,無論如何都長不成參天大樹?!盵10]
二是思政教育要重點關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教育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的主體是學生,做人的工作,在高校就主要是指做學生的工作,就必須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來開展,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三是思政教育工作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尤其要加快構建思政教育工作體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內容?!盵9]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不能游離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之外,形成兩張皮,而應該與其它人才培養(yǎng)體系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這就要求在構建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時,還要考慮如何與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人才培養(yǎng)體系銜接貫通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進而推動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1]104這就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其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們的高等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說,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現代化,也需要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予以保障。
《總體方案》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通過深化高校綜合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建設,盡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并且這個體制機制是更加開放、有利于學??茖W發(fā)展的。[7]在《總體方案》中,多處提到制度建設問題。其中,直接提到的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和機制就有“中青年教師成長發(fā)展、脫穎而出的制度,高水平科研支撐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師生代表參與學校決策的機制,崗位設置、分類管理、考核評價、績效工資分配、合理流動等制度,資源募集機制,社會支持和監(jiān)督學校發(fā)展的長效機制,績效評價機制,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社會支持長效機制”等;直接提到要構建與完善的體系有“以章程為統領的完善、規(guī)范、統一的制度體系,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和學術標準體系,能夠體現高校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等。這些制度機制的建立及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保障,沒有它們,建設目標就會落空,我國高等教育就難以由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也會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也提出了特別要求。他認為,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人才培養(yǎng)體系密切相關,沒有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他指出:要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步伐,“關鍵是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9]從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看,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既有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頂層設計問題,也有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等各個子體系的建設問題,還有各子體系之間的融匯與交叉問題。每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工作的積淀,但是只有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構建,才能提高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效率,縮短建成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時間。
當今世界,高校林立,尤其是在歐美高等教育占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場域有利位置的情況下,我國高校要想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爭得一席之地,要想把中國的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要有中國大學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盵6]縱觀世界著名大學的發(fā)展歷史,沒有哪一所不是特色鮮明的大學。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劍橋大學,“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盵6]從我國目前高校發(fā)展的現狀看,仍然存在大而全、千校一面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狀,“使我國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卓越,特色發(fā)展是必然的選擇。”[4]
在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過程中,有一個認識的誤區(qū),認為只需要向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高校學習,復制其辦學理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文化制度建設等等,就能事半功倍,快速走向成功。誠然,學習和借鑒是需要的,但最根本更重要的還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盵6]我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有獨特的國情省情等辦學資源,這些都是我國高校特色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拋棄這些基礎和特色資源,要想建成特色鮮明的大學,幾乎是不可能的。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選擇,研究型大學培養(yǎng)的開展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其根所扎向的主要是基礎研究領域,服務的是國家未來發(fā)展和科技前沿需求;應用型高校主要培養(yǎng)的是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其根所扎向的是應用領域,服務的是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無論在什么層面,高校都要認真研究其根所扎向的區(qū)域,要扎得深扎得準,才能水乳交融、同頻共振,并從其根所扎向的土壤中汲取養(yǎng)料,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走向一流。
高校辦學自主權是現代大學誕生以來就一直常議常新的話題,追本溯源,其歷史原型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行會組織。行會組織有其自身的組織原則和管理規(guī)章,享有較高的自治權。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現代大學,其原型就是“學者行會”或“學生行會”,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學生行會”管理模式的代表。可以說,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是高等教育界的世界性的難題,各國都在努力解決,但最終都沒有完全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并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早在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提出了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基本想法,并開列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具體清單。1998年 8月通過的《高等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高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享有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2010年 7月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了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我們頒布了高等教育法,從法律上規(guī)范了高校辦學方向,許多高校依據高等教育法還制定了章程,“有了章法,就應該依法依章運行?!盵2]但由于政府在高校辦學過程管得過多,主導過度,“形成了我國特有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盵11]這樣的管理體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為此,《總體方案》明確指出:高校要堅持面向社會依法自主招生,自主辦學,并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社會支持和監(jiān)督學校發(fā)展的長效機制。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5月印發(fā)的《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強調:要加快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進一步推進管、辦、評分離,逐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盵12]
令人振奮的是,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進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權,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完善高校學科專業(yè)設置機制、改革高校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改善高校進人用人環(huán)境、改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機制、健全符合中國特色現代大學特點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和加強高校經費使用管理等意見,進一步擴大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盵3]關于高校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2014年1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重視高校黨的建設,是我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盵13]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辦好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牢牢掌握其領導權,使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表率和堅強陣地。高校黨的領導,一是政治領導,二是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就是要保證黨的領導在高校工作中能夠全面發(fā)揮作用,保證高校不偏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思想領導,就是要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肇始于近代的中國現代大學,雖然是西方大學的舶來品,但其根基卻是現實的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高校是社會主義的高校,進入新時代,中國的高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養(yǎng)人才是古今中外每一個國家的基本做法,“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9]中國高校治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基本規(guī)律在中國的必然選擇和具體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人才培養(yǎng)不出問題,這是我國高校治理最基本的邏輯和規(guī)律。除了人才培養(yǎng)以外,高校治理的現代化沒有黨的領導也是難以實現的。高校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具體一所高校的內部治理現代化,沒有黨委的統籌、協調,各種力量和資源很難形成合力。因此,在高校治理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關鍵。
如何在高校治理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是要堅持黨管高校的辦學方向,二是要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三是黨管高校改革發(fā)展,四是要堅持黨管高校干部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還專門討論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為在高校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校黨委對高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把方向、作決策、保落實;二是黨委要貫徹民主集中制,議大事、謀大事;三是要嚴格標準、嚴格把關,選配好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他還特別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標準要求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也即是說,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先進的辦學理念、深厚的學識學養(yǎng)、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心,還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不僅要掌握高等教育運行規(guī)律,還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把方向,具有駕馭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