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萍 趙娣 王特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AS)是加速出現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也是造成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西醫(yī)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他汀類藥物應用較為廣泛,但其副作用較大,患者對長期服用心存擔憂。黃永生教授認為AS的形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有著極大的關系,飲食傷飽、外感寒熱、情志內傷等因素使人體正虛邪戀而最終成痰、成瘀、成虛,故而發(fā)為本病,導師在臨床上認為此類疾病多見于痰淤并存,故在治療上以痰瘀論治來指導遣方用藥,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痰瘀互結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1
黃永生,全國名中醫(yī),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一批全國名中醫(yī),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師帶徒指導教師,擅治治療冠心病及支架搭橋術后諸癥,心律失常,心肌炎,頑固性心衰及內科疑難雜癥及、外、婦、皮膚、五官科等疾病。筆者在跟師出診中,見導師治療胸痹心痛病有其獨特用藥經驗,故整理醫(yī)案如下,以飧同道。
典型醫(yī)案
安某,男,49歲,就診日期2018年3月20日。主訴:胸悶痛伴心慌2年余,近期加重?,F癥:近日自覺胸部憋悶疼痛,后背稍痛,心慌,乏力,口干苦,手足心熱,時盜汗,腰酸,頭暈,后頭痛,耳鳴,納可,眠差,大便黏,小便黃,舌尖紅,體淡青紫瘀暗,邊有齒痕,苔黃厚濁膩,脈弦滑。中醫(yī)診斷為:胸痹心痛(痰瘀互結型),西醫(yī)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ú环€(wěn)定性心絞痛)。給予郁金15 g,石菖蒲15 g,陳皮15 g,炒白術10 g,鹽澤瀉15 g,茵陳30 g,青皮10 g,茯苓15 g,膽南星10 g,梔子10 g,丹參30 g,砂仁(后下)10 g降香(后下)10 g,三七6 g,莪術10 g,益母草15 g,6劑水煎服。
二診2018年3月29日:服上藥胸悶痛、乏力、手足心熱、腰酸、后頭痛減輕。心慌、盜汗消失。現癥:口干,耳鳴,太息,無其他不適癥狀。納可,眠易醒,大便可,小便稍黃,舌尖紅,體淡青紫,邊有齒痕,苔薄黃濁微膩,脈弦滑。予上方加生龍骨(先煎)30 g,生牡蠣(先煎)30 g,磁石(先煎)30 g,海藻30 g,昆布30 g,6劑水煎服。
三診2018年4月5日:服藥后諸癥改善明顯,納眠可,二便可,舌淡,體青紫,邊有齒痕,苔薄黃濁,脈弦滑。效不更方繼服上方。梔子加至15 g,膽南星15 g,上方去磁石,10劑水煎服。囑其適飲食,宜起居,避風寒,戒嗔怒。半年后隨訪身體頗佳。
按:中醫(yī)沒有“動脈粥樣硬化”一詞,但根據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可以歸為瘀證、痰證、脈痹、中風、胸痹、壞疽、眩暈、偏枯等范疇。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以痰、瘀搏結,阻于脈道為基本觀點,臨床上多以痰瘀互結辨證論治。中醫(yī)學認為, 動脈粥樣硬化是在濁、痰、瘀、毒病理因素作用下導致血液與脈道間相互關系失調而發(fā)生的一種病理變化。血液中所含的邪氣對脈道產生刺激作用,引起內皮細胞功能障礙,血液流動速度緩慢,濁、痰、瘀、毒積于脈壁之上, 導致脈道內膜增厚,粥樣斑塊形成。繼而出現一些類相關的疾病。所以采用中藥治療可達到最佳效果。方中石菖蒲[1]具有化濕祛痰、益智寬胸、和中辟濁的功效,郁金《本草備要》謂:郁金可“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陛牌雅溆艚?,芳香豁痰以開竅,清熱祛瘀以定志,疏肝理氣以達郁,二藥合用,相輔相成,使氣機順而郁自開,痰濁消散,不蒙心竅,神志自可清明[2]。茵陳、澤瀉、梔子具有清利濕熱,瀉火除煩、解毒的功效;白術、砂仁、茯苓健脾燥濕,和胃止嘔;青皮、陳皮、枳殼寬隔開胸,調暢氣機,共奏理氣化痰,氣順則痰化瘀解,脾健則濕除;益母草行淤血、生新血,淤血去則經調;海藻、昆布、南星消痰軟堅。龍骨、牡蠣用以鎮(zhèn)靜潛陽、澀精,使浮越之陽得以潛藏,神自安已。磁石潛陽納氣,鎮(zhèn)驚安神;三七活血消腫定痛、止血散瘀,使祛瘀不傷正;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兩藥合用加強化瘀通絡之功,達到活血不留瘀的治療效果。
黃永生教授取《血證論》“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之描述,提出“瘀能化水“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思路。導師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重點為斑塊的逆轉和消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為痰瘀膠結的外在體現,是痰瘀長時間膠結凝聚的產物,痰結成瘀,瘀又生痰,不斷進展和演化,痰不清,瘀難化,因此治療上需以化痰開路。將痰濁之邪蕩滌體外,繼以化瘀成水(痰),消散斑塊。
參考文獻
[1] 張東升.加味菖蒲郁金湯治療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痰瘀阻竅證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8,14(06):198-200.
[2] 楊趕梅,岳雙冰,朱慶偉,等.對藥菖蒲郁金治療抑郁癥的臨床觀察與病例分析[J].中醫(yī)藥導報,2008,14(10):26.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