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江
【摘要】目的 分析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治療的療效。方法 將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納入到研究中進行觀察與分析,共計40例患者,依據患者的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n=20,甲氨蝶呤)與實驗組(n=20,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情況與炎癥因子指標。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兩項炎癥因子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的療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含量,并減少不良反應,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雷公藤多甙;甲氨蝶呤;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2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臨床風濕免疫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疾病不僅造成患者身體機能、生活質量與社會參與度下降,也給患者家庭與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影響,該疾病的發(fā)病率也不斷增加,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因此尋求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手段,筆者認為可使用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為分析其具體療效開展本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納入到研究中進行觀察與分析,共計64例患者,依據患者的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n=20)與實驗組(n=20)。對照組:男性患者有6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5.87±5.22)歲;病程為0.42到6年,平均病程為(3.10±0.85)年。實驗組: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齡為22~69歲,平均年齡為(45.92±5.27)歲;病程為0.5~5.92年,平均病程為(3.41±0.89)年。兩組患者的以上數據資料進行比較,結果提示,兩組之間的差異不明顯(P>0.05),說明兩組患者可納入到研究中進行觀察與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藥物進行治療,每周服用一次,口服,每次服用10毫克。
實驗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進行治療,甲氨蝶呤的服用時間與劑量與對照組相同,同時服用雷公藤多甙進行治療,每天服用三次,口服,每天服用的總劑量與患者的體重進行選擇,即每千克1到1.5毫克。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治療三個月。
1.3 ?評價標準
①評價兩組患者用藥治療的效果,共分為臨床治愈(患者的相關體征與癥狀完全消失,且患者治療后的血清指標比治療前降低超過75%)、顯著(患者的相關體征與癥狀顯著緩解,且患者治療后的血清指標比治療前降低超過50%且小于或等于75%)、緩解(患者的相關體征與癥狀有所緩解,且患者治療后的血清指標比治療前降低超過30%且小于或等于50%)與無效(患者的相關體征與癥狀沒有變化或加重,且患者治療后的血清指標比治療前降低小于或等于30%,或提高)四個標準[1],符合前三個標準則表明患者的治療有效,以其之和計算總有效率。②記錄兩組患者在為期三個月的治療期間出現的所有不良反應,統(tǒng)計后進行比較。③在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對其炎癥因子進行檢測,統(tǒng)計后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兩組患者有多組數據需要進行對比與分析,均采用SPSS 19.0軟件,其中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并以t檢驗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并以x2檢驗進行處理。檢驗結果中P值與0.05對比,若P值較小則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則沒有。
2 結 果
(1)評價兩組患者服用藥物治療的效果并統(tǒng)計,對照組中,達到臨床治愈標準的患者有3例,達到顯著標準的患者有6例,達到緩解標準的患者有4例,達到無效標準的患者有7例,總有效率為68.75%;實驗組中,達到臨床治愈標準的患者有6例,達到顯著標準的患者有9例,達到緩解標準的患者有4例,達到無效標準的患者有1例,總有效率為95.00%。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明顯(x2=5.6250,P<0.05)。
(2)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所有不良反應,對照組中,有1例患者腹瀉,有1例患者發(fā)熱,有1例患者出現皮膚反應,有1例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總發(fā)生率為20.00%;實驗組患者無上述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0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明顯(x2=4.4444,P<0.05)。
(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炎癥因子指標,對照組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為(34.44±6.27)mm/h,C反應蛋白為(20.68±6.41)mg/L。實驗組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為(21.04±3.31)mm/h,C反應蛋白為(16.45±2.57)mg/L。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t1=8.4522,t2=2.7392,P<0.05)。
3 討 論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患有該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多關節(jié)受累、關節(jié)畸形、低熱、晨僵、疼痛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該疾病多發(fā)于女性群體,多發(fā)于40歲以上群體,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影響下,該疾病的發(fā)病人數不斷增加,成為了社會與臨床關注的重點。
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方法較多,如功能鍛煉、外科治療、一般治療與藥物治療等,其中藥物治療更加便捷且效果良好,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十分廣泛。以往臨床上多使用單一藥物進行治療,如甲氨蝶呤,該藥物為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該藥物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免疫反應,同時具有抗炎的效果,使用該藥物可有效緩解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其血沉,對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但單獨使用該藥物不僅治療周期較長,同時患者對該藥物的耐受性不好,長期使用會導致藥效降低,且出現多種不良反應[2]。因此筆者認為可在使用甲氨蝶呤的同時,給予患者雷公藤多甙藥物進行治療,該藥物的主要成分為雷公藤根提取物,不僅具有抗炎與抑制免疫反應的效果,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藥效發(fā)揮迅速,且不良反應少。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指標并降低不良反應,為分析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具體效果,筆者進行本次研究,其結果表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兩項炎癥因子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的療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含量,并減少不良反應,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莊銘城,王小燕,陳培嘉.雷公藤多甙片聯合甲氨喋呤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18):46-49.
[2] 周 ? 飛,鞏團偉,王 ? 晶,等.雷公藤多甙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及機制探討[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8,46(03):257-259+266.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