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課堂評價是對課堂上的人(學生)或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判斷、分析并且得出結論的過程。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評價更應當具有明確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指向。面對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需要,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切入點與落腳點,應當重新思考并優(yōu)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評價;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12B-0028-02
評價是對人或事進行判斷、分析并得出結論的過程。相應的,課堂評價則是對課堂上的人(學生)或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判斷、分析并且得出結論的過程。很顯然,課堂評價不只是簡單地對學生或學習過程做出好或壞的判斷,而應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中肯的、激勵性的判斷。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評價更應當具有明確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指向。
一、核心素養(yǎng)培育過程中課堂評價的作用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評價原本就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認識,往往是通過教師的評價來實現的;而從教學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角度來看,評價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的評價往往可以對學生已有的學習過程進行一個總結,進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下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但是,這些作用還只是體現在教學的“技術”上,事實上對課堂評價的作用的理解還需要從“理念”上來進行,比如核心素養(yǎng)就是當前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當然核心素養(yǎng)也不只是一個教學理念),當教師帶著對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去實施教學時,就需要關注課堂評價在其中的作用。
從學科的角度來看,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強調語言建構與運用等四個要素,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離不開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的優(yōu)化,同時也需要通過課堂評價來提供推力。甚至更多時候,評價能夠更為顯性地發(fā)揮作用,這是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知識學習與能力生成仍然是主要任務,而只有到了課堂評價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才有更大的空間將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結合起來。從這個角度講,語文教學評價必須從時代背景出發(fā),緊扣語文課程的特點和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規(guī)律,同時考慮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因素,結合教學實際、知識和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
例如,在《相信未來》這首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詩并走入詩境,是首要的、主要的教學任務。這并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任務,比如說讀懂詩中的“蜘蛛網”代表著黑暗的勢力,讀懂“網”所意味著的對人的“束縛”,讀懂其呼應著的“查封”。又比如說,“我的爐臺”據說的不僅僅是爐臺,還應當是“產生希望的地方”,而“美麗的雪花”則象征著質樸與純潔……這些,就是首要教學任務的組成部分。
僅僅完成這個任務,其實無法抵達詩的境界,也無法更有效地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因此,這個時候課堂評價就可以發(fā)揮作用。這個作用主要是引領作用,引領的起點是學生的已有思考,引領的終點是詩境中的核心素養(yǎng)元素。這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可以從上述從詩文的文字中發(fā)掘隱喻的層次;二是站在詩人的角度領略詩中的意蘊,當然也包括詩人對文字的駕馭能力等。這些都對應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等。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課堂評價的基本原則
既然要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需要去開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那么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就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有教師提出這樣的觀點:教師應切實樹立評價意識,精心設計評價語言,使之富有主體性、誘導性和激勵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煥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引領學生興致勃勃、滿腔熱忱地行走在語文學習的征途上。筆者在總結之后進一步認為,課堂評價的基本原則應當這樣確定,即從學生的結果出發(fā),判斷學生的思維過程,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依據,然后瞄準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目標,去進行激勵性、引導性并存的評價。
例如,在上文《相信未來》的教學案例中,作為一首詩的學習,學生原本就存在閱讀上的稍許障礙,這個障礙正在于從詩之簡潔的語言中讀出詩之深意,亦即所謂的詩境。當學生只讀得懂詩的表面意思時,需要教師的課堂評價,當學生理解還需要突破時,依然需要教師提供有效的課堂評價。
很多學生在首次讀到該詩的時候,大腦里形成的表象就是根據文字的字面意思來構建的,比如說詩的第一句“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我的爐臺”,絕大多數學生大腦里想到的就是蜘蛛網和爐臺,他們更多的是對“查封”一詞感興趣,但也只是認為該詞用得有些夸張而已。這個時候課堂評價應當是:詩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能夠通過看似淺顯的文字描述深刻的道理,透過本句的用詞,你能感覺到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呢?這實際上是一個評價與問題共存的過程,目的就在于對學生已有的認識作一個評價,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第一理解并不深刻,而詩之理解應當透過文字看內涵。
事實證明,這樣的評價往往能夠促使學生反復研讀文本,從而促進自己對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的理解——對應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對文字背后所描述的內涵的領悟——對應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對詩境的感受——對應著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而最終形成的對詩的認識,則顯然對應著文化傳承與理解。
于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課堂評價的作用,針對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不同要素,教師在不同的時機選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評價,就可以讓相關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在學生的思維當中進一步凸顯出來,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教學評價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過程。
三、課堂評價驅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發(fā)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評價無論是對基本的教學任務的完成,還是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來說,都起著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生成理解,這些理解客觀上處于學生自身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但經驗表明,其并沒有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高點,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借力于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作用機制在于,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去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是評價發(fā)揮課堂上的“指揮棒”作用的新內涵。由于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在設計好了核心素養(yǎng)的道路之后,學生就可以被引導到這條道路之上。于是就可以跟上面案例中所發(fā)生的情形一樣,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在文本解讀或者其他的學習過程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是怎樣得到培育的。于是課堂教學評價與核心素養(yǎng)培育之間也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密切的因果關系。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yǎng)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要素的落地,需要在課堂評價的推力之下,更好地與學生建構語文知識的過程融合,只要這個過程能夠實現,那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就能夠得到保證。這實際上也為課堂評價提出了新的命題:面對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需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切入點與落腳點,都應當重新思考并優(yōu)化。
四、結束語
總之,課堂評價無論在什么樣的教學背景下都是重要的,都需要結合具體的學情去研究更加契合的評價策略。而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對包括語文教學在內的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是語文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語文教師既需要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理念,更要研究課堂評價與之存在什么樣的聯系,這樣才能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參考文獻:
[1]韓詩.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策略探尋[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4).
[2]李明.遵循科學原則,讓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走向有效[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