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一玲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療的應用和意義。方法 選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到院進行治療的時間為2017年6月~2018年11月,隨機均分40例患者為每組20例的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急救方式予以治療,研究組采取院前急救方式予以治療,就兩組治療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較對照組而言,研究組再通率明顯更高,達到87.5%,且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和醫(yī)院反應時間也明顯更短,兩組之間差異明顯,P均<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采取院前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在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患者預后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
【關鍵詞】院前;溶栓治療;冠脈再通;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1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常見心血管疾病,在臨床治療時其關鍵就在于盡早進行血栓的溶解。臨床實踐和文獻報道均證實,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實施院前溶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表現,提高冠脈再通率[1-2]。本次就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相關情況進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到院進行治療的時間為2017年6月~2018年11月,所有患者均滿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斷標準,均在知情下簽署同意書,愿意配合完成整個研究。排除血壓控制效果較差患者、肝腎功能嚴重異?;颊?、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患者、伴活動性潰瘍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存在卒中病史患者等。以隨機方式將40例患者均分成各20例的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男性病例15例,女性病例5例,年齡區(qū)間范圍49~70歲之間,平均年齡56.08±6.53歲;研究組中男性病例14例,女性病例6例,年齡區(qū)間范圍48~69歲之間,平均年齡56.12±6.49歲。兩組一般資料P均>0.05。說明組間研究結果可比性好。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急救方式予以治療,按照急診流程和要求實施溶栓治療。研究組采取院前溶栓治療,即急救現場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詢問其發(fā)病情況和既往病史,經初步診斷,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狀態(tài),予以吸氧、止痛、心電圖監(jiān)測以及鎮(zhèn)靜等治療。采取口服的方式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和硫酸氫氯比格雷片,劑量各為300 mg。構建靜脈通道,根據患者癥狀表現和疾病情況進行對癥處理,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將其送往醫(yī)院,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多和患者和其家屬溝通交流,介紹早期實施溶栓治療的好處。經綠色通道送至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實施心電圖復查,檢查患者凝血情況,以靜脈滴注的方式使用尿激酶與氯化鈉注射液,半小時內完成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冠脈再通情況,記錄急救反應時間和醫(yī)院反應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本次研究所獲數據予以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即(x±s),以t比較檢驗;各組計數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以x2進行比較檢驗,結果顯示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治療,對照組成功冠脈再通病例數為10例,再通率為50.0%;研究組成功冠脈再通病例數為18例,再通率為9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P<0.05。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醫(yī)院反應時間比較情況如表1所示,P<0.05。
3 討 論
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為冠狀動脈急性閉塞,造成動脈供血供氧不足,繼而導致心機細胞缺氧受損和壞死。臨床實踐和大量文獻報道均表示,在急性心機梗死的治療中其關鍵就在于盡早實施溶栓治療,使患者心肌供血能夠盡快恢復,避免心肌細胞壞死[3-4]。另外溶栓治療還可改善患者受損心肌細胞或者壞死細胞,提高預后。本文對研究組20例患者采取了院前溶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再通率、急救反應時間以及醫(yī)院反應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均<0.05。
綜上言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院前溶栓治療,可使患者冠脈盡早再通。
參考文獻
[1] 楊 斌.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溶栓策略(院內、院前)臨床治療價值比較[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167.
[2] 馮軍鵬,王有恒,陳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漿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溶栓再通的關系[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9,4(3):25-26,36.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