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嬌
【關(guān)鍵詞】搶救室;護理科室;溝通模型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1
搶救室是醫(yī)院的重要門戶科室,也是許多疾病的第一治療和護理科室。病人往往處于急性和危重狀態(tài),病人的病情變化迅速,流動性很大。因此,急診科護士需要在高強度的環(huán)境中工作。頻繁地與急診醫(yī)生溝通,各班組之間進行交接,以及各科室轉(zhuǎn)運交接,若交接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失誤,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這也要求急救護士在交接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考慮、做、處理和記錄到位。為此,本次研究在急診交接交接單的基礎(chǔ)上結(jié)SBAR(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1]溝通模型,該模型是實施改善患者安全性的中等證據(jù)[2]。
1 SBAR交接模型的內(nèi)容和應用背景
SBAR是由四個部分構(gòu)成。S,現(xiàn)狀(Situation):患者目前的狀況如何;B,背景(Background):導致患者當前狀況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什么;A,評估(Assessment):評估與患者相關(guān)癥狀的因素;R,建議(Recommendation):建議對方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它由美國海軍開發(fā),最初用于核潛艇的轉(zhuǎn)移,并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被引入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3]。隨后,它在國內(nèi)外臨床實踐中得到推廣,特別是近五年來在醫(yī)學領(lǐng)域的急診科室,像搶救室、ICU、急診觀察室。
2 SBAR的應用形式
2011年《國際患者安全目標》提出,最容易出錯的信息交流是口頭方式。這也是臨床中盡量避免口頭醫(yī)囑,目前我國臨床工作口頭交接班沒有一定的模式,交班技巧多是由高年資護士口頭傳授、經(jīng)驗傳承與自我學習而來,交班內(nèi)容常有所遺漏或重復,SBAR在規(guī)范口頭交接溝通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理想的SBAR口頭溝通只需要1 min,就能將溝通內(nèi)容簡潔、有效的傳達給對方,分別是現(xiàn)況(s):10 S,背景(B):20S,評估(A):20S,建議(R):10 s[4]。設(shè)計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搶救室滯留患者交接單的目的是輔助口頭交班。
3 SBAR溝通模式對交流溝通的影響
溝通不暢包括信息模糊和不準確、信息不足、溝通障礙以及信息溝通不及時有效[5]。特別是在重癥危重病人和復雜護理操作的管理中,如果科室不制定可操作性強的交接流程,護士容易缺乏護理評估能力,導致對病人病情的不完全了解[5]。而傳統(tǒng)的口頭交班具有在交接過程中偏離主題的情況,比如在交接中花大量精力和注意力議論和討論與患者治療和護理不相干的問題。研究[6]顯示,SBAR溝通模式有助于護士在交接危重患者時快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診斷,異常值和護理重點。SBAR溝通模式可以明顯提高緊急情況下醫(yī)護人員溝通的一致性,,有利于改進護理交接程序,提高交接質(zhì)量。張曦等[7]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在進行面對面床邊交接時,護士可以遵循SBAR溝通模式,理清交接思路,避免混亂和信息遺漏。
4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搶救室滯留患者交接單
是由急診搶救室工作5~10年護士基于SBAR的四個模塊結(jié)合急診搶救室的日常交接班模式進行設(shè)計的,豐富了原有SBAR的內(nèi)容,但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思路。詳見表1。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標準,對護士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需要較長時間知識與技能的強化培訓才能適應,才能真正使SBAR溝通模式發(fā)揮預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Boaro N,F(xiàn)ancott C,Baker R,et al.Using SBAR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inter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teams[J].J Interprof Care,2010,24(1): 111-114.
[2] Muller M,Jurgens J,Redaelli M,et al.Impact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patient hand-off tool SBAR on patient safety:a systematic review[J].BMJ Open, 2018,8(8):e22202.
[3] Klim S,Kelly A M,Kerr D,et al.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nursing handover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n individualise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J].J Clin Nurs,2013,22(15-16):2233-2243.
[4] 周菊珍,張宇平,朱美麗.六西格瑪管理在護理交接班流程的應用[J].醫(yī)院管理論壇,2011,28(7):44-46.
[5] Whittingham K A,Oldroyd L E.Using an SBAR - keeping it real! Demonstrating how improving safe care delivery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 top-up degree programme[J].Nurse Educ Today,2014,34(6):e47-e52.
[6] 張? ?曦,夏莉娟,鮑春燕,等.SBAR溝通模型在腫瘤病房護理床頭交接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04):265-26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