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璐
(西北民族大學(xué),甘肅 蘭州 730030)
孟子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這是一個遭受著各方征戰(zhàn),社會秩序混亂有著很多紛爭的亂世。孟子在他當(dāng)時所處的時期中,孟子不僅批判了現(xiàn)實,對改造方案也是提出了看法。所以,對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把握在孟子這里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意義。孟子從人和動物的共同和人和動物的區(qū)別的自然屬性出發(fā),進行一系列的對比,最后通過論證提出來了性善論這一思想。孟子的性善論在中國作為重要的倫理思想一直流傳至今,也同樣成為了中國倫理思想中重要的源泉和基礎(chǔ)的組成部分。孟子對于性善論的提出是希望告訴人們?yōu)槭裁匆柿x這個問題。這都是因為人們都是具有向善的本性的,向善是人們所具有的本能。
孟子認為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同樣也都是具有改變的可能性的。孟子對人的本性具有能動的特性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突出。在孟子看來,水當(dāng)然就像告子說的一樣,是沒有固定的往東流或者往西流的方向。但是水是具有固定向下流的定論的。水的本性就是從上到下的,人的本性善良,就如同水的本性那樣,是具有自己本身就是如此的趨勢的。反而相反的是,水如果從下往上流,是因為具有外力作用的結(jié)果,而這些并不是因為水的本性。這也就說明,人的本性就和水的本性一樣,是一種自己就是這樣,自己具有能動性的趨向。孟子提出人的本性中的向善,就好像水的本性中的向下流。人是沒有不向善的,水也沒有不向下流的。當(dāng)然,如果拍水你是可以使水跳起來的,甚至可以讓水高過了額頭;擋了水它就會倒流,水自然就引到了高山之上。但是,這難道是水自己所具有的本性嗎?是當(dāng)時所處的形勢所迫讓它這樣子了。是什么導(dǎo)致人去做壞事,就是因為他的本性也受到了這樣的逼迫。人哪怕是不善良的,也并不是意味這個人是不具有向善之心,只是說明外力的作用是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缘摹?/p>
在孟子的道德思想體系中,人天生具有“不忍人之心”。這是天生就具有的道德特質(zhì),同樣這也開創(chuàng)了人們應(yīng)該所擁有的道德世界。對于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是具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的。因為先王就是由于具有去體諒別人憐憫別人的心情,所以也就有了會體恤百姓的政治。因為有著體恤其他人憐憫其他人的心情,所以對百姓的政治也變的更加體恤他們憐憫他們。就是因為如此,治理天下才會變的容易,就如同在手里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從平常事件中就可以看出,為什么會說每個人都是具有憐憫別人體恤別人的心情的。是因為,假使來說今天有一個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肯定會立馬產(chǎn)生同情的心情,他會下意識的去幫助那個小孩子,他這樣的行為并不是想要和這個孩子的父母拉近關(guān)系,也不是想要在大家旁人眼中獲得聲譽,當(dāng)然也不是因為討厭這個孩子的哭叫聲才有了這種心理。這都是因為他具有“不忍人之心”。以人性的前提來去推導(dǎo)政治的話,這也就是恰恰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而剛好就是因為這種仁義的心才會推導(dǎo)出來仁義的政治。在孟子看來,“不忍人之心”是人們本性,是一開始就具有的。所以,仁政也是如此,是不能質(zhì)疑不可能改變的道理。
仁義禮智是屬于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了,而這些道德原則都是“不忍人之心”所帶來的。人的善良本性體現(xiàn)為四心。孟子的“性善論”中認為人天生就具有四種善良的心。孟子認為,每一個都是擁有惻隱之心,都會對其他人產(chǎn)生憐憫的心。假若沒有惻隱之心,那這個人不可以稱之為人。這也就表明仁是做人最起碼應(yīng)該具有的原則。孟子認為人的心中要一直擁有仁的地位。而仁才是人最本質(zhì)的基本屬性,這也就是性善所蘊含的基本內(nèi)容。而對于人同樣至關(guān)重要的還有羞惡之心,做人是需要羞恥心的,一旦一個人連羞恥心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他無藥可救。羞恥心既可以讓道德得以凈化,又可以讓人奮進努力。當(dāng)一個人覺得不如別人是恥辱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努力趕上別人。在羞恥心的驅(qū)使和引領(lǐng)下人們會更加奮發(fā)努力,自強不息。孟子同樣指出,有了羞恥之心就意味著義的開始。要做到以禮待人。孟子在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上,不光是要求自己做到以禮待人,同樣也希望別人能夠以禮待己。
綜上,孟子的人性論中,性善是可以表明仁義禮智是根源于心中的,同樣這也就證明了仁義內(nèi)在、性由心顯。孟子的性善論中表明仁義禮智并沒有違背人性,反而是完全符合人的內(nèi)在本性的。將人這個個體的善加以推崇最后實現(xiàn)了仁政的目的,這才是孟子性善論所追求的結(jié)果,也代表著孟子性善論有了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