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宏 龔萬能
近年來,枝江市職業(yè)教育中心順應“課堂革命”的時代號令,以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深入推進“雙導雙帶”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從課堂模式、內容體系、學習載體、組織形式、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監(jiān)控等方面開展了探索與實踐。
“雙導雙帶”引領課堂教學改革
“雙導”是指任務導向、行動單導學。“雙帶”是指變學科體系為工作體系,帶動教學內容改革;變個體學習為小組合作學習,帶動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雙導雙帶”課堂以任務為主線、以行動單為載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任務之中。這個任務可以是撰寫一篇文章、理解一個概念、掌握一類題型解法、描繪一幅圖形、設計一張表格、制定一份計劃、撰寫一份調查報告等,一個教學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力求以任務(學習或工作)為驅動,以某個實例為先導(示范引領),進而布置任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行動單、制定計劃)、展示交流(討論)、組織實施(小組成員協(xié)作或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成果展示、拓展深化(提出困惑、歸納提煉)等環(huán)節(jié)掌握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行動單元,重構課堂教學內容新體系
變學科體系為工作體系,將原有遵循學科體系編制的教材結構,轉化為以工作項目為行動單元(教學單元),實施工作任務課程化、課程結構模塊化、模塊內容項目化是“雙導雙帶”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要點。
行動單元是基于專業(yè)工作崗位,將多個工作崗位相同、工作性質相近的工作任務應用分類計數(shù)原理整合成一個行動單元,或是將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工作任務應用分步計數(shù)原理整合成一個行動單元。
一個行動單元包括:典型的工作任務(可能不止一個)、學習目標描述、操作技能、理論知識點、學時計劃、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要求、單元學習評價、單元成果展示八大方面。同時,行動單元的設計應遵循五個原則:一是必須與行業(yè)(或企業(yè))的生產(chǎn)和工作過程有直接關聯(lián),是真實場景;二是理論實踐一體化,在實踐體驗中構建必要、夠用的理論知識;三是單元的學習成果應具備可展示性;四是設計的行動單元目標要與職業(yè)資格標準相融合;五是一個行動單元的學習時間以不超過一周的學習課時為宜。
行動單,課堂教學學習載體新工具
行動單以任務(問題)為導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行動單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對其他資源進行整合,是課堂知識結構(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表;行動單留足學習痕跡,記錄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筆記本;行動單設置工藝流程(解題操作步驟)欄目,是學生技能(解題)操作的指南針;行動單留下總結空白,是學生自我反思小結的備忘錄。
行動單包含任務(課題)名稱、任務描述、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知識技能儲備、學習方法建議、學習過程設計、總結提升、問題檔案和學習反思等內容。通過“行動單”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基礎性問題、綜合性問題、生成性問題)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行動單編寫有五大要求:一是要體現(xiàn)學科特點、特色;二是要以任務(問題)為主線,融知識、方法于任務中;三是有利于將行動單轉化為工作體系校本教材;四是內容要緊貼學生實際;五是學習環(huán)節(jié)清晰,體現(xiàn)先學后教理念。
合作學習,體現(xiàn)課堂教學學習組織新方式
“雙導雙帶”課堂教學模式要求下的小組合作學習要從六個方面去落實落地。
一是要科學建組、明確分工。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選出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人,起好組名,合理分工,明確學習任務。
二是要設置好座位模式。座位模式可由過去傳統(tǒng)的行列式變?yōu)楦子趯W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分組式。
三是要保證自主思考。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獨立思考,有了疑問才會產(chǎn)生互相交流、質疑、解惑的欲望,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
四是要設計好學習內容,明確學習流程。合作學習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思考性、啟發(fā)性、探究性或趣味性、生活性,或熱點性、規(guī)律性。合作學習包括自主思考、結對互助互查、組內討論交流、班內交流展示、教師點撥生成等基本流程。
五是學習成果要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包括組內成員之間和班內組際之間的交流,交流可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彌補個體、小組思考的不足,進一步內化知識、歸納出合理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六是要加強小組評價。要關注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討論中的情感把握以及交流的能力,盡力捕捉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的學業(yè)評價,并將個體評價融入小組評價,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
線上線下,健全課堂教學改革教學環(huán)節(jié)新結構
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手機已成為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最便捷的學習工具。通過手機,學習平臺實現(xiàn)了資源推送、課堂簽到、實時答題、隨機點人、多屏互動、觀點彈幕、數(shù)據(jù)分析、反饋評價、查閱預習復習、提交圖文音視頻作業(yè)等多種功能。平臺以學生為中心,累計課堂積分量化學習行為,通過勛章、任務、闖關、排行榜等多種方式激勵學生。
學習流程可以簡化表述為“知識(理論)任務—知識(理論)問題—方法(操作)任務—方法(操作)問題—提煉升華”。首先是任務驅動的學習,要求學生運用工具和資源,去探究解決特定的問題,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再進入問題引導的學習。先是交流分享學習成果,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可以在平臺上分享,可以在小組內分享,也可以在班級分享。然后針對學習中的問題合作探究。教師根據(jù)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線上或線下組織討論探究。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學校可以掌握實時數(shù)據(jù),從而完善課堂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通過課堂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課堂評課議課診課。學校的課堂教學大致分為三類:基礎文化課、專業(yè)理論課、專業(yè)操作課。其中帶有共性的觀察點有:行動單、任務導向、課堂時間的分配、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訓練等。為了更直觀、明了地記錄和呈現(xiàn)各要素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對于各觀察點有比較明確的要點提示和描述,有助于增強量表的可操作性。根據(jù)六個共性觀察點加上信息化應用及成果展示,學校編制了八類觀察量表。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開展“五步”課堂診斷研究:個人反思說課-觀察員評課-同行發(fā)言議課-骨干評述診課-團隊跟進改課。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課堂革命是心靈、觀念、課程、技術等全方位的革命。課堂革命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枝江市職業(yè)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