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縣和溪中心小學 林小紅
將故事教學模式應用到語文課堂,既能調動課堂氛圍,又能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把拼音、閱讀和寫作等融入故事情景,一邊講故事一邊學知識,在相互滲透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在富有感染力的學習環(huán)境下提高小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符合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需求。
故事教學法實際上已經(jīng)有很長的發(fā)展歷史,從長期實踐中來看,將這一方法應用到低年級拼音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類學科大多比較枯燥、乏味,若教師一味地傳授理論知識,時間一長,學生會對此產(chǎn)生厭倦心理。所以,在拼音教學中,教師主動向學生講解幽默、輕松的故事,能激發(fā)他們對朗讀、書寫拼音的能力,尤其是在音節(jié)書寫中,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寫,找準四格線的位置。于是采用故事+“層樓”的方式,以“F”為例,“F”看起來像是小旗子,它站在二樓的位置上,腰上還插上了一把寶劍……又或者是“K”,K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每次出門的時候,都會熱情地張開雙手,主動擁抱別人。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童話故事強化學生對拼音的記憶,在整體認讀音節(jié)yi、wu和yu的教學中,教師告訴學生:在拼音森林中,單韻母、聲母是一家人,聲母家的y姐姐和w哥哥樂于助人,喜歡幫助小i、小u這些弟弟妹妹,出門的時候手拉手,各自排著隊去照相。利用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對此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于是在想象中強化了他們的記憶,為日后的識字、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故事法的有效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下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國漢字非常多,而且有的字形也比較接近,這無形中就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性,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形近字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互混淆的情況,降低了整體的教學水平。對此,教師可以主動編制一些趣味性極強的故事,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加深對漢字的印象,通過故事告訴學生其中蘊含的道理,增強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
以“山”字為例,剛開始教師不要直接教學,而要根據(jù)學生的個人特點、學習能力進行分組,4~6人一個小組,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懂得漢字的多種讀法。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在家人、妻子的疑惑與勸解中,愚公仍堅持自己的想法,試圖用自己的雙手來移山,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這一動畫場景,學生在想象中認識到“山”對愚公一家所帶來的影響。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刻意引導,既要認識到“山”的讀法、用法等,還要理解寓言故事中人物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高貴品格。因此,在漢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將“學”“用”有效整合,賦予漢字一定的寓意,使學生對此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印象。
閱讀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為學生講述一個故事,簡單且具有感染力,讓學生同故事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逐漸喜歡上閱讀。根據(jù)低年級小學生的認識水平,教師利用故事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生活經(jīng)驗的有機整合,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以《烏鴉喝水》為例開始課堂導入工作:“同學們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烏鴉,因為外貌丑陋被人類所疏遠,但是它們實際上卻是飛禽中的優(yōu)秀代表,對于年邁的母親,小烏鴉會出去覓食,接著喂到烏鴉母親的嘴里。”介紹了背景以后,從一個故事順利延伸到另一個故事中,讓學生對烏鴉產(chǎn)生了美好的印象,于是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也能聽進去。
接著用故事來提問:如果將“烏鴉喝水”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框架,如何從故事發(fā)展、過程和結果來概括,接著教師按照這一順序讓學生總結、復述。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故事中告誡人們的道理:每個人在成長、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磨難,看待問題的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從而讓閱讀方案始終游離在故事的框架中,通過故事讓低年級小學生懂得烏鴉也是人類的朋友,要善于贊揚大自然中的一切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認知課文。
低年級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表明,要求小學生在聽故事的時候提高他們復述故事的能力。這也從側面表明了故事教學在口語交際中的應用優(yōu)勢,所以教師要借助這一特點來完善口語交際活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不僅要讓他們懂得知識的應用過程,還應該主動說話,語言邏輯清楚且有禮貌,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素養(yǎng)。
例如在“小兔運南瓜”的口語活動中,兔子如何將南瓜運到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選擇最有趣的形式去編寫一則故事,要有開頭、事情經(jīng)過和結尾。接著讓學生主動想象,如何幫小兔子將南瓜運回家中?這種趣味性極強的故事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滲透生活理念的過程中考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若哪天遇到類似事情,應該如何解決?另外,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給他們預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言,闡述自己在學習了文章以后有怎樣的感受,切忌將自己局限在固定的框架內(nèi),這樣才能發(fā)揮出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獲得一個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故事教學可以為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基于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利用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故事,優(yōu)化拼音、識字和閱讀等方面的教學工作。同時,教師也要采用理論+實踐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去創(chuàng)作故事,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探索,不斷開闊小學生的視野,為日后高年級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