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鑒厚
(承德市興隆縣平安堡中學,河北 承德 067300)
當“見微知著,小課堂大教學”這一口號逐漸呼喊的十分響亮的時候,全國教育工作者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以“微課”為代表的科學網絡、信息數(shù)字技術正在對傳統(tǒng)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微課熱”的現(xiàn)象日趨火爆。然而,在我們所看到的“微觀熱”現(xiàn)象背后,也不難發(fā)現(xiàn)“冷處理”方式,目前的“微觀熱”現(xiàn)象還停留在收集,評估,生產,培訓等階段。微課程仍然很少扥能系統(tǒng)地應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微課程”尚未完全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戰(zhàn)線。
“微課”這一新的教學手段開始于2010年的星星之火,并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微課熱”現(xiàn)象,然后再慢慢冷卻。絕大多數(shù)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深入的研究和反復的實踐微課程中發(fā)現(xiàn)。微課程作為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新生事物,在實踐中并不像人們最初預期的那樣受歡迎。它們與課堂教學的互補性更強,更適合以一種補充性的教學手段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
可是,在這股熱潮中,官方和私營微型平臺不斷涌現(xiàn),就好像它們在互相追趕一樣。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基層薄弱地區(qū)學校,不斷的搭建自己的網絡平臺,不少事業(yè)企業(yè)單位積極參與其中。在這股涌起的微課平臺浪潮中,真正好的微課視頻卻比較少見。由此可見,目前微型課程的設計和開發(fā)都沒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實踐應用的目的,導致微課程的實踐性普遍薄弱。
“微課”,若想真正的脫帽,走進普通教室中,邁進大眾課堂里,實現(xiàn)“軟著陸”,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其目的性。為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必須創(chuàng)建微觀課堂。其存在的唯一原因是使教師放松,學生放松,教學過程更加高效。任何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都與課堂載體無關,總之一切都是為學習服務的。微型課堂貫穿普通課堂教學過程中,二者相結合,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這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是微課的真正含義。
任何教學改革的研究最終都必須以學生和教師為基礎,否則只會流于形式,徒有其表,只會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不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作用。微型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最終目的將是被學生有效的利用,而不是作為一種被擱置的資源,它永遠不可能存在于競爭之中,更不用說成為一種“我想要”的政治成就工程了。
微課程的制作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多地還取決于制作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智慧。雖然麻雀體型小,但其五臟俱全,微課的“短小精悍”的特點最終還是要落在“精”與“悍”上。其本質體現(xiàn)在精細的教學設計中,更體現(xiàn)在學習效果的沖擊中。短短幾分鐘的視頻不僅需要制片人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制片人進行巧妙的設計構思,只有這樣的微課視頻才能真正動搖學生的心,幫助其更好地學習。
盡快實現(xiàn)微型課程平臺的頂層設計,達成多方共識,增強微型課程資源的實用性,是實現(xiàn)微型課程在教學線上軟著陸的又一重要途徑。我們經??吹?,學校投入巨資建設的微型課程平臺必須通過行政措施“分配”給教師。而老師“精心”錄制的視頻卻不受學生歡迎。這其中原因很是有趣(諷刺)。
首先,微格課程的建設應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方面達成共識,從微課堂的產生、借助或構建自己的資源學習平臺的應用,形式上應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從長遠來看,有必要構建一個學生喜歡使用、教師喜歡使用、學校喜歡使用的微型課堂資源平臺。教育主管部門應從競爭型向應用型轉變,組織區(qū)域性實踐與應用研究,實行區(qū)域共享與共建機制。在教師層面,作為教學研究的實踐者,應把重點轉移到對課堂教學的微觀支持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規(guī)范微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在學生層面上,要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中加強微課程的知識內化程度,以避免知識學習的“淺層閱讀”。
確實,“思想”的引入并沒有改變微課程的本質,但是課前知識點的自學階段恰到好處。學生可以通過微視頻學習掌握新知識。單向溝通的短板和微課的弱互動性,則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階段必須輔以指導計劃的課前練習,實現(xiàn)對課堂內容的感性理解。通過指導計劃的基本互動,補充簡短的微格課,實現(xiàn)微課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xiàn)。
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和討論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知識,使學生能夠從微視頻的知識獲取中進一步完成知識的內化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課堂思維學習階段既是學生總結和提高知識、學習過去的階段,也是轉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階段。它因人而異,而微課又一次發(fā)揮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又一次實現(xiàn)了微課程的軟著陸。
更值得我們期待的是,“微課熱”的這場盲目沒有方向的大潮早日退去,大浪淘沙始見金,大潮退去,真金積淀,唯有洗盡浮華,仍然屹立于教學之中的微課,才是真正以應用為目的微課,才是我們需要的微課;讓我們共同祈禱,更加完善的,更加完美的“微課時代”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