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艷玲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格莊鎮(zhèn)中心學校,河北 保定 074200)
小學數學不僅要求小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求“會學”。教學不僅僅是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的學。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習慣,努力創(chuàng)設投入的環(huán)境,關心學生發(fā)展,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掌握學法,使他們在愉快、輕松的環(huán)境中主動投入參與并獲取知識、技能。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呢?如何去引導學生快樂學習,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興趣”兩個字。正如: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鮮明地指出:“我發(fā)現J粒子的原因就是興趣?!闭f明興趣對于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什么是興趣呢?“興趣”指的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一個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會產生驚異感。在學習過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會達到對所學知識迷戀不舍的地步;在學習后,他會產生滿足感,覺得書是他的良師益友,自己從中受到了啟迪,并由此產生歡快、愜意的心情,所以,學習興趣是人才成長的“起點”。
“微笑是教師職業(yè)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象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決不能將其情緒帶入教室,若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注定這節(jié)課失敗無疑。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
如果教師對教育事業(yè)有無限的熱情,對學生充滿希望和真摯的愛,對自己的數學學科有深厚的感情。那么學生就能喜歡上這位老師,就會樂于上這位老師的課,就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敬昂。如:對于經常犯錯的個別學生,我從不冷落和嫌棄,不在辦公室大聲訓斥,而是私底下找他們交談,給他們以真誠的愛,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對于作業(yè)不認真完成的學生,我是先查找原因,然后再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這樣,就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和他們共同探討問題,是和他們平等相處的,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傊瑢W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只在于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喚起學生的好學,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達到樂于參與學習的目的。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這種關系應用于課堂,但建立在平時。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平素就應不斷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心理修養(yǎng),不斷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業(yè)務素質.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練習是學生學習的一項必要的實踐活動,它應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指導性的教學訓練活動。因為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進行反饋調節(jié)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從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大膽、創(chuàng)新地精心設計快樂的課堂練習,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信息、生活領域中去,拓寬學生的解題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的導入:在羊村里,一只胖胖的小肥羊既貪吃又自作聰明。羊村長準備利用分青草的機會教育它。羊村長給每只羊準備了8捆青草,要求2天吃完。許多小羊都拍手表示滿意,只有小肥羊說:“太少了,不夠吃”。羊村長就分給他16捆青草,要求4天吃完。小肥羊還說不夠,羊村長就分給小肥羊32捆青草,要求8天吃完,這時胖胖的小肥羊才滿意。其他小羊們都在笑,胖胖小肥羊卻覺得莫名其妙。這樣創(chuàng)設快樂練習,寓知識于故事中,快速引入學習情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睂W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因此,讓學生動手實踐,手腦并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中可設計如下環(huán)節(jié):
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拿起一張紙,隨意撕掉一塊,問:“撕掉的是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嗎?好,如果不是,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紙折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蓖ㄟ^展示,學生發(fā)現折法有很多種。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的過程中了。
在講授“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出示兩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容器,問:“圓錐和圓柱聯系密切,你們猜一猜,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學生大膽猜測,為了知道自己猜對與否,便會非常迫切地想進行實驗以求驗證。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進行實驗,用圓錐形容器裝滿沙子倒入圓柱形容器里,看幾次倒?jié)M,通過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到的結論,印象深刻,理解起來也會更容易些。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fā),我們的課堂將會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