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 夏小燕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與主動探究精神方面要比低年級學生強得多。鑒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應該秉承素質教育理念,以興趣為導向教學,積極利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中,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作為新興教學模式的代表類型,比較貼合新課改教學目標與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積極促進小學高年級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尤其對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而言,通過借助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數學教師可以深入學生群體當中,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幫助學生完成數學教學工作。
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間接證明唯有真正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融入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從客觀角度來看,數學學科本身就屬于集邏輯性與復雜性于一體的科目內容。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數學基礎知識,才能夠有效解答數學習題。為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數學教師就必須按照素質教育理念,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但是結合實際來看,數學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組織內容缺乏實踐性與科學性,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問題的出現。最重要的是,學生主體地位尚未得到完全體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仍舊占據主導位置,多數學生無法得到實踐性學習,課堂效率始終不高,長此以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多年來,小學數學教學始終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式實施教學,但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效率方面均存在較多不足,再加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局限性過強,學生很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出自身的主體地位,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效果將無法達到預期。除此之外,課堂教學缺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興趣等基本上成為課堂教學的普遍現象。因此,尋求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儼然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可以構建出良好的互動關系,不僅可以讓數學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同時也可以讓數學教師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措施。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討論時間,主要根據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討論與交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討論過程當中,重點針對學習上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全力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主張教師與學生之間針對課堂上的某一難點問題進行互動討論,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集中精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盡量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學習到數學知識,并且能夠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加以解決。如此一來,學生個體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時班級整體的學習氣氛也會有所改變,能夠從根本上深化課堂教學效果與增強教學過程的實效性。
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確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并且根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利用多種課程導入方法實施教學,例如故事導入、疑問懸念式導入、圖解式導入等方法都可以視為課程導入方法。在正式應用過程中,數學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本節(jié)課的導入活動。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一單元時,數學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與平行四邊形、梯形有關的事物,讓學生初步掌握上述圖形的特點與性質,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優(yōu)先采取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激烈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解決自己的疑問。如果疑問沒有及時解決,數學教師應該發(fā)揮出自身的教學主導作用,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及時解決疑問問題。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與分析,最好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目的在于讓學生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確保自身數學素養(yǎng)得以提升。
一堂課結束之后,數學教師可以抽查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可以要求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簡單復述。根據學生復述的內容給予適當指點,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在此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該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積極指點學生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課后復習過程下足功夫,確保個人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素養(yǎng)得以提升。如此一來,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勢必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總而言之,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作為新興教學模式領域的代表類型,值得教師推廣與應用。在正式應用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將導學互動教學理念滲入課堂教學工作當中。與此同時,確立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教學目標,導入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高。除此之外,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與交流,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