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幼兒園 楊云惠
幼兒期是幼兒社會交往開始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但幼兒園中卻經常出現(xiàn)幼兒因爭搶玩具而打架、鬧糾紛等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現(xiàn)象。本文通過實地觀察、思考,對幼兒爭搶行為的成因和幼兒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幼兒爭搶心理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和相應的改進策略及建議。
自我意識的產生也標志著私有意識的產生,幼兒開始明確知道“這是我的”。國內第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創(chuàng)始人孫瑞雪說:“3歲以后,‘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兒童表現(xiàn)自己的積極性很高,力求滿足自己的需要改變周圍環(huán)境,并通過私藏、占有自己感興趣或需要的物品來體驗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從而拉開了人際交往的序幕?!弊晕乙庾R發(fā)展最明顯的表現(xiàn)便是“自我中心”了,如:在一次戶外晨間活動時,琪琪正在玩滾輪胎的游戲,這時浩浩跑過來什么話都不說,伸手就去搶,琪琪急得大哭起來,委屈地說:“你為什么搶我的輪胎?我還沒玩夠呢!”浩浩說:“就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個時候可以看出,幼兒處于“自我中心”階段,關心的常常是自己,而從來不去關心身邊的同伴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正是因為幼兒的這種心理,才使得他們面對玩具等物品時,容易產生強烈的占有欲,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幼兒很容易產生爭搶行為。
當今社會,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家庭是“4+1”“6+1”,甚至是“8+1”的模式,在這個環(huán)境下,幼兒往往是“唯我獨尊”的心理,認為別人都要圍著自己轉才是對的??墒怯變阂坏┻M入了幼兒園,他們還沒有形成“大家輪流玩”“大家一起玩”的規(guī)則、分享意識,只知道保護好自己的東西不被搶走。雖然老師和家長也會共同費盡心思去教育和講解,可是因為幼兒的心理、年齡及自控能力弱的特點,依然存在幼兒以“搶”來解決問題的現(xiàn)象。
幼兒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求知欲,所以喜歡模仿也是幼兒突出的特點。人天生有一種需求,那就是想得到他人的關注。大部分幼兒會用好的、積極的行為來得到同伴或老師、家長的認可,但總會有少部分幼兒故意做出一些自己認為很“特別”的行為來達到被關注的目的,這就需要老師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并且及時正確地引導幼兒。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全是他們的,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我是老大,你們都要聽我的”想法。雖然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發(fā)展,但在行動上突出的表現(xiàn)為對孩子的過度溺愛。還有的家長沒有給孩子做一個正面的榜樣,家庭不同人員的教育觀念不同,與老師教育的方式不一致,都會使得孩子不知道究竟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更容易引發(fā)幼兒爭搶的心理。
教師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本是件好事,可如果活動環(huán)境過于寬松,沒有制約性,反而會阻礙幼兒的發(fā)展。因為有的教師對幼兒的約束過于寬松與放手,在選擇游戲區(qū)域或玩具時要求不明,無規(guī)則提示,才導致幼兒高興玩什么就玩什么,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當幼兒出現(xiàn)爭搶行為時,老師只是笑著摸摸他們的頭,讓他們各自歸位便走開了,而對他們的行為不置可否。幼兒對自己的行為對錯與否沒有任何概念,當下次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時,幼兒依然我行我素,過于“放縱”。當幼兒出現(xiàn)爭搶行為時,教師除了采取放任自流的制止方式外,有的教師還采用了與之相反的方式,即簡單粗暴的制止或不問青紅皂白地指責,這樣對于幼兒來說,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只知道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用了,當再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時,幼兒還是會義無返顧地去爭搶,因為他要保護自己的東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睘榇?,幼兒園要多平臺開展溝通交流、早教案例分析、優(yōu)秀教育文章的分享,促使家長和教育者之間達成共識,認識幼兒爭搶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會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等;幫助家長特別是祖輩轉變觀念,切忌嬌慣幼兒、縱容他們的不良行為;督促家長多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及善良、謙讓、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同時,雙方還應取得廣泛的聯(lián)系,互相反饋幼兒在家和在園的行為表現(xiàn),不斷交流如何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經驗,使家長和教育者都成為幼兒教育的榜樣和監(jiān)督者,真正地實現(xiàn)家園共育。
在幼兒園里,幼兒爭搶玩具、鬧糾紛是幼兒交往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教師面對這種情形時,不能采取簡單粗暴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和方式,應靜下心來和孩子講道理,明確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使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錯在哪里,并教他們應該怎樣做,教給他們社會交往的技能。同時,教師還應努力提高自己對行為現(xiàn)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了解幼兒的行為動機和渴求,特別是對待希望引起別人關注而“搗亂”的小朋友,教師要進行反省,是否平時對這樣的幼兒關注太少,如果是這樣,教師除了多關心這些幼兒外,還要在集體中幫助他們建立威信,鼓勵同伴信任他們,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蹲下來跟他們多交流互動,積極引導這類幼兒運用適當?shù)男袨榉绞絹砼c人交往,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兒也是在經歷矛盾心理、偶爾挫折、不斷挑戰(zhàn)中成長的。當幼兒出現(xiàn)爭搶時,教師不妨耐心等待,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可試著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真實心理。
一天下午,小朋友們都在玩各自的玩具,茜茜突然因為一套玩具和雅雅爭吵起來:“你為什么搶我的玩具,煩死了!”雅雅理直氣壯地說:“不對,我沒搶,是你搶!剛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來,你就搶去了。”這時我靜觀其變,并沒急著過去干預。只看見茜茜委屈地說:“我沒搶,我看這里沒人玩了我才過來玩的?!毖叛耪f:“沒有搶也得給我,本來就是我先玩的!”茜茜說:“要不,咱們一起玩吧!”雅雅還是堅持說:“不行,你要還給我?!避畿缯Z氣溫和地說:“好雅雅,咱們一起玩吧,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庇谑牵叛艓е唤z絲的不情愿妥協(xié)了,兩個小朋友一塊玩了起來,沒過一會玩得還很開心呢。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幼兒有能力自己探索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分析,并主動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去解決沖突,尤其是大班幼兒逐漸進入了交際的敏感期,他們常常自己解決問題,基本不需要老師出面調解。中小班幼兒,則更多地需要教師通過繪本的閱讀、榜樣的學習、環(huán)境氛圍、耐心等待、隱性規(guī)則等途徑,并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合作,逐漸消除幼兒的自我心理,強化幼兒的規(guī)則、分享意識,提高孩子們的自控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新時期的發(fā)展對幼兒的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不僅應具有健康的身體、豐富的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幼兒的社會交往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幼兒的爭搶行為問題也是社會交往問題的一個方面,同樣不容忽視。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幼兒教師,對幼兒行為的領悟能力絕不僅僅是觀察幼兒某些獨特的行為,更要結合幼兒的個性、心理及其所處的場景,做出全面的認識及正確引導,才能真正做到寬容、理解、尊重幼兒,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