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江蘇啟東市東安中學)
體育素養(yǎng)是經(jīng)過體育學科教育,使學生具備體育情感與品格、體育運動能力與習慣、體育健康知識與行為,是學生終身體育鍛煉和全面發(fā)展所必需的。本文將心理彈性引入體育教育教學中,拓展體育教學手段,豐富體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心理彈性,培育學生體育素養(yǎng),為體育教育教學開辟新思路。
“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體育鍛煉,是所有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在體育教學中,明確學生主體地位,逐漸消除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情緒障礙,讓學生熱愛體育,并堅持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滿足學生被需要和尊重的心理,從樂觀的心理彈性視角干預學生心理,增強學生體育鍛煉信心,對體育鍛煉產(chǎn)生興趣,并且讓學生相信自己有堅持體育鍛煉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與發(fā)展,在體育鍛煉中重視學生的正向動態(tài),忽略學生的“小問題”,多表揚、肯定,少批評、壓力,激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情緒,教師也應結合體育教學的具體項目特點,采取適宜的、針對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地提高學生體育興趣和熱情。教師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應對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認真觀察和細心分析,巧妙抓住體育品格教育的時機,不是對錯誤的批評,而是要對學生體育困難克服心理的正確引導。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體育運動障礙,第一步是讓學生從意識形態(tài)上認知體育成績不好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體育運動的方法不對;第二步是讓學生體會體育運動的快樂,讓每一次的體育運動成為下一次體育運動的動力,從正面對學生心理進行干預。在體育鍛煉活動中,體育項目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身體水平,讓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獲得滿意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體育運動不是為了應付上課、考試,而是打開另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鑰匙,為了讓自己更健康的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運動能力與習慣。
其次,教師針對不同的運動能力,區(qū)分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的體育項目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把握運動技能“三會”,具體設計體育項目情境,讓學生初步掌握并體驗技術動作,然后再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形成運動動作規(guī)范,最后能夠自動化熟練做動作。同時,教師耐心引導學生培養(yǎng)體育運動習慣,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在家校合作下,促進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運動習慣。
在以人為本的新課改中,強調(diào)持續(xù)性的學習發(fā)展,是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即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積極樹立健康的生活意識,掌握健康生活知識,主動引導健康行為。體育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評價學生的生活是否健康,加強對學生健康行為的引導,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學習健康知識,在生活中養(yǎng)成健康行為,從體育運動上升至健康生活,達到體育教育教學的目的。
體育教學中,當體育運動涉及生活問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生活中查找資料,再到體育運動中分享、討論、實踐,得出結論,學生變得主動學習,獲得的知識更深入腦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面積極思考,從解決體育運動問題出發(fā),通過解決問題,感受自身生活意識、知識、行為的變化,獲得成就感,形成體育運動到健康知識和行為的轉化,這樣的心理干預教學獲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從心理彈性進行干預,采取積極正向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體育素養(yǎng),是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水平的捷徑。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心理彈性,并加以積極干預,有利于學生自主解決體育運動的障礙問題,增強體育鍛煉動力,提升體育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