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平(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已經不能單靠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得依據小學生的特性與接受知識的能力水平,改進教學策略,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充滿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小學階段時間長,學生的年齡在逐年增長,接受知識的能力也在增長。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遵循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接受水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依據學生的增長水平來安排教學順序。如蘇教版一年級教學中,一年級上冊主要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來進行教學。如讓學生準備一盒火柴棒,在計算10及20以內的簡單運算時,利用火柴棒進行加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計算,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到了一年級下冊,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這時候再利用火柴棒等實物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這時候教師就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減少依靠實物計算,培養(yǎng)學生抽象加減法計算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一般都會下發(fā)教學大綱,提出教學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進行時嚴格遵循教學要求,這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如蘇教版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的教學中,對不同層次的加減法、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有不同的要求。對一位數、兩位數及表內乘法和除法這些比較簡單的計算,就要求學生能夠口算,并且熟練而準確,如在提問學生19-12時,學生能快速反應,答案為7,而在進行表內乘除法計算時,讓學生背熟乘法口訣,并靈活運用,如提問學生5×9,學生運用乘法口訣,快速反應答案為45,同時反問那45÷9呢,這就是考驗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而對三位數及以上的加減法、乘除法就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筆算。如250-125,學生利用紙和筆進行筆算,得出答案為125,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速度會較慢,也會出錯,這時候教師要有耐心。在小學階段,必須要打好基礎,利于學生之后的學習。
在北京大學的校園里有著這樣一句話:“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這句話激勵北大學生時刻保持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向上的拼搏習慣等。而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學生要提高自己的運算能力,也要養(yǎng)成計算習慣。但同時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學習接受能力不足,所以還需要教師進行引導、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這樣一來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而計算習慣的養(yǎng)成,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調動思維去思考,并且課后獨立自主地完成練習,在練習時進行思考,發(fā)現計算規(guī)律,以便熟能生巧。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檢查步驟、檢驗運算、糾改錯題等習慣,提高運算的正確率。并且在引導學生做題的過程中,首先要看清題目的要求,看清數字和加減乘除的運算符號,然后再思考應該利用哪種方法才能使運算步驟準確又簡便,再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出來之后,將結果帶進去進行驗算,從而檢驗這個答案正確與否。整個過程下來,學生的計算習慣得以培養(yǎng),運算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被及時發(fā)現并糾正。如學生在進行計算250×4的過程中,先看題是三位數乘上一位數,學生可以利用25×4來進行計算,最后得出結果,在結果后面加上一個0,這道題就被解出來了,最后再進行驗算,這個過程就完成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的思考,計算能力得以培養(yǎng)。
總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說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而且在一段時間里看不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但是在學生之后的學習中卻有重大意義,計算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改進教學策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做良好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