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師感到最難教的。教師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寫話寫不成呢?教師可以想想: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也是搖搖晃晃,甚至摔跤,可是父母總是大膽地放手,不斷鼓勵,孩子才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咂饋?。其實,我們教師為什么不能像呵護孩子學走路似的,教學生作文呢?
我們的寫作課堂,教師都設(shè)置了很多障礙,提出了很多要求,學生越寫就越不會寫,甚至不愿意寫。教師對優(yōu)秀的作文似乎都有著思維的定勢,對“好作文”定了很多的條條框框,忽視了學生的學情、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水平,無形中拔高了寫作要求,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學生就越寫越害怕。其實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綻放的階段,教師應(yīng)該大膽地“放”,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讓學生任意發(fā)揮,隨意創(chuàng)新,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根據(jù)自己的作文教學談?wù)剮c看法。
學生擁有的信息就是學生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jīng)歷感受到的。這些信息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內(nèi)容。同學之間的談話、教師的講課、父母的叮囑、心中的快樂、心中的悲傷、一個游戲、一個沖動、一陣風甚至夢境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內(nèi)容。教師對寫作的要求,或者試卷的內(nèi)容寫來寫去就是《記一個人》或者《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小學階段的作文基本是這樣,這些題目似乎很容易,可是學生在考場作文,或者平時的作文中卻感覺無從下手,甚至有的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也只是簡單地寫人或者事簡單地敘事。缺乏真情實感,千篇一律。根據(jù)當下的學生寫作的現(xiàn)狀。筆者不定內(nèi)容,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被點燃了。
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
雖然我是三年級的學生,可是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嬰兒,早上起來,奶奶就急匆匆地跑到我的房間,一把把我拖出了暖暖的被窩,拿起一件衣服,“毫不留情”的給我穿上,可是我也是個大男孩,男女之別在我的心里沒有了界限。可是在學校里,當我碰上女孩時,人家的媽媽就來找我,可是奶奶、媽媽從來都是隨便動我呀。今天,我不能再讓奶奶幫我穿內(nèi)衣了,我大聲的喊道:“奶奶,我是男孩,你出去……”
這篇作文內(nèi)容就很別處心裁,寫出了學生對奶奶溺愛的反感和覺醒,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學生在剛剛接觸到寫作的時候,只要能寫、想寫就很好,教師不要急于設(shè)置過多的要求。因為,學生自己儲備的知識不多,認為只要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就可以,至于選材、立意,甚至習作的開頭、結(jié)尾、中心的突出這些都不是剛開始寫作的學生能夠做到的。就如剛剛栽上的一棵小樹,還不知能不能寫活,就天天不停地搖晃著,拔高,再強的生命力都很難成活。其實,筆者也這樣扼殺過很多的學生,學生剛剛學習寫作,看到學生交來的習作,用心看了看總是感覺學生寫的都是一些沒有中心的大白話,所以筆者經(jīng)常大筆一揮,在習作本上寫著70、60,甚至有些學生的文章被筆者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感覺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怎么沒有認真聽,只是隨便的寫呢?學生拿到作文本也是僅僅看看分數(shù),感覺自己的文章就是一無是處,才被老師給改的“體無完膚”,甚至看到老師大片大片的修改的內(nèi)容,不是感激,而是感覺自己無比難堪,“怎么我的文章被老師改的這么多”,更失去了寫作的興趣。
為此,筆者每接一個班級,收到學生第一次交來的文章,筆者不再改動,而是保持著學生原有的作文水平,不斷地去發(fā)掘?qū)W生習作的優(yōu)點,哪怕學生寫的再差,在第一次作文中,筆者都給予學生鼓勵,哪怕一個詞用的準確,書寫工整等等,筆者都要給予肯定,讓學生樹立自信。筆者經(jīng)常給予學生提示,“文章就要寫出自己的生活,是心靈的對話,怎么想就怎么寫,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p>
其實學生的心里最高的榮譽就是教師的表揚,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學生才能闖過寫作的難關(guān)。教師如果對學生期望值過高,就看不到學生的進步,更不知道學生寫作的難處,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就要發(fā)現(xiàn)學生對的點點滴滴的進步,不斷表揚,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不斷地提高。
總之,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降低要求,讓學生寫自己的所想、所感,這樣學生才能寫出自己真感情,才能提升學生寫作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