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巖
信息時代里,計算思維將會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普通技能。小學階段,重視對小學生開展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已經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趨勢。本文結合實踐總結出計算思維訓練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的可行模式:潤“技”,怎樣做;潤“理”,為什么這樣做;潤“境”,如何做得更好。分層次推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小學階段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說到底最終要落實到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當中。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注重技術的訓練,對于思維的訓練提的相對較少,如果僵硬地將思維訓練硬套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難以接受,教師處理起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我認為抓住一個“潤”字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潤物于無聲處,潛移于默化中。
將信息世界中的物作為對象去處理,用關系和動態(tài)的視野去觀察對象的存在方式,分析對象之間的關系與結構,在虛擬環(huán)境中去管理和處置對象。簡言之,分三個層次推進:潤“技”,怎樣做;潤“理”,為什么這樣做;潤“境”,如何做得更好。
一、潤“技”:怎樣用技術完成操作?
技能目標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目標,也可以看作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底層目標,這一塊是傳統(tǒng)信息技術課堂上的重點內容。在這里,我們依然可以沿用傳統(tǒng)信息技術課上的處理辦法,比如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分組協(xié)作,完成教師規(guī)定的任務內容。
比如《在WORD中插入圖片》一節(jié)內容,引導學生將指定的圖片插入到文檔之中,并且根據情況調整好圖片的位置和大小即完成了教學的技能要求。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支架等形式來完成,根據需要將作品素材和半成品文檔發(fā)送給學生,引導學生借助學案小組合作完成自學,并匯報小組內完成的結果。對于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來說,到這里,教學的目標已經達成80%以上了,達到了“潤,漬也”的效果。那么剩下的那部分目標我們該去做點什么呢?如果從計算思維訓練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還可以做點什么呢?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技術課程,“技術”的學習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教學中切忌為了教“技術”而教“技術”,將信息技術課做成技術講解課、軟件產品說明課。我們不但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技術的使用方法,還要讓學生明白怎樣選擇合適的技術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潤“理”:為什么要這樣用技術處理?
達成了上一步的教學目標之后,我們有時候會讓學生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圖片放在哪里更好看一些?你覺得圖片的大小和文字的環(huán)繞位置怎樣調整會看起來更舒服一些呢?……”拋給學生這樣的幾個拓展問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既實現(xiàn)了分層教學,又達成了課堂拓展的教學目標。
其實從這一步開始,我們已經開始滲透對學生計算思維的訓練了。通過讓學生去自主觀察,思考已經完成的文檔作品,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抽象問題—建立模型—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幾個步驟,在無意間采用計算思維的模式去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技術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時機選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去操作,為什么要這樣去處理。或許從學生角度去看,可以理解為“讓作品看起來更美觀”“讓作品看起來更規(guī)范”“讓文本和圖片的混排顯得更協(xié)調”,從審美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練習的作品,并尋求作品創(chuàng)作品質提升的空間,實現(xiàn)了“潤,飾也”的效果。
那么,一節(jié)作品的創(chuàng)作課到這里是否已經完美地接近尾聲了呢?誠然,在這個步驟上,讓學生拓展練習一下,并且分享、互評一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已經是一節(jié)比較優(yōu)秀的課堂設計了,那么如果從計算思維訓練的角度來看,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呢?
三、潤“境”:如何去做得更好?
如果從計算思維訓練的角度去審視這樣一節(jié)課的設計,其實還是有提升的空間的。比如對于這樣一節(jié)課來講,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達成審美視覺調整的基礎上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結合文字的內容來考慮,你覺得怎樣做可以讓作品的表現(xiàn)力更強一些呢?”引導從圖文內容表達、呈現(xiàn)的角度去考慮。這個時候,學生可能會想到一些解決的途徑,比如:在文檔中再插入多張圖片,并調整多張圖片之間的位置,增強文檔的表現(xiàn)力;為文檔添加背景圖、花邊,增加文檔的視覺效果,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力;結合文檔的內容,選擇與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最貼近的圖片放在文檔之中,并根據需要,適當根據圖片與主題相關度調整圖片的大小、位置,為圖片添加修飾,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
這樣的訓練,正是計算思維訓練的初衷,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根據需要去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是項目學習的設計理念。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樣一次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并很容易就能將“方案”轉移到其他信息課創(chuàng)作練習之中,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讓信息技術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愈來愈緊密,作為一名社會高度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數(shù)字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術和工具,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打好信息技術基礎,培養(yǎng)好小學生計算思維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如何有效地對接計算思維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計算思維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定位的主要影響是什么?哪些內容(載體)能更好地支持計算思維教學?引入計算思維教學后的信息技術課堂該如何去評估?……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計算思維對于生活在信息社會的公民來說,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將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放在信息技術的日常課堂教學中進行,如何設計和選擇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的有效案例和教學方法,都是值得我們深刻探討的問題。
【作者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