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華 張曼
[摘? ?要]支架式教學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各環(huán)節(jié)所蘊含的“研究性”特質。搭建支架是研究性學習的準備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是啟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心理預設,獨立探索是研究性學習典型的行為樣態(tài),協(xié)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得以豐富和發(fā)展、完善的有效途徑,效果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4-0022-03
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緣起,從實踐上來說乃建筑學術語中的“腳手架”,意為對正在施工中的建筑物結構施以支撐,待其完工穩(wěn)固后便拆除,并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下一結構的建設直至整幢建筑物完工;從理論上來說奠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是循序漸進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持續(xù)發(fā)展,類似于建筑物的各層級結構,而連接各級能力的“支架”就是教師的效能。因此,支架式教學模式的要義就在于學習者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方法指引下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由于這一模式較好地揭示出了教學相長的內在關聯(lián),形象地表達出了師生各自的角色與作用,較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因此它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興趣。如Bakker、Smit &Wegerif(2015)發(fā)現支架式教學的研究主要強調支架的搭建和支架式教學步驟的實施;閆先鳳(2018)將其應用于英語教育領域,討論了“支架式”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同時眾多學者將之應用于自身的日常教學并展開實證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如“支架式”教學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劉小菊,2016),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李思佳,2017),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馬平,2012)等。
但是,學者們只注意到了結果,卻忽略了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依筆者的觀察與思索,此類成果的取得乃是源于支架式教學的“研究性”內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研究性學習與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共有旨趣
肇始于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和教育家施瓦布的研究性學習,根據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其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從外在形式上要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因為無論是個人的探索還是小組合作都體現著有組織的、交互式的信息互換;內在要求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即親身經驗或內在體驗。因此,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途徑,以自主性和研究性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和起點,通過開放性的途徑,讓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問題意識,從而培養(yǎng)和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可以說,支架式教學模式實乃使研究性學習落地的具體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因為該教學模式的終極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支架式教學模式奠基于“支架”的經典模型,即“支架/支持”與學習者學習水平的關系,如圖1所示(鄧靜等,2008):
上圖中,黑色柱子表示學習者的能力水平,白色柱子表示需要提供的支持,也就是“支架”,即教師的幫助。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的水平也在增長,所需的支持也會隨之減少,最后消失。這說明支架的作用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這一模型運用于日常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中,就發(fā)展為包括搭建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支架式教學經典模式(Wood et al.,1976)。
在這一模式中,支架式教學并非只是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展開,而是采用不同的支架,以幫助學生自主進行意義建構,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并逐步撤除支架。而逐步培養(yǎng)的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就是研究性學習的內核。
步驟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研究性學習的準備階段,即教師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最近期望水平確定臨近發(fā)展區(qū),在Krashen提出的“i+1”基礎上,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進行課前導入,以建立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最大關聯(lián),協(xié)助學生做好自主探究學習的心理準備。
步驟2: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師通過情境支架、問題支架等,引發(fā)學生對主題內容的興趣與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并進入主題,推動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意義建構。
步驟3:獨立探索
獨立探索是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自主學習活動,是研究性學習典型的行為樣態(tài)。當學生在相關的情境中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結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生情況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進入思索問題解決方法的心理探究過程。教師可通過支架的設置,幫助學生獨立完成文本大意歸納或細節(jié)理解等認知活動。
步驟4:協(xié)作學習
協(xié)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得以豐富和發(fā)展完善的有效途徑。通過以“支架”為基礎的小組合作,即意義協(xié)商,可促進學生間在學習過程中取長補短,視域融合,強化自主學習能力。
步驟5:效果評價
支架式教學模式的評價采用的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但凸顯的是另類評價的特征(陽小華等,2018)。該評價方式不僅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且能隨時從師生互動方面來協(xié)助學生對自身的探究能力做出自主判斷,逐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可見,支架式教學模式每個階段都體現著研究性學習的內蘊,也許正因為這樣,該模式有著較強的生命力與較好的應用效果。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各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性”內蘊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