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樹芬
[摘? ?要]文本細讀是還原文本語境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一種藝術。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語境生處細細尋”“語言亮點細細讀”“情理悖處細細品”“語意空白細細鉆”等文本細讀策略,目的是使閱讀成為學生快樂的心靈之旅,讓學生讀出“味道”,獲得豐厚的人生滋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4-0006-02
宋代朱熹對讀書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边@段論述啟示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走出粗獷式閱讀現狀,向文本細讀回歸,放慢語文閱讀的節(jié)奏,留給學生足夠的細嚼慢品的時間和機會,使閱讀學習成為學生快樂的心靈之旅,讓學生讀出“味道”,并獲得豐厚的人生滋養(yǎng)。
一、語境生處細細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本創(chuàng)作是作者情感觸動下的思維結晶,只有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環(huán)境,全面整合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幫助學生消除對文本語境的陌生感,才能在話語上使學生與作者保持平衡,這樣學生才能與作者“對話”,追尋出文本的妙處,體悟作者獨特的“匠心”,從特定的時代背景體悟文本,從作者特定的心境細嚼文本,最終讀出“真味道”。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沒有看到其“大濟蒼生”之志,這是因為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主”的特定時代,東晉王朝政治黑暗,上層統治階級腐敗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統治階級內部,官僚之間互相傾軋,軍閥混戰(zhàn),無疑加重了人民的賦稅徭役。陶淵明作為寒門之士,雖有報國之志,雖有滿腔熱忱,但終報國無門。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陶淵明既無法改變現狀,又不甘于這黑暗的現實。作為一名文人,他只能借助創(chuàng)作抒懷,用筆勾畫出一個與當時時代相對立的世外桃源,以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傳達自己的美好情趣。
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做足課前功夫,讓學生深入了解那個特殊的時代,傾聽特定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心聲,學生對“世外桃源”的理解就深入了,也能明白為什么最后作者安排“世外桃源”尋而不得的情節(jié)——這是由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所決定的,點出當時的時代根本無法實現這一理想生活。
二、語言亮點細細讀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作者傳情達意離不開語言,只有沉入語言,在多樣化的語言品讀活動中,學生才能在語言的出彩處、亮點處感受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透過語言進入文本創(chuàng)造的美好境界,并提升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習得語言表達的一般方法。
如在梁衡的游記散文《壺口瀑布》中,其運用的語言是一大亮點。圍繞語言,我們可以開展如下細讀活動:
1.自讀
結合課文注解,利用工具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暢,初步體悟課文思想情感。
2.演讀
小組范圍內進行表演性朗讀,關注語氣、語調、語速等,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再推薦學生進行班級內的比賽讀,要求能夠通過關鍵字詞的誦讀傳遞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誦讀時要結合自己的形體語言。
3.思讀
結合文本具體的字、詞、句、段等,體會文本語言的精彩,進行快速閱讀,并進行歸納總結。(例如詞語運用、修辭運用、句式特點、語言表達方式等。)
三重朗讀設計,從宏觀漸入微觀,使學生的語言品味活動逐步走向細處,讓學生從朗讀進入到語言運用。不僅如此,還可針對本文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探究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修辭運用、句式特點、語言表達方式等,從而讓學生進入語言品讀的細處,使細讀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生長的契機。
三、情理悖處細細品
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有悖于常理、常情之處,這些細處由于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生活不相符,容易造成學生的困惑或者誤解。殊不知,這些看似于情理相悖的細處卻是作者的有意為之,蘊藏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理解,體現出作者的獨特思想。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些情理悖處細細品味,定會品出不一樣的味道。
例如在看完《社戲》第一段中有關平橋村的介紹后,我們可以看出平橋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但它在“我”眼中卻是“樂土”?!霸谖沂菢吠痢边@種表述顯然是有悖常理的。這樣的情理悖處在文章中并不少見,如文章末尾的兩處,一處是“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處是“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們不妨于這些情理悖處引導學生質疑:偏僻的小村莊如何成為“我”的“樂土”?同樣的豆,為什么吃出不一樣的味道?明明是不好看的戲,如何又成為“好戲”?
學生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深入文本細處,去體悟不一樣的“樂”:“樂”在受到“優(yōu)待”,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書,不再受封建禮教的約束,這里人人平等,小朋友們熱情好客,公而忘私,生活情趣濃郁;不一樣的“好豆”“好戲”背后是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諧親密的關系,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等。唯有細讀,方能出彩,才能“入味”。
四、語意空白細細鉆
語文語意表達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法是“言簡意豐”,即盡可能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涵。語意表達的這一特點使得文本留白成為一大妙處,它沒有具體的描寫,也沒有具體的語意指向,需要借助讀者進行語意建構。如果我們能夠抓住語意空白,引導學生細細鉆研,定能夠于空白處鉆出精彩,鉆出“弦外之音”。
例如,楊絳的《老王》對于老王的死是這樣交代的:“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時候……‘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
這里看似不經意的幾筆,卻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空白。一是對老李語氣的處理,我們似乎看到明顯的“魯迅式”冷漠,讓我們看到《祝?!芬晃闹卸坦儗ο榱稚┲赖膽B(tài)度。二是從老王之死中折射的人際關系。老李和老王住同一個院子,是相近的鄰居,他對老王的死竟然如此冷漠。我們如果能夠抓住這一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挖掘,將從老李身上讀到一個群體,即看客群體。再深入挖掘文本寫作的背景,回歸故事發(fā)生的時代,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時期,當楊絳夫婦處于被異化為“反動學術權威”這種特殊的處境下,老王并沒有因為他們是“反動學術權威”而遠離他們,體現了老王的善良;然而,他的善良又被放在冷漠的看客時代,這就使得文本揭示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老王》一文中,我們通過留白,看到的不僅僅是人性的善良,還發(fā)現其中潛藏著更為復雜的東西。
文本細讀是還原文本語境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一種藝術,它不僅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智慧,也體現出教師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折射出教師對語文的尊重,對教材編寫者的尊重。教師要基于文本細讀,放慢語文閱讀教學的腳步,陪伴學生跨越時代阻隔,深入文本語言,感受作者潛隱于語言的“匠心”,觸摸作者的情感、思想、人生感悟等,并探研文本留白處,以讀出不一樣的“語文味”。
[? ?參? ?考? ?文? ?獻? ?]
[1]? 蔡良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9(4):230-231.
[2]? 孫艷華.細讀文本讓閱讀思考更深入[J].江西教育,2018(36):46.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