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蓉蓉
摘 要: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英語學習內(nèi)容不僅需要學生學會與自己日常生活說話有本質(zhì)差異的語言,還要記憶大量的單詞,因此很多學生都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加上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沒有太多的自由,導致很多小學生對學習英語有很強的抵觸心理。為此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由性,將“以教師為中心”轉(zhuǎn)換為“以兒童為中心”,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關鍵詞:小學英語;以兒童為中心;趣味教學;策略
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總是顯得比較被動。一方面,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全部都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導致很多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實能力開展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以被動接受為主,只有認真聽講,完全按照教師的思路開展學習,無法開展任何創(chuàng)新式的學習。這使得很多學生在開展英語學習過程中漸漸喪失了對其學習的興趣。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嘗試采用“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一、根據(jù)學生興趣制訂學習計劃
首先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存在較大的差異,其對應的學習方式也應有所差異。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記憶,因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比較適合單純地記憶單詞。而有的學生則喜歡看圖,因此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適當?shù)貙卧~記憶與看圖、畫圖結(jié)合在一起。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教師應以此制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讓學生在不同的計劃安排中開展對應的學習,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講授I can play basketball(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時,由于這一單元講授的主要是“basketball”,而不同學生對籃球的愛好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制訂以下計劃:“計劃一:喜愛籃球的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對話內(nèi)容,對對話內(nèi)容有基本的掌握后,利用課間時間到操場上打籃球,同時嘗試開展口語交流,進一步掌握籃球相關的口語交流方式。計劃二:不喜歡籃球的學生。選擇一類你喜歡的運動(籃球除外)與班級其余同學展開互動,在互動中交流自己喜歡某種運動的原因,并嘗試套用所學知識與對方展開交流?!蓖ㄟ^這種方式開展教學,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興趣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根據(jù)學生能力確定學習級別
由于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學習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對于相同知識的掌握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為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開展教學,可能只有20%的學生能完全接受,因為對于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說,會覺得教師講得過于簡單,而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會覺得比較困難。為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具體的學習能力來制訂不同的學習等級,面對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三級或者更多級別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能力開展學習,最低完成初級目標即可獲得合格的分數(shù)。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既能讓一些后進生逐漸拾回學習信心,又能激發(fā)更多學生開展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因此是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比如在講授課文How much(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等級1:掌握所有單詞的朗讀方法,并注重發(fā)音的準確性;抄寫課文,并嘗試背誦和默寫;等級2:了解重點單詞的使用方法,有情感地背誦全文,把握課文與圖片之間的關系;等級3:熟練掌握單詞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夠用新單詞造句,用自己的方式復述課文?!鄙鲜鋈齻€等級中每個等級的具體目標都有很大的差異,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有選擇性地完成任務,同時每個學生都必須按照從低到高的等級開展學習,當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等級1的目標后,可以繼續(xù)開展深入的學習。為了鼓勵學生大膽挑戰(zhàn)高難度的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制訂對應的分數(shù),承諾學生累計到一定分數(shù)后可以兌換不同的獎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不僅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還能讓學生在反復的學習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是一種很有效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三、根據(jù)學生能力完成課堂引導
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成績提升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提問過程中很多學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比如有的學生站起來一點都不知道答案;有的學生會嘗試說出答案,但答案是錯的;有的學生盡管能說出答案,但所涉及的范圍卻相對較小。這時教師適當?shù)匾龑μ嵘龑W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開展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答案情況開展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有限的回答機會中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能。
比如在講授Our new home(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時,教師請一位學生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Which colour is Su hai hat?”教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有一點難度,這位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教師引導道:“Now can you tell me where Su Hais white cap is?”教師讓學生回答“蘇海的白色帽子在哪?”學生看了一會課文回答道:“In bedroom.”教師:“Very good,and try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again.”由于教師第二個問題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因此該生可以很輕松地回答出這一答案。通過這種方式開展引導,能保證更多的學生回答出教師的答案,從而達到提問的教學目標。
總之,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在反復的學習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開展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更好地提升不同學生的綜合學習成績和學習信心有很大的幫助。為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嘗試根據(jù)學生興趣制訂學習計劃,根據(jù)學生能力確定學習級別,根據(jù)學生能力完成課堂引導,從而更好地達成“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目標?!?/p>
參考文獻:
[1]曹怡婷.“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8(72):83.
[2]陳娟.以學生為中心構(gòu)建小學英語新課堂[J].江西教育,2015(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