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基本的教學任務,是不可缺少的語文教學手段?!墩Z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中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水平,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
語文朗讀 教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8)31-0060-02
我們現(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課內(nèi)還是課外,普遍存在著重講輕讀的現(xiàn)象。課堂上,有些教師講多讀少,甚至有講無讀。“教師唱獨角戲,課堂教學成了滿堂灌,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diào)動,變成了‘職業(yè)的記錄員’”;部分教師有時也會讓學生讀一讀,但朗讀目的不明確,沒有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沒有感情,毫無節(jié)奏,劈里啪啦地亂讀一通。在課外,情況就更加糟糕,朗讀教學幾乎一片空白,教師在課外的輔導上,絕大部分時間注重知識點、考點,諸如詞匯、修辭,古詩句、文言名句的積累,閱讀題訓練,寫作訓練等等。極少有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或朗讀訓練。由此可以看出,朗讀教學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處于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重新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正確發(fā)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已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任務。
1.教師要意識到朗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朗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我經(jīng)常范讀課文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如在教《黃河頌》這一課時,我檢查同學們的預習,補充介紹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后,就開始范讀。通過朗讀將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特別是“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越讀越激昂,讀出了黃河的氣勢。結(jié)尾處的語氣鏗鏘有力,讀出了中華兒女要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讀得字正腔圓,有急有緩,使學生如臨其境,一下把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起來,接著學生爭先恐后的放聲朗讀全詩,朗朗讀書聲響徹整個班級。在我的拋磚引玉下,學生一個個讀得都很投入,掀起了課堂上一個讀書高潮。
(2)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體味作品,進入情境
朗讀能喚起讀者的情感,讓讀者真正感悟到自己與作品主人公同悲喜、共呼吸。同時大大提高語言能力,更多的時候不單是靠掌握語言規(guī)則,而是靠語感的感染力。因為語感能力的提高,意味著語言直覺思維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語言,判斷語言正誤、優(yōu)劣上比理性思維來得敏捷。反復誦讀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語言,接受其影響。如我在教《口技》一課時,有意讓學生多讀多悟。學生第一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流利朗讀,初步感知課文。第二遍讀課文,要求學生結(jié)合課后注釋和工具書,弄清文意。第三遍讀課文,要求學生品味文中重點句段,體會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學生把課文內(nèi)容讀透了,記住了,也就順其自然的感悟到表演者技藝的精湛。
(3)朗讀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科書中選入的文章,多半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非常重要的材料。初中階段又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指導學生朗讀,好文好段要熟讀成誦,這樣學生就可以慢慢的積累語言材料,逐漸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教學在課堂上仍不被教師正視
一是朗讀的時間不充分。一節(jié)課45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常常不到15分鐘。有的老師每天的早讀也不讓學生讀書,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講解。學生的讀書時間都沒有,何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又如何去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有的教師課堂上也要求學生讀書,但是不提出朗讀要求,對朗讀也沒有任何指導。學生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應付了事,何談學生對課文的朗讀興趣。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朗讀的時間也不少,但純粹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作用。三是朗讀的指導方法不當。在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很大問題就是朗讀指導方法不恰當,常見教師要求學生讀課文時會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只說了“有感情”三個字,就認為是朗讀方法指導,其實這段文字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去讀,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快慢、語調(diào)等應該是什么,這些都要給學生講清楚,可是又有多少教師能做得到呢?因此教師要想正確指導學生朗讀,就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
3.教師要掌握朗讀技巧
教師要掌握哪些朗讀技巧,才能使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現(xiàn)語文朗讀教學的目標呢?我認為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教師準確范讀,給學生起表率作用
教學過程中,教師范讀會使學生受到感染。大多數(shù)中學生缺乏一定的朗讀能力,主要原因是缺乏“境”的感染。教師在教學中有意地營造良好的朗讀情境,誘導學生慢慢地“融情入境”、“披情入文”,漸漸培養(yǎng)其朗讀興趣,從而使學生熱愛朗讀。語文課堂上瑯瑯書聲不僅能成為師生傳遞信息、表達感情、溝通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還能夠營造出一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這樣就很容易實現(xiàn)朗讀教學目標。
(2)教師指導方法得當,學生朗讀效果顯著
第一,正確處理重音。重音指示著節(jié)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處理好重音,就可以準確地表達大小、強弱、輕重、褒貶等不同的概念。
第二,合理安排停頓。停頓包括語法停頓和強調(diào)停頓。合理安排停頓的位置和停頓的時間,不但可以很好調(diào)節(jié)朗讀者的氣息,顯示原作品的語氣,生動地表現(xiàn)語言的節(jié)奏,還可以清晰地提示出原作品中詞、短語、句子、層次、段落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突出地表達原作思想內(nèi)容,而且還能給聽者留出思考和消化的空間,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第三,把握適宜語速。朗讀時語速的快慢主要取決于作品
的體裁、內(nèi)容氣氛和人物個性特點。適當把握朗讀的速度,可使語言節(jié)奏生動,形式豐富,表情達意更加準確。
第四,恰當運用語調(diào)。恰當運用語調(diào)的變化來朗讀課文,可以表達不同語氣,形成豐富的語調(diào)變化,有利于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個性,鮮明地區(qū)別內(nèi)容實質(zhì),更加形象地烘托當時的環(huán)境和氣氛。
不同體裁的作品朗讀時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假如學生能把握住常見文體朗讀的特點,就不會把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讀得支離破碎,同時也不會感到語文課朗讀枯燥無味。如朗讀《春》時要以柔和平緩的語氣,朗讀《黃河頌》時要以雄渾豪邁的語氣讀出對黃河的贊頌,朗讀《最后一次講演》時要以激越憤慨的語氣等等。長時間的實踐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經(jīng)常這樣操作,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的效果一定非常顯著。
(3)保證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不同教材的特點來預設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并要求一定要讀懂讀透。在此基礎上再去分析課文,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朗讀方法多樣化,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依據(jù)不同的教材變換多種形式,如齊讀、單個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變化中體味讀書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學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分角色讓學生朗讀,指導讀出愚蠢又自負的皇帝,模仿兩個能說會道的狡猾騙子,表演老實巴交而又不敢講真話的老大臣,飾演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學生一定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余同學也會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這樣學生的參與度就會很高,讀的效果也會很好,學的效果會更好。
總而言之,在新的課程標準下,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讀教學的作用有目共睹。在朗讀教學中,只有提高教師的朗讀能力,優(yōu)化朗讀形式,規(guī)范朗讀技巧,協(xié)調(diào)好講讀意識,才能更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參與朗讀,樂于朗讀,在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沒有瑯瑯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好學生讀好課文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課”,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詩文辭賦,名篇眾多,流傳古今,享譽中外,所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大多都是典范之作,文質(zhì)兼美。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推進新課程的大好時光里,吹響朗讀教學的號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瑯瑯的讀書聲響徹課堂。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宇紅著.朗誦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