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皓華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為適應學生的需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課程建設為主體,以實踐平臺為支撐,積極為公共藝術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搭建展示平臺,推動美育課堂教學實踐化、實踐活動課程化,讓學生美育體驗具有成就感、獲得感。
關鍵詞:課堂教學 實踐化 實踐活動 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7-0134-02
2018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美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明確要求全國普通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5〕71號)的精神,我們應從思想認識、管理體制、課程建設、師資力量、平臺構建、實踐環(huán)節(jié)、保障激勵、考核評價、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公共藝術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探索。
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大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課程建設為主體,以實踐平臺為支撐,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與產業(yè)發(fā)展、社會需求、藝術創(chuàng)新有機對接,積極為公共藝術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搭建展示平臺,將校園藝術文化活動常態(tài)化、推動美育課堂教學實踐化、實踐活動課程化,讓學生美育體驗具有成就感、獲得感。本文對如何進行美育課堂教學實踐化、實踐活動課程化,結合湖南理工學院公共藝術教育開展情況,從以下方面進行討論。
一、完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推動課堂教學實踐化
學校應把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來抓好、抓實,具體落實到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全校各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明確要求非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必須修滿相應學分的公共藝術類課程。根據《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結合本校學生、師資的實際,開設限定性選修課、任意性選修課和藝術類系列專題講座三個層次的公共藝術課程,力求構建一個層次分明、完整有序的課程體系。
按照指導方案要求,限定性選修課八大門類課程,應以藝術基礎理論和作品鑒賞為重點,授課方式采用面授。在課堂上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多實踐,多設計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滿足學生對藝術學習興趣,課程目標側重于藝術基礎知識的普及,提高學生體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任意性選修課應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實踐等方面的內容,課程可利用網絡平臺(超星爾雅、智慧樹等),采用慕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方式授課。學生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修讀網絡公共藝術課程,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由教師在線下進行藝術討論互動并通過考核后,可取得相應學分。
藝術系列專題講座,可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藝術大師為大學生介紹藝術理論研究、藝術表演的最新進展,與大學生交流豐富的藝術心得。講座現(xiàn)場多以藝術實踐互動使全體學生參與,提升藝術感悟能力。為開展好藝術系列專題講座,學校應引導、監(jiān)督、保障、激勵、考核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活動,通過一定的手段(如學生參與聽藝術講座10次即可獲得相應選修課程學分等)讓更多的學生有選擇的學習。
二、成立學生藝術社團聯(lián)盟,實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化
學校應重視發(fā)揮藝術社團在課外藝術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把多個二級學院(系)學生藝術社團組合成學生藝術社團聯(lián)盟,可以營造校園美育氛圍,豐富學生藝術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可按照“三化”的工作思路,加強公共藝術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這“三化”是:
(一)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化
學校應嚴格按照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范課外藝術實踐活動。將藝術實踐納入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按照學校選修課對待、讓學生每學期開學之初在選課系統(tǒng)里選課,教務處組織對公共藝術實踐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開展情況進行督查,進一步規(guī)范藝術實踐課程教學,使課外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化,考核合格后給選修學生賦予一定的學分。
(二)藝術實踐活動制度化
藝術社團聯(lián)盟應制定全年藝術實踐活動計劃逐步形成一種制度,每年可舉辦多種形式的藝術展演活動,充實校園文化建設,如:新年音樂會、迎新生晚會、藝術實踐展演等。各藝術社團除了每學期舉辦的訓練匯報演出外,應使在校學生均以不同形式直接參與各類藝術實踐活動,逐步形成藝術實踐活動制度化。
(三)藝術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
藝術社團聯(lián)盟應組織學生到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廠礦進行文藝匯演活動,把群眾喜聞樂見、健康高雅的“文化大餐”送到群眾家門口。每學期可面向各二級教學學院做專場演出,每年暑假可開展“送藝術下鄉(xiāng)”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加強校地聯(lián)系和校企合作提供紐帶。
三、湖南理工學院公共藝術教育實施成效
湖南理工學院作為一所以理工科為主,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的綜合性院校,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形成了以公共藝術課程為載體,以課外藝術實踐為陣地,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美育體系。該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對學生人格塑造、心理健康、審美培育和道德養(yǎng)成等方面產生了積極作用,有效提升了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并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其公共藝術教育實施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實施課程實踐化,凝練教研教改成果
該校依托公共藝術教育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與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圍繞地方理工院校藝術素養(yǎng)教育的主題,先后承擔并完成省級、廳級相關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十余項,在《中國高等教育》《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系列研究論文數十篇。2009 年,《地方理工院校藝術素養(yǎng)教育研究與實踐》再次獲得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六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由湖南省公共藝術教育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彭時代教授主持申報的課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供需分析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
(二)實踐活動課程化,各類藝術競賽獲佳績
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yǎng),也挖掘培養(yǎng)了一批有突出藝術專長的學生,為學校參與各級各類藝術和學科競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在全國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該校成績排名全國高校前列。在2009年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該校共有13件作品獲獎,其中6件作品獲得一等獎,總成績名列全國高校第二位,學校獲得“全國優(yōu)秀組織獎”,其中歌舞《洞庭漁歌》獲普通組全國一等獎,并代表湖南省出席全國藝術展演開幕式。在“我的中國夢”湖南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該校選送的藝術表演節(jié)目、藝術作品、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學生征文等在全省參賽的近70多所高校中脫穎而出,喜獲一等獎1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項。在以“理想與信念”為主題的湖南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該校學生獲獎等級和數量名列全省前茅。其中,藝術表演獲一等獎8項;藝術類作品獲一等獎10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論文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學校榮獲優(yōu)秀組織獎。
(三)科學研究為基礎,打造教學科研新平臺
該校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注重校際、校地交流,發(fā)揮示范作用。2010年,學校申報的《湖南省公共藝術教育研究基地》被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批準為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該基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省級基地,是推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平臺。團隊圍繞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研究撰寫了多篇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論文,發(fā)表于全國各類學術刊物。依托該平臺還成立了湖南理工學院公共藝術研究所,主要開展公共藝術教學教改研究、公共藝術教育理論研究、公共藝術實踐教學研究等工作。相繼出版了著作《公共藝術教育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論與行動》(光明日報出版社)、由教學一線教師編著的公共藝術課程教材《音樂的美·音樂藝術鑒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
多年的公共藝術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公共藝術教育工作不是轟轟烈烈、大張旗鼓的,要本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精神,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要堅持向下看(注重學生需求)、向上看(按照政策要求)、向外看(學習先進經驗)、向自身看(形成優(yōu)勢特色)的思路,按照重設計(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強隊伍(重視專兼結合)、整資源(利用學校內外)、創(chuàng)方式(創(chuàng)新多維實踐)、建平臺(開展活動展覽)、惠學生(眾多學生受益)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公共藝術教育育人功能,推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鞠向玲,賀秀梅.藝術教育離我們有多遠?——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價值探討[J].藝術教育,2012,(08).
[2]張寧.公共藝術雙融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