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楠
摘要: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巨匠,而《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則是其在弦樂領域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內容豐富,堪稱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中的一顆明珠。鑒于此,本文從這部作品的背景談起,就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獲得對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門德爾松 《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 創(chuàng)作和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7-0003-02
一、門德爾松和《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
門德爾松(1809-1847),浪漫主義時期德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1809年出生于漢堡,父親是遠近聞名的銀行家,家境十分優(yōu)越,這為門德爾松的音樂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4歲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并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9歲開始登臺演出,14歲時組織樂隊,17歲發(fā)表自己的作品,20歲時候已經成為了德國遠近聞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此后開始在歐洲各國游歷,先后創(chuàng)作出了多首器樂和聲樂佳作。1841年,門德爾松受邀擔任柏林音樂學院的音樂總監(jiān),兩年后又創(chuàng)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狀況惡化,于1847年病逝于萊比錫,年僅38歲。門德爾松的一生雖然十分短暫,但是卻取得了輝煌的創(chuàng)作成就,《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正是其諸多佳作中的代表。1835年,門德爾松為了感謝小提琴家大衛(wèi)為自己樂團的幫助,決定為其創(chuàng)作一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但是創(chuàng)作過程卻不如想象中順利。因演出十分繁忙,讓門德爾松始終難有時間潛心創(chuàng)作,直到1844年,門德爾松在連續(xù)多場演出后來到法蘭克福度假,在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下完成了這部作品,實現(xiàn)了六年來的心愿。而且在創(chuàng)作結束后,門德爾松還與演奏家大衛(wèi)進行了細致地溝通,讓大衛(wèi)從演奏角度提出修改意見,并在大衛(wèi)的幫助下最終定稿。1845年3月,作品在萊比錫首演,獲得了一致好評,成為了門德爾松的代表作之一。
二、《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分析
(一)第一樂章創(chuàng)作分析
《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采用了傳統(tǒng)的協(xié)奏曲形式,全篇由三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e小調。在開篇,門德爾松并沒有加入引入部分,而是在一個小節(jié)后直接進入主題,給人以直抒胸臆之感。主部主題由小提琴奏出,旋律歡快而流暢,像是一個抒情女高音在縱情高歌,雖然是小調,但是分明表現(xiàn)出了大調明亮的色彩。在小提琴奏出主題后,門德爾松開始對主題的材料進行變化和發(fā)展,也預示著連接部的到來。這個連接部既是對主部的延續(xù),同時又加入了新的材料,將主部和副部不露痕跡的連接在一起,起到了完美的橋梁作用。副部中,調性轉為了G大調,三個段落中,分別采用了雙音、三連音和分解和弦的手法,由小提琴和單簧管奏出,讓旋律更加豐富。與以往協(xié)奏曲不同的是,門德爾松并未讓主部和副部呈現(xiàn)出矛盾和沖突,而是一脈相承的,副部成為了主部的延伸和擴展,仍然是主部呈現(xiàn)出的抒情色彩,體現(xiàn)出了門德爾松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在樂曲的尾聲部分,由大管奏出一個長音,結束本章。
(二)第二樂章創(chuàng)作分析
第二樂章采用了三部曲式,G大調。在經過了八個小節(jié)的引子部分后,樂曲進入了首部,由于小提琴奏出富含歌唱性的旋律。這段旋律聽起來是似曾相識的,之間曾被用于《蘇格蘭交響曲》和《無詞歌》中,后經過簡單改動后用與該曲,旋律溫潤而唯美,并帶有淡淡的哀傷,像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在隨后到來的中部之前,門德爾松加入了一個連接部分,這也是對古典主義三部曲式結構的創(chuàng)新。通過這個六小節(jié)的連接部分,使中部的調性變化色彩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可謂是匠心獨運。在中部,門德爾松采用了小提琴與樂隊弦樂聲部撥弦的方式,為樂曲加入了幾分靈動的色彩。再現(xiàn)部中,雖然旋律素材和主部的相同,但是明顯給人以更加從容之感,像是一直在海面上行駛的小船,在經過了一陣波動之后,重新進入了風平浪靜的海域,并即將達到幸福和快樂的彼岸,讓觀眾對第三樂章充滿了期待。
(三)第三樂章創(chuàng)作分析
第三樂章與第一樂章相同,也是奏鳴曲式,e小調。引子部分由三個樂句構成,是對第二樂章的平靜氣氛的承接。然后在一陣定音鼓之后,小提琴又一次活躍起來,在不知不覺中變?yōu)榱丝彀?,旋律既是流暢、抒情的,又略微帶一些俏皮的色彩。在主部中,門德爾松主要使用了跳弓、重音相結合的技巧,讓曲風更加輕快和愉悅。進入副部之后,主題反復延伸,旋律起伏加大,通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讓樂曲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在經過四個小節(jié)的過渡后,樂曲進入了展開部,該段發(fā)生了明顯調性變化,并采用了假再現(xiàn)的手法。但是與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假再現(xiàn)的手法不同,門德爾松是在三級上進行,而貝多芬則是在屬音上進行,這個假再現(xiàn)的巧妙運用,讓樂曲更加豐富,邏輯關系上也更加自然。隨后,門德爾松又插入了一小段旋律,讓樂曲安靜、輕巧的過渡到了真正的再現(xiàn)段。尾聲部分則使用了雙音,在明朗、輝煌中結束了全曲。
三、《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演奏分析
作為門德爾松在弦樂領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雖然沒有超高的演奏難度,但是因為曲目的浪漫主義風格十分鮮明,特別是對抒情的強調,要求演奏者必須用扎實的演奏基本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表現(xiàn)。接下來,將對三個樂章的演奏要點進行分析。
(一)第一樂章演奏分析
第一樂章作為開篇樂章,其演奏重點在于音準和節(jié)奏的把握。首先是音準。音準是小提琴演奏天生的難題,這部作品中雖沒有炫技性樂段,但是那些富含歌唱性的旋律線,反而更加考驗演奏者的音準水平和能力。以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為例,該部分的旋律是極其優(yōu)美的,為觀眾描繪出了一幅和煦陽光下,萬紫千紅的田園景色,給人以無限希望之感。旋律看似十分簡單,但是實際演奏卻是較為困難的,因為樂曲開頭是從第二把位進行演奏的,與日常練習中的從第一把位開始有所差別,所以很容易出現(xiàn)音準問題。在演奏第三小節(jié)的G音時候容易偏高,對此要特別注意1指和3指之間的間距,保證調性的穩(wěn)定。其次是節(jié)奏。三連音是該樂章的特色節(jié)奏形式,如果不能準確把握這一節(jié)奏,則會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要求演奏者的演奏速度一定要均勻,左手手指應帶有清晰的顆粒感,決不能將三連音和八分音符相混淆,導致節(jié)奏和律動的混亂。在過渡樂段中,面對帶有炫技性的三連音,則要注意三度、五度、六度雙音的準確性,保持觸弦力度的均衡,避免將三連音演奏成前十六節(jié)奏,獲得準確、勻稱的演奏效果。
(二)第二樂章演奏分析
第二樂章是八六拍,行板,被譽為是最醇美的小提琴樂章之一。演奏要點在于音色和揉弦。首先是音色。該樂章中,幾乎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門德爾松熾熱、真摯的情感,要求演奏者對每一個音符的音色效果仔細推敲,盡可能獲得完美的效果。如引子之后的第一主題,旋律的歌唱性色彩十分鮮明,像是一個溫婉少女的低聲吟唱,演奏這些樂句時,運弓一定要流暢、平穩(wěn),右臂運功的動作是連綿不斷、始終是沒有停頓的。而且也要注意運弓時的力度不能過大,避免造成壓弦的效果,弓毛與琴弦的接觸點盡量靠近指板的位置,獲得柔和而又帶有金屬色彩的音色。其次是揉弦。該樂章中,常用的幾種揉弦方式都會用到,一開始旋律起伏不大,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因此要多用手指揉弦的方法,手指關節(jié)要充分放松,幅度小而密集,奏出細膩柔和的音色。之后隨著旋律漸強和漸弱的變化,則要適時加入手臂揉弦,根據(jù)樂曲漸強漸弱的需要靈活調整揉弦的幅度,讓揉弦和運弓彼此相得益彰。
(三)第三樂章演奏分析
第三樂章為“有活力的快板”,在音樂情緒上與第一、二樂章有著較大的差異,為了演奏出熱烈歡快的效果,需要對連頓弓和自然跳弓兩種技法有良好的運用。首先是連頓弓。這是在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等名家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功法,具有較高的難度。在本樂章中,第一主題中頻繁出現(xiàn),也正是這種技法的運用,讓樂曲呈現(xiàn)出了無限的活力。在運用這種弓法時,要注意大臂和小臂應保持緊張的狀態(tài),食指應該給弓毛以足夠的壓力來貼近琴弦,“在上弓時演奏者手臂須呈現(xiàn)一種提物狀態(tài),手腕要微微向上 抬起,弓桿要一定弧度地朝外部傾斜?!盵1]有節(jié)奏地帶動琴弓進行運動。在跳弓運用方面,在該樂章96-108小節(jié)處,出現(xiàn)了大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必須要利用跳弓技術才能奏出這種歡快、活躍的氣氛。在具體的演奏中,要注意右手的充分放松,做到弓不離弦,配合手腕和手指讓琴弓在琴弦上進行有彈性的跳動,方能展示出跳弓技術特有的魅力。
“在誕生了眾多杰出的音樂家的19世紀,門德爾松的創(chuàng)作顯得獨樹一幟,別具一格”。[2]因自幼家境優(yōu)越,使他不必像其他音樂家一樣為生計而發(fā)愁,所以作品中從沒有悲觀情緒和批判色彩,而是始終洋溢著抒情和快樂。這一點在這部作品中也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充分展示出了門德爾松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在今天的小提琴創(chuàng)作、演奏和教學中,理應對這部作品有充分重視,重點體驗和表現(xiàn)作品的藝術風格,推動這首佳作的傳承,這既是作品自身的價值和魅力使然,也是當代人對門德爾松這位大師最佳的緬懷。
參考文獻:
[1]蓋妍卉.論小提琴演奏中技巧與音樂表現(xiàn)的關系[J].當代音樂,2018,(03):93.
[2]王滿.門德爾松 《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藝術特色——以第三樂章為例[J].當代音樂,20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