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提出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學習情境,并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與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開放性與自主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工作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生活化;地理課堂;學習情境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形成生活性教育模式。在教學期間,教師針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生活化的改革,創(chuàng)建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實際生活。在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促進學生總結地理規(guī)律,并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全面提升整體教學工作效果,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通過生活化與大眾化的方式提升地理教學工作效果。
結合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地理知識的需求以及新課改的要求,作者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貫徹“學習對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初步構建了地理生活化問題探究教學的基本思路。
(一)利用生活經驗,巧妙導入新課
在初中地理《中國的自然資源》一課中,作者將家里的天然氣繳費單導入新課,顯示價格為每立方米3.4元,同時展示新疆烏魯木齊家庭用天然氣的價格為每立方米1.37元,問:為什么佛山的天然氣價格比新疆貴那么多?這樣的導入讓學生既驚訝又親切,引導學生去追問原因。原來東部地區(qū)的天然氣儲藏少,而新疆的天然氣蘊藏豐富,這體現了自然資源地區(qū)分布的不均勻特征。這個導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一個問題,既然東部地區(qū)天然氣儲量少,那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天然氣不足的問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該課的一個重點——西氣東輸工程。
(二)借用熱門話題,滲透地理知識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與學習能力,為了更好地建立生活化課堂結構與模式,教師可在其中滲透熱門話題。例如:在上八年級下冊《珠江三角洲區(qū)域的外向型經濟》一課時,巧借“香港回歸20周年”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群發(fā)展規(guī)劃”“一帶一路”三個熱門話題,分析珠三角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得到結論:單個城市的優(yōu)勢有限,城市需要不斷升級,城市之間不斷分工,進而發(fā)展為城市群,這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也有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需引導學生總結經驗與規(guī)律,并在認真學習的情況下,更好地掌握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提升生活化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滿足當前的發(fā)展需求。
(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上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水資源》一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調查身邊的水資源。一個小組的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寫了一篇調查報告,發(fā)現身邊的水污染情況非常嚴重,其中一個組員在調查感受中寫道:“在整理和排版這份關于水資源的調查報告時,我是抱著一種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去完成的。當我回頭看看這份我和我的組員在共同的努力下完成的報告時,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動!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話,很適合評論我家園的現狀——‘我們把荒漠變成家園,卻在無形中把家園再次變成荒漠!’短短的一句話令我十分震撼,同時心里也涌起了愧疚感。這句話不僅寫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正處于危境,更是有力地批評了人類對自己建設的家園正在進行一點一滴的肆意傷害。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要愛護自己一手建設的美好家園,呼吁著人們不要再傷害她了。而在我的家鄉(xiāng),污水情況是最為嚴重的!我承認自己曾是‘排污者’的一分子。年少的我曾經對環(huán)境污染根本不在意,上學和放學的必經之路會經過一條散發(fā)著惡臭的臭水溝,我會捂住聞到了惡臭的鼻子,嘴里還抱怨著‘怎么那么臭??!也沒人來管管?!斘彝瓿蛇@份調查時,我突然才發(fā)覺,原來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把我們的家園推向毀滅的邊緣!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對污水的漠視,政府對污染情況的處理不當,無一不表現出人類的道德水平正在下降和對于家園環(huán)境污染的不重視。陳村被譽為‘花鄉(xiāng)之都’,卻忘記了花依賴著水和陽光,水乃生命之源??!通過這一份調查報告,我受益匪淺,不僅在思想上對水資源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和定義,更多的是知道要如何保護水資源和這座我愛著的城市!”
(一)教師需具備課堂駕馭能力與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
在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需遵循開放性與合作性的原則,針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結合當前的教學標準與要求開展教學活動,還需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與整理,形成再創(chuàng)造的控制模式,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的體驗能力,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等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與完善,以此提升探究性教學工作效果,避免出現課堂秩序問題。在此期間,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課堂駕馭能力,可以滿足當前的教學發(fā)展需求,為其后續(xù)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二)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機制
在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機制中,我們注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評價方式往往是評價學習結果,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容易忽略。而生活化的地理課堂是開放的,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要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思考問題,因此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學習過程評價的過程中,需針對學生拓展方面、創(chuàng)新方面、應用方面與合作方面的能力進行合理評價,明確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情況,在實際評價工作中,可以使用自我評價方式、教師評價方式與互相評價方式等開展工作,可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滿足當前的教學發(fā)展需求。
[1]楊愛玲.建立課標地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途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07):45-46.
[2]郭芳英.設計生活化地理試題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Z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