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浪縣大靖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甘肅武威,733100)
欺凌行為主要指的是蓄意傷害其他人的行為。首先,欺凌行為是反復的、長期的、有意的;其次,欺凌行為的背后會讓其他學生在心理、生理、感情、口頭上不舒服;最后,欺凌行為最終會讓被欺凌者的缺點暴露出來,影響被欺凌人的社交。欺凌行為的主要模式為欺壓、傷害、攻擊、暴力。欺凌行為是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非常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發(fā)展。
中職校園欺凌行為成因
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欺凌行為的成因更多的是來源于學生自身因素,例如,學生在學業(yè)上存在較大的挫折感;學生較為缺愛,認為只有在欺凌環(huán)境中才能夠獲得尊重和引起注視;沒有正確的榜樣可以去模仿與學習;從小家庭生活中,家庭不和睦,父母有暴力傾向,學生在校園中就會以欺負別人來獲得心靈的安慰;學生結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覺得生活較為無趣;人格和品行失常。
家庭也是造成學生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重要因素,家長缺乏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態(tài)度比較冷漠,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同情心,從而會去欺凌其他的學生;其次,學生的家長經(jīng)濟地位較低、從事特殊行業(yè)也會被其他的學生欺凌,從而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成為性格孤僻的學生,非常不利于學生長久的人生發(fā)展之路。
很多學校過度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僅僅是關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校園建設中缺乏正確的、健康的校園文化,在教學工作中不具備素質教育工作內容,學生無法接受高素質的教育,學生養(yǎng)成了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來通過欺凌其他學生來引起教師、學校的注意。其次,教師的班級管理方式較為冷漠,學生在腦海中缺乏法制意識,所以肆意的欺負其他學生,而被欺凌的學生也不敢發(fā)表任何的意見,只能夠沉默忍耐,加劇了欺凌行為的惡化。
在中職院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文明行為的教育工作,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與生活態(tài)度,從而能夠不斷的規(guī)范自身行為。文明行為的教育工作需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文明觀念的養(yǎng)成,第二部分是文明觀念內化的過程。文明觀念的養(yǎng)成需要學校加強社會輿論、倫理教育、道德教育等工作,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文明行為的重要性。而文明觀念內化是指學生要把文明充分融入到行為中去,把自律和他律相互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把文明行為教育工作貫徹落實下去。
國家、學校要完善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制度,充分重視欺凌行為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加強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刑法懲治,讓學生意識到欺凌他人是不道德的。其次,學校要不斷完善各項關于校園欺凌的規(guī)章與制度,對違法規(guī)定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懲罰,定期開展反對校園欺凌的班級主題會,讓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
很多學生都是因為內心缺愛才想要去欺凌別人,從而引起教師、同學的關注,所以教師要善于用愛去感化學生,多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生活狀態(tài),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能夠安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制定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案與目標,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在學生的生活中,教師要關心學生存在的生活問題,如果學生犯錯誤了,教師要充分了解原因與過程,不能夠一味的指責學生,教師要和學生之間建立朋友的關系,這樣學生才愿意把自己的真實學習、生活困難對教師傾訴。教師還要加強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狀態(tài),教師和家長之間一起做好監(jiān)督工作。教師還要引導家長多關心孩子,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擁有積極的生活觀。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都是重要的社會問題,校園欺凌具備較強的隱秘性與重復性,對受害者的身體、心理都造成嚴重的影響與傷害,甚至影響其長久的人格發(fā)展,所以要把防止校園欺凌作為校園與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設立相應的校園欺凌行為應急措施與方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能夠幫助同學,擁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