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毅 周貴 鄧國華
“廣東省教育廳與西藏林芝市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基地”項目(簡稱“校地共建”),旨在發(fā)揮廣東省高校師范教育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推進廣東教育特色援藏,推動受援地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是打造教育援藏廣東品牌的創(chuàng)新舉措。2017年6月,此項目納入廣東省黨政代表團赴藏考察簽約項目,廣東省教育廳與林芝市政府在林芝市共同簽署協(xié)議書,校地共建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廣東的優(yōu)秀大學生們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è),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從2所高校到11所高校,探索富有特色且可復制的經驗和樣本
校地共建項目源于廣東省高校與林芝自發(fā)共建所取得的成功實踐經驗,始于林芝市政府希望擴大校地共建項目范疇的強烈意愿,發(fā)于廣東省相關高校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成于兩省區(qū)黨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統(tǒng)籌推進。自2009年起,嶺南師范學院、韶關學院相繼與工布江達縣、巴宜區(qū)簽訂社會實踐基地合作框架協(xié)議,先后選派8批168名大學生到林芝支教,成效明顯。林芝市認為嶺南師范學院和韶關學院的做法好、經驗好、成效佳,既能有效緩解受援地師資緊缺問題,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學水平,又能有效提升高校服務社會、支援邊疆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建議廣東省鼓勵發(fā)動更多高校參與,實現(xiàn)校地結對共建的全覆蓋。
廣東省有關高校了解到嶺南師范學院和韶關學院的結對共建做法后,均表現(xiàn)出較大興趣,希望能參與其中。廣東省教育廳結合兩校校地結對共建的成功經驗,根據林芝市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強統(tǒng)籌,將兩校自發(fā)行為轉變?yōu)樾姓鲗В瑪U大結對共建范疇,開啟教育援藏新模式,創(chuàng)造民族團結教育新形式,打造實踐育人新載體,探索人才培養(yǎng)新機制,切實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的實效性,著力探索富有特色且可復制的經驗和樣本。
截至目前,已有廣州大學等11所高校派出255名當?shù)丶毙璧囊砸簟Ⅲw、美專業(yè)為主的大學生到林芝市實習支教。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林芝市特別是所轄縣、區(qū)學校音、體、美教師緊缺的矛盾,精準補充了短缺學科師資,精準提升了薄弱學科教學,精準實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最受當?shù)貛熒鷼g迎的項目之一。
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做一件意義非凡且終身難忘的事
校地共建項目結合廣東高校實際和受援地需求,按照“量力而行、確保安全;注重實效、實現(xiàn)雙贏”的原則,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師資培訓、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講學送教、提升教研水平、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資助貧困生等方面,探索建立高校教育援藏工作機制。
一是每年選派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強、能尊重習俗和服從安排的大學生組成1至2個團隊到受援地學校支教半年或1年,同時安排有教學管理和學生學習管理經驗的教師作為實習指導老師。
二是在充分調研受援地師資現(xiàn)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開展師資培訓,幫助受援地做好師資規(guī)劃,結合教研教改需要開展教學能力培訓,完善師生心理健康幫扶,提升受援地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
三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受援地需求提供各類別、多形式的學科教育教學資源,用于受援地中小學教育教學。
四是掛牌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深入開展走訪藏族群眾家庭、學業(yè)輔導、自護教育、親情陪伴、結對幫扶等實踐活動,促進校地交流交往交融,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情懷和維護國家邊疆地區(qū)長治久安的信念。
援藏支教+思政教育,實現(xiàn)學校、學生、受援地三方共贏
校地共建項目實施以來,既緩解了林芝師資緊缺的難題,又培育了廣東大學生服務邊疆的家國情懷,形成了學校支持、學生參與、當?shù)貧g迎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準補充了短缺學科師資。廣東11所高校255名優(yōu)秀大學生實習支教點遍布林芝六縣一區(qū)60所學校,任教學科涵蓋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學科,其中2017年選派音樂、體育、美術等受援地緊缺學科47人,占當年選派人數(shù)33.10%,服務單位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和教體局,實現(xiàn)了對林芝六縣一區(qū)教育單位的全類別覆蓋。韶關學院精準選派82名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yè)的優(yōu)秀大學生赴魯朗鎮(zhèn)小學、巴宜區(qū)幼兒園等8所學校實習支教;嶺南師范學院應工布江達縣教體局所請,精準選派53名大學生到該縣中小學、幼兒園等12所學校實習支教,其中4名大學生在海拔3900多米,條件最艱苦的娘蒲鄉(xiāng)小學工作。
二是精準提升了薄弱學科教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11名支教大學生承擔理論教學課程471次,實訓課程260次,結合西藏職業(yè)教育制作55節(jié)微課;嘉應學院10名優(yōu)秀大學生成長為米林中學和中心小學的骨干教師,多次承擔了學校公開課任務,輔導學生學科成績大幅提升;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對西藏自治區(qū)14所公辦幼兒園進行調研走訪,針對性選派學前教育學院優(yōu)秀大學生,幫助林芝一幼、二幼、三幼提升辦學質量;華南師范大學為西藏林芝搭建起了自主研發(fā)的手機移動數(shù)據云,開展廣州—林芝協(xié)同教學手機直播課堂,打造“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校內校外”多維互動平臺;深圳大學自籌經費28萬元舉辦西藏察隅縣學校校長能力提升班,為察隅縣所有中小學校長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提供了高質量師資培訓和跟崗研修;廣東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選派體能中心主任赴林芝市廣東實驗學校幫扶業(yè)余體校進行青少年運動員選材。
三是精準實踐了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師生互動、教育惠民和文化傳播,培養(yǎng)了大學生民族感情,堅定了大學生扎根邊疆服務邊疆的信念,搭建了藏漢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廣州大學組織廣州大學附中將國防特色教育帶到雪域高原,幫助波密中學組建首屆國旗護衛(wèi)隊;惠州學院支教大學生通過拍攝援藏支教紀實短片,用微電影形式大力宣傳推介校地共建項目,做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踐行者、宣傳者、傳播者;肇慶學院支教大學生打造“一校一基地,一人一品牌”,將墨脫縣公路標志性紀念地、墨脫門珞歷史文化遺產紀念館等設計成理想信念路線、緬懷先烈教育路線、民族團結教育路線,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藏區(qū)、進基地、進學校、進課堂。
(本文圖片由廣東省教育廳政務服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