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當互聯(lián)網(wǎng)大潮向我們奔涌而來時,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也為習作教學變革帶來了巨大的潛力和生機,越來越豐富和便捷的網(wǎng)絡、平臺為學生自主習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和支架。
信息技術軟件不僅激發(fā)學生習作樂趣、還學生寫作自由,其強大的表達工具促進了寫作方式的變革:可以用文字、音頻、視頻、圖片,還可以超文本,新技術革新了書寫方式和表達方式;在寫作的構思、打草稿、發(fā)布、修改和分享各階段,信息技術都有發(fā)揮的空間;借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具有操作性的寫作知識外化、物化,在真實的寫作活動中,學生理解、熟悉、內(nèi)化,以及運用寫作方法、策略;通過用戶界面,我們可以隨時修改自己的文章,用可視化、言語化的方式表達……更新?lián)Q代的智能軟件為寫作方式提供了各種可能,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寫作過程中遭遇的困境選擇合適的軟件,為習作“怎么寫”搭建支架,為低、中、高不同年級的學生解決習作困難,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讓寫作順利進行。
一、借“語音轉換”,搭建從說到寫支架
低年級學生口頭語言能力比較強,而書面語言積累匱乏,因此常常能說不會寫。我們在某校一年級兩個平行班做了說話和寫話的比較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學生平均1分鐘能說130個字左右,但是20分鐘才能寫60多個字,說與寫懸殊。一年級學生遭遇寫話困難,主要是這幾方面原因:
① 低年級學生手指肌肉發(fā)育不健全,書寫時間久易疲勞。
② 識字量還很少,學生寫話時很多字不會寫,就想換一個詞,但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詞。
③ 學生常常停下來思考字該怎么寫,就忘了下面要寫什么內(nèi)容了。
④ 學生的書寫速度比思考速度慢很多,心里想出七八句,筆上寫不出一兩句。
如何幫助學生從說到寫順利過渡,消除對“寫”的畏懼感呢?我們借助“語音轉換”這一最普及、最便捷的網(wǎng)絡手段,給低年級學生寫話提供了支架,通過“訊飛語音”“QQ語音”“微信語音”等語音轉換器,瞬間把“語音”變成“文字”,讓兒童不再畏懼寫,讓寫話變得簡單起來。
金陵河西小學的余潔、濮春蘭老師借助語音實時轉文字功能,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把話寫通順,具體流程如下:
① 學生把看到的事物、遭遇的事情、自己的心情,以“說”的方式發(fā)送到語音軟件,不用考慮個別錯別字,不用考慮寫話速度慢,先大膽說,自由說。
② 學生和老師在群里相互傾聽、評價。
③ 學生聽取大家的建議,修改后再發(fā)語音。
④ 語音轉化器忠實地翻譯學生的語音信息,學生的口頭禪、重復的詞語都如實地轉化為文字。
⑤ 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文字進行二次修改,學生“讀”自己的話,邊讀邊修改,把句子中啰嗦、重復的詞語刪去,補充不完整的地方,調(diào)整句子順序,最后把句子寫通順、寫連貫。
圖1與圖2分別是語音轉換器翻譯的內(nèi)容和學生整理修改后的內(nèi)容。
語音識別就好比“機器的聽覺系統(tǒng)”, 通過識別和理解,把語音信號轉變?yōu)橄鄳奈谋净蛎?,學生通過用戶界面再次修改文字。經(jīng)過半年的練習,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敏捷,從初始只能講一兩句,到后來連續(xù)說上一段清楚、前后連貫的話,文字表達也越來越規(guī)范。
二、借“視頻情境”,搭建細節(jié)描寫支架
老師們常有這樣的困惑,已經(jīng)教給寫作方法了,為什么學生寫起來還是不生動、不具體呢?原因在于寫作是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僅僅提出“寫生動、寫具體”的要求不夠,還要設計指向性明確、可操作的具體訓練步驟。例如學生不會描寫時,教師可以抓住“有什么(對象)”“怎么樣”“像什么”這幾個要素,設計幾個遞進訓練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由混沌到清晰、從陌生到熟練。當學生遭遇“寫具體”難題時,可以用分解細節(jié)的方法,指導學生把瞬間發(fā)生的事情寫出來。
這些寫作方法不是陳述性的知識點,而是在切實有用的支架支撐下,讓學生一看就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借助微電影、動畫片等影視媒介的優(yōu)勢,從影視作品中提取有效的寫作知識無疑是開啟習作教學的另一扇窗口。
影視藝術和文學作品非常相似,即使是短短十幾分鐘的微電影,往往也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和出人意料的結局。電影中的遠鏡頭就像文學作品中的群像描寫,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相當于人物局部描寫,電影中有倒敘,有精彩的對白,用環(huán)境鋪陳來預示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些藝術手法都可以在文學作品中找到。而且,電影藝術中豐富的畫面、動人的歌曲、聲光色的沖擊力契合了兒童“愛玩”的天性,生動豐滿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比課文中的范文更能吸引兒童,借助視頻資源這個支架能夠把抽象、靜止的習作知識可視化、活動化。
例如學生“動作描寫片段”很空洞,一兩句話就把動作片段寫完了,動詞運用也單調(diào)、不夠準確。針對這個習作難點,新城小學沈濤老師以一分鐘的動畫片為支架,訓練動作片段描寫。
【一看視頻,仔細觀察】
師:這段視頻講了什么事情?。浚那楣?jié))
師:你們猜猜看,哪吒拿這把弓的過程中總共有多少動作?(學生猜不出)
師:到底有多少個動作?我們再來看視頻,一邊看,一邊把動作找出來。當你們發(fā)現(xiàn)關鍵動作發(fā)生時,立刻喊停,并把動詞告訴我。
【二看視頻,準確用詞】
(學生邊看視頻,邊找出哪吒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并把找到的動詞貼在黑板上)
師:我們來數(shù)數(shù)看,剛剛找出了多少個動詞?20個。真多啊,你們還沒猜對!其實還有很多個。你們能找到嗎?人在興奮、驚訝或者使勁的時候,臉部也會有一些動作,說話也是動作!
(學生把表示神態(tài)的動詞貼在黑板上)
師:你們想過沒有,為什么動畫片要用幾十個動作來講述哪吒拿軒轅弓這件事情?
生1:因為軒轅弓很重,很不容易拿。
生2:這樣動畫片才好看。
生3:說明哪吒不是一般的人,只有他才能拿得動軒轅弓。
【三看視頻,連貫表達】
再看這段動畫片,教師給視頻加了彈幕,學生可以根據(jù)彈幕上提示的動詞,也可以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動詞,一邊看視頻,一邊在心里面把哪吒拿弓的過程說出來。還可以隨時暫停,反復看,反復說,把哪吒拿弓的過程說連貫。
教師巧妙借助動畫視頻,訓練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一看視頻,猜哪吒取軒轅弓一共有多少個動作?5個、8個……學生根本想象不到短短1分鐘的動畫片中哪吒竟然有20多個動作。二看視頻,一有動作發(fā)生就隨時喊停,動畫定格。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全身心投入,每一個學生都睜大了眼睛,唯恐漏掉一個動作。三看視頻,在彈幕的引導下,學生運用觀察到的一連串動詞連貫起來為動畫片配解說詞。教師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資源的教學優(yōu)勢,以“動畫視頻”“彈幕”為學習支架,喚醒學生的觀察意識,訓練學生觀察細節(jié)的能力,再把動詞串聯(lián)起來說連貫、說具體,一步步輔助學生突破習作的難點。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把動畫片、微電影、圖片資料等視頻資源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限度,為學生們打開習作之門。
例如,寫學校運動會這個活動場面時,我們可以借助電影中的長鏡頭與特寫鏡頭,引導學生既整體觀察活動過程中的概貌,又抓住個別參賽選手、觀眾的特寫鏡頭,仔細觀察他們在比賽時的神態(tài)變化、比賽時的動作表現(xiàn)。
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世界時,可以學習電影中的“空鏡頭”的運用,借景烘托人物內(nèi)心世界和情緒變化。
電影中經(jīng)常有精彩的對白,我們可以播放一段去掉對白的影視片段,讓學生根據(jù)視頻內(nèi)容,猜測人物的對話,再與原音對白比較,學習人物語言的精準、個性化。
三、借“拍客意識”,搭建文章圖式支架
借助信息技術支架,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寫作素材、建構自己的習作框架,深化習作的主旨。金中實小的“我是小拍客”就是通過有意識、有主題、有系列地拍照片、拍視頻等形式,探尋以兒童為本位的習作教學新模式。
“我是小拍客”以“鏡頭”為載體,引導學生去觸摸大千世界,利用鏡頭推近、聚焦、定格、連續(xù)性拍攝技術為學生提供從旁觀察、反思生活細節(jié)的機會。例如,在四年級“我是小拍客”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自然”為主題,連續(xù)三周觀察拍攝,每一周的配文要求呈遞進趨勢。
第一周:拍攝你喜愛的大自然,介紹它的三個特點,讓我們也愛上它吧!
第二周:拍攝生活中獨特的大自然,將獨特之處寫下來,把你的感受寫清楚。
第三周:拍攝一種不起眼的大自然,你從它身上想到了什么?寫一寫自己的聯(lián)想。
在主題統(tǒng)領下,學生對大自然的觀察、探尋由淺入深,從喜愛的大自然到獨特的大自然,再到了不起的大自然,觀察貫穿始終、視角不斷遞進,由表象到本質(zhì)、從一般到特殊,還由物及我,加入個人的聯(lián)想,這些都為后續(xù)的習作表達鋪墊了豐富的素材。拍攝技巧與文學表達在一些表現(xiàn)手法上有相通之處,利用這些相似點,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聯(lián)系表象和語言文字,把瞬間發(fā)生的事定格、延長,把綜合的事物加以分解、特寫,原本干癟的文字變得鮮活飽滿。
“拍客”除了幫助學生細致觀察事物變化,也通過組圖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取舍,在習作之前對布局謀篇、詳略主次作整體性思考。
金中實小的金瑤老師在《習作2·看巧云》中,就巧妙利用“拍客”意識,讓學生用“鏡頭”記錄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過程。一位同學用4天時間拍攝的門前小花,從一片蔥綠到花骨朵冒出來,再到花兒燦爛,前后共10張圖片。老師要求學生精選出4張圖片,精選圖片就是斟酌、取舍寫作內(nèi)容,在腦海中建構文章圖式,在寫作之前明晰“我要寫什么”“我準備怎么寫”。
“拍客習作”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隨著鏡頭推近、聚焦、定格、放大,原本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物特點變得越來越清晰。課堂上,學生都能抓住事物變化的特點說清楚、說具體,“拍客”給了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的支架,行之于文,自然言之有序,詳略得當。整個寫作將學習、觀察、體驗、研究和情感融為一體,順利實現(xiàn)從思維活動到語言表達的轉變。
從幫助學生由說到寫,到寫具體、建構文章圖式,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支架,有的從寫作知識層面給予學生指導,有的從寫作素材方面提供支撐,有的從策略層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兒童享用技術,技術也促進兒童的發(fā)展!隨著信息技術軟件的日新月異,小學生的習作將更自由、真實、有趣。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