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博
三門峽市澠池縣中醫(yī)院,河南三門峽 4724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多因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引起,其病情較為危重,預后較差。隨著病情進展,心功能不全將導致血流動力學異常,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會引起心肌重塑等失代償性病理變化,將對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1]。故尋求有效治療方案以控制疾病進展、改善心肌功能顯得尤為重要?;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懸鏆饣钛獪珜β孕牧λソ呋颊咧嗅t(yī)證候積分、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等指標的影響?,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52~71歲,平均年齡(61.92±3.22)歲。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53~71歲,平均年齡(62.09±3.2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氣虛血瘀證相關診斷標準,主癥為心悸氣短,胸脅作痛,頸部青筋暴露,脅下痞塊,下肢浮腫;次癥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脈為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代。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②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中Ⅱ~Ⅲ級的輕、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③經胸部X線片、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級屬Ⅳ級者;②合并梗阻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縮窄性心包炎等疾病者;③合并有肝、腎及內分泌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者;④精神異?;驘o法配合者;⑤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對照組患者采用:①螺內酯片(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宇H32020077)口服,40 mg/次,3次/d;②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口服,20 mg/次,1次/d;③注射用環(huán)磷腺苷(悅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544)靜脈滴注,40 mg/次,1次/d;④地高辛片(太極西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121)口服,0.25 mg/次,1次/d;⑤酒石酸美托洛爾片(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417)口服,6.25~12.5 mg/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益氣活血湯治療,方藥組成為紅花、黃芪、當歸、桃仁、川芎各10 g,甘草、牛膝、柴胡、枳殼、赤芍各15 g。加水煎煮,去渣留汁400 mL,1劑/d,早晚溫服。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8 d,治療期間實時觀察患者病情,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酌情調整用藥劑量。
①心功能相關指標檢測:采用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測定血漿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②左心室功能檢測:采用美國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分析儀測定射血分數(shù)(EF)、每搏指數(shù)(SI)、心臟指數(shù)(CI);③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文獻[2]的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評估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患者主癥(心悸、乏力、氣短、胸痛),依次按無、輕、中、重情況,分別記為0、2、4、6分。
治療前,2組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2組患者EF、SI、CI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EF、SI、CI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降低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n=46,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老年人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患病群體,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本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種重要心血管疾病,受到學術界廣泛重視。目前,臨床多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藥物治療本病,雖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經長期服藥,易產生多種不良癥狀,不利于患者接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腎血流量以及心排血量降低,刺激及興奮球旁感受器,促使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系統(tǒng)被過度激活。NT-proBNP是腦鈉肽激素原分裂后無活性的N端片段,當心肌細胞受到增高的容量負荷和壓力負荷時由左心室分泌,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心衰的診斷、治療及危險分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心肌重塑時表現(xiàn)為左室體積擴大、質量增加及心功能減退,NT-proBNP水平代償性增高[3]。
中醫(yī)并無慢性心力衰竭病名,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祖國醫(yī)學“心水”“喘促”“心悸”“心痹”范疇。本病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陰虛、陽虛、氣虛為主,標實以痰飲、血瘀、水停為主,氣虛與痰瘀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4-5]。因此,本病治療應以扶正氣、健脾氣為主,補血養(yǎng)心安神,抗御清除外邪,調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6]。益氣活血湯方藥組成中,紅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經;黃芪斂汗固脫,益氣固表;當歸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益脾;牛膝利尿通淋,逐瘀通經;柴胡疏散退熱,疏肝解郁;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功,并具養(yǎng)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傷正之效[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T-proBN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心悸、乏力、氣短、胸痛等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心功能指標EF、SI、CI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氣活血湯治療,具有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緩解臨床癥狀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過益氣活血湯治療,可有效降低NT-proBNP水平,保護心功能,改善臨床癥狀,利于患者疾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