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慧 李學云
心肌酶譜是存在于心肌中的多種酶總稱,是心臟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主要用于監(jiān)測心功能狀態(tài)[1-2],是臨床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病情監(jiān)測的常用生化指標。多項文獻報道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對機體各個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定不良影響,可能對心臟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另外近年來也有研究報道指出:無論是首發(fā)入院的精神分裂癥還是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心肌酶譜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異常升高[3-4]。據(jù)此,本研究試圖探討急性發(fā)作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心肌酶譜變化。本研究以我院的80例精神分裂癥和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80例健康志愿者為例探索心肌酶譜變化的意義,匯報如下。
表2 病例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肌酶譜[U/L]
選取我院住院部2017年1—12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為病例組,選取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健康體檢中心同期收治的8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80例為對照組。排除合并心臟疾病者。病例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8~72歲,平均(50.2±9.5)歲。對照組志愿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5~74歲,平均(50.6±9.7)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入組研究后,于次日晨起空腹采集前臂靜脈血5 ml,病例組患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B(yǎng)S-800)及配套試劑(深圳邁瑞公司原裝),對照組志愿者(標本來源居民健康體檢)采用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obas-701)及配套試劑(試劑羅氏公司原裝),分別進行心肌酶譜的檢測,包括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其中病例組患者在治療4周后再次檢測心肌酶譜。
使用SPSS 18.0軟件檢驗數(shù)據(jù)資料,計量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的LDH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K、CK-MB、AST和α-HBDH水平,病例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經(jīng)過4周的治療后,CK、CK-MB、AST和α-HBDH水平逐漸降低,P<0.05;LDH水平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心肌酶譜包括CK、CK-MB、AST、LDH、α-HBDH,是含有巰基的氨基酸,存在于人體的心肌、肝臟、骨骼、肌肉等組織細胞中[5],正常人血清中的心肌酶濃度低,大部分以血清蛋白質結合形式存在,但是當人體的部分組織受損或是細胞破壞時,心肌酶會釋放入血液中,導致血清心肌酶水平提高[6]。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例組患者的CK、CK-MB、AST、α-HBDH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志愿者,僅LDH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精神分裂癥急性發(fā)作期心肌酶譜水平升高,可能的原因是:患者發(fā)病時精神亢奮、躁狂癥狀等導致體內(nèi)交感神經(jīng)亢進,兒茶酚胺活性和濃度升高,導致血管收縮反應,進一步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異常,致使心肌酶釋放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7-9];還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發(fā)作期的精神亢奮導致心肌骨骼肌受損,從而導致心肌酶水平升高[10-11]。本結果顯示經(jīng)過4周的治療后,異常升高的心肌酶水平均下降,提示我們隨著精神分裂癥癥狀的緩解或消失,患者的心肌酶譜逐漸恢復到正常范圍內(nèi),說明心肌酶譜的變化是可逆的,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心肌酶譜變化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準確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并結合心電圖檢測等排除心臟病變[12]。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發(fā)作期伴有心肌酶譜的異常升高,隨著病情緩解心肌酶譜逐漸恢復到正常范圍內(nèi),臨床上應重視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肌酶譜監(jiān)測,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等排除心臟病變,合理用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